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祖語上的疑點渙然冰釋。這首詩講得很幽默。悟了也不過如此。古人說:“悟了還同未悟人”,只是“無心勝負自安神”而已。悟了以後,生命就覺醒了,就能把捉到生命的永恒。用莊子的話講就是“大清明”,也就是王陽明講的“虛靈不昧”、“衆理具而萬事出”。如果能保持安祥的心態,那便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年年是好年。到此便能無爲而爲,念爲無念。
△六祖說:無念爲體,即念而離念,是爲無念。
□對。無念就是無住生心,緣生性空。
△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也不是思維空,語默動靜都如此。真正改變自己原來的心態。
△這是真正的脫胎換骨。
□真正脫胎換骨了,便能産生功能,産生一種力量,不但可以卻病延年,還能抵禦外人的傷害。這種事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你看六祖的脖子被張行昌猛砍叁刀,都毫無傷痕。六祖說:“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張行昌膽顫心驚,暈倒在地,良久才蘇醒過來,哀求悔罪,最後依六祖出家,法名志徹。
△還有幾個問題,想請教老居土。第一、關于安祥禅與平常心的問題。
□法師將安祥禅與平常心聯系在一起來提問,提問的本身就把問題說明白了。安祥就是平常心,也是平等心。只有在平常心中擁有安祥,在生活中實現法的現量,我們就能實現自我升華,得大智慧,得大自在。說到安祥禅的源頭,是以靈山會上“世尊拈花不語,直示安祥;迦葉破顔微笑,心領神會”那一刻開始的。二祖慧可見初祖達摩求安心法門,也體現了禅的受用就是安祥。《法華經·方便品》說:“爾時世尊從叁昧安祥而起”,說明叁昧的體現就是安詳。
△第二、關于生活在當下與用現量觀照一切法是否一致的問題。
□生活在當下就是生活在現在,時時生活在責任與義務當中。我們能使當下一念離一切相,離妄想分別,曆曆孤明,了了常知,當然就是現量境界。所謂現量,就是《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如明鏡照物,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而又不留任何影像的痕迹。
△第叁、關于禅宗的開悟與教下的見道的問題。
□開悟,悟到什麼
得到正見而已。有了正見,就能獲得法的正受。有正見,又有正受,就是見道。見是正見,正見即智慧;道是正受,正受即安心于般若,綿密保任,根據所見之道去修行,所以說,開悟與見道,下手的方法容有不同,實證到的境界是一致的。
△謝謝老居土的法布施。
□我們一見面就很有緣份。我想這都是諸佛菩薩在護念,虛老在護念。我見到虛老,動止安祥,很慈悲,威儀好,禅風純正,生活樸實,願力大,悲心大,成就大,這是唐宋以後千余年來不出世的大德高僧。法師能夠親近虛老,這是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緣。你的責任很重,你的發心很大。修複臨濟、趙州兩座禅宗祖庭,重振禅風,這是大功德。德不孤,必有鄰。目前雖有些困難,但一定會得到祖師的護念,得到大心護法的支持,早日功成果滿。
△我們在河北的佛教事業,有今天的局面,是同老居士的法布施、財布施分不開的。
□修複祖庭是全體佛教徒的事情,我們盡一點心意是完全應該的,法師是在哪一年開始親近虛老的
△一九五一年,我十八歲的時候,從武昌叁佛寺到廣東乳源雲門寺從虛老受戒,以後便一直追隨虛老,前後九年時間。那時太年輕,不會用功,只是虛擲時光,徒有其名而已。
□你太歉虛了。離開黃岡也有幾十年了吧
△是的。我十六歲離開黃岡小廟,到武昌叁佛寺學法。我是一九叁叁年出生的,因家貧年荒,在一歲零五個月時,父母就將我賣給本縣尼庵,由比丘尼撫養成人。到一九六九年,“文革”高潮中,我從廣東乳源縣一個農場被“遣送”回到我的老家。當時我叁十六歲,離開老家已經叁十四年了,回到家裏連父母兄弟都不認得,真像陌生人一樣。從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九年,在老家呆了十年,耕地種田,生活雖然清苦,但內心還是很充實的。農事余暇,禅悅詩書,怡然自得。
□不受磨煉不成佛,多磨必成正果,虛老會給你加持護念。我這人不虛僞,你法相莊嚴,紅光滿面,達到了本地風光,原本的心態。今天大家很有緣,尤其法師是虛老弟子,我與你親切無比。法師身、口、意叁業修行很有成就,非常認真,進而不退。功德無量,十分難得。我可以預言,你將來弘法無量。
△今天我們有機會親聆老居士說法,因緣不可思議。在大陸讀過《安祥禅》的至少有幾萬人,但能夠當面聆聽耕雲先生講法的,就現在來說就只有你們叁個人(指隨師父同來參拜的叁位弟子──筆者),一定要生難遭之心,稀有之想,不可辜負這次機緣。
□我願竭盡心力,把佛法拉到人間來,與生活打成一片。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號召佛教界要提倡人間佛教。實踐證明,人間佛教的思想最契合佛陀的本懷和衆生的根機,是當今弘揚佛法的正確取向。只有將佛法與生命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實踐佛法,體現佛法,佛法才有生命力。
□對。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太虛大師說過:“佛學,由佛陀圓覺之真理與群生各別之時機所構成。故佛學有二大原則:一曰契真理,二曰協時機。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佛法不能藏在山林裏,不能關在寺院中,佛法要與人的生活打成一片,成爲生活的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內涵,佛法才能弘揚,才能起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作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遊行教化,居無定所,佛陀一生說法教化的事迹,生動地體現了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
□絕對正確。佛法不與有血有肉的生活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佛法用不上,失去了智慧,學佛就沒有什麼效果。契理契機是佛法永恒的取向,所以佛法必須有時代性。你正在爲佛法作貢獻,將來一定法化無量,虛老一定會給你加持護念。
△我自己忙于法務,靜修的時間不夠,煩惱時起、功夫不能成片,得不到真實受用。
□弘法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弘法。
△今天我飽餐法味,可以得寶而歸了。
□要空。
△對!空諸所有,實諸所無。
□很好,心空及第歸。
△謝謝老居士!
我們辭別耕雲先生時,師父向先生親切地道別,相約在今年七月再相會。這次會見在充滿著禅悅法喜的氣氛中結束了,而兩位禅者對話的聲音卻長久的回蕩在耳際,起伏在心間。
禅刊 1991年度第叁期
《禅者的對話——記淨慧法師訪耕雲先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