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驗與感受(陳世明)

  體驗與感受

  陳世明

  

  有一個朋友心頗不定,不時覺得定心的必要。每當此時便發起道心,問我如何靜坐,學佛法從何入手來。是夜,他借來賴永海先生的《中國佛性論》,讀不幾頁,罵將起來,“什麼佛性,佛性不就是體驗嗎

  ”……

  “佛性就是體驗”也許不錯,然而畢竟什麼是體驗呢

  我感到他把體驗等同于感受了。如果把佛性作爲感受,便存在一個感受什麼的問題。因爲感受既可能是安祥的受用,也可能是對煩惱的感受。有的人感受到甯靜、美好;有的人則感受生活的空虛、無聊,生活的悲壯、憂傷,生活的絕望、無奈……能說後面這種感受是佛性嗎

  或許于空虛、無聊、憂傷、絕望之時,有所覺受,倒說明其佛性尚未完全爲妄心遮覆,但過分沈浸于這種感受,甘于這種感受籠罩自己的心靈,或竟以此爲美,沒有趨向美好人生的願望和努力,這種感受倒更趨向于魔。性不即佛,不即魔,須是指悟明性地之後,不染于佛不染于魔。若是未明究竟,學了幾句口頭禅,妄言無佛無魔,只能說明心地尚處于無明狀態。

  “佛性就是體驗”則包含有更豐富的含義。一則爲“體”,相當于上文的感受。禅宗很強調親身體會,許多公案破除弟子的口頭禅便是要求他要親身體會,要以心證言,以心驗理。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是說關鍵不在于你怎麼說,而在于你心裏感受到什麼。二則爲“驗”,驗,不僅存在誰驗的問題,而且存在一個驗個什麼的問題。佛性要求學子驗先德時賢于禅的體會,體禅後的妙用;而不是驗什麼勝利後的驕氣,失敗後的絕望,如意時的興奮,不如意時的煩躁和憂愁……總之,體驗,體驗,不僅有一個親自體證的問題,而且還有一個標准問題:是美好,還是邪惡

  是安祥還是不安

  ……對于每一個學子而言,存在一個心之擇向問題,即,你是否時刻把人生的美好、善良、安祥,積極的精神放在第一位,是否把去除盲目的妄念放在第一位。(心不爲妄念所動、所覆,爲去除。非要求不動之死寂也。)

  大抵過分強調感受的人,易于執著消極、懶散的態度,失去生命力。有人說,音樂聽多了,人就不想動,說的正是同一道理。古今禅德于執著佛理一病破除得很多,認爲佛像,經書只是形式上的東西,更強調弟子自心的覺受,這自然很對。筆者這篇文章從相反角度破除執著于覺受一病,是因爲我覺得,先輩禅德給弟子開悟是建立在佛子一心向佛,多讀經書的前提下的,在他們那裏,禅師與弟子都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魔。因而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更需要的是入道法門,而不是分別善惡。而當今社會,異說紛起,對人生的悲觀態度很盛行,要使寺門之外的青年學子免受消極人生觀的影響,我們更應該強調積極的美好的人生態度,給我們的社會指出一條光明的路來。

  禅悅詩抄

  住山將就度流年,窮漢家私不值錢。

  一領衲衣冬又夏,熱來脫卻冷來穿。 ──古德破衲詩

  禅刊 1991年度第二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