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者的对话——记净慧法师访耕云先生▪P2

  ..续本文上一页言祖语上的疑点涣然冰释。这首诗讲得很幽默。悟了也不过如此。古人说:“悟了还同未悟人”,只是“无心胜负自安神”而已。悟了以后,生命就觉醒了,就能把捉到生命的永恒。用庄子的话讲就是“大清明”,也就是王阳明讲的“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如果能保持安祥的心态,那便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年年是好年。到此便能无为而为,念为无念。

  △六祖说:无念为体,即念而离念,是为无念。

  □对。无念就是无住生心,缘生性空。

  △是当体即空,不是色后空。

  □也不是思维空,语默动静都如此。真正改变自己原来的心态。

  △这是真正的脱胎换骨。

  □真正脱胎换骨了,便能产生功能,产生一种力量,不但可以却病延年,还能抵御外人的伤害。这种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你看六祖的脖子被张行昌猛砍三刀,都毫无伤痕。六祖说:“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张行昌胆颤心惊,晕倒在地,良久才苏醒过来,哀求悔罪,最后依六祖出家,法名志彻。

  △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老居土。第一、关于安祥禅与平常心的问题。

  □法师将安祥禅与平常心联系在一起来提问,提问的本身就把问题说明白了。安祥就是平常心,也是平等心。只有在平常心中拥有安祥,在生活中实现法的现量,我们就能实现自我升华,得大智慧,得大自在。说到安祥禅的源头,是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不语,直示安祥;迦叶破颜微笑,心领神会”那一刻开始的。二祖慧可见初祖达摩求安心法门,也体现了禅的受用就是安祥。《法华经·方便品》说:“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说明三昧的体现就是安详。

  △第二、关于生活在当下与用现量观照一切法是否一致的问题。

  □生活在当下就是生活在现在,时时生活在责任与义务当中。我们能使当下一念离一切相,离妄想分别,历历孤明,了了常知,当然就是现量境界。所谓现量,就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如明镜照物,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而又不留任何影像的痕迹。

  △第三、关于禅宗的开悟与教下的见道的问题。

  □开悟,悟到什么

  得到正见而已。有了正见,就能获得法的正受。有正见,又有正受,就是见道。见是正见,正见即智慧;道是正受,正受即安心于般若,绵密保任,根据所见之道去修行,所以说,开悟与见道,下手的方法容有不同,实证到的境界是一致的。

  △谢谢老居土的法布施。

  □我们一见面就很有缘份。我想这都是诸佛菩萨在护念,虚老在护念。我见到虚老,动止安祥,很慈悲,威仪好,禅风纯正,生活朴实,愿力大,悲心大,成就大,这是唐宋以后千余年来不出世的大德高僧。法师能够亲近虚老,这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你的责任很重,你的发心很大。修复临济、赵州两座禅宗祖庭,重振禅风,这是大功德。德不孤,必有邻。目前虽有些困难,但一定会得到祖师的护念,得到大心护法的支持,早日功成果满。

  △我们在河北的佛教事业,有今天的局面,是同老居士的法布施、财布施分不开的。

  □修复祖庭是全体佛教徒的事情,我们尽一点心意是完全应该的,法师是在哪一年开始亲近虚老的

  

  △一九五一年,我十八岁的时候,从武昌三佛寺到广东乳源云门寺从虚老受戒,以后便一直追随虚老,前后九年时间。那时太年轻,不会用功,只是虚掷时光,徒有其名而已。

  □你太歉虚了。离开黄冈也有几十年了吧

  

  △是的。我十六岁离开黄冈小庙,到武昌三佛寺学法。我是一九三三年出生的,因家贫年荒,在一岁零五个月时,父母就将我卖给本县尼庵,由比丘尼抚养成人。到一九六九年,“文革”高潮中,我从广东乳源县一个农场被“遣送”回到我的老家。当时我三十六岁,离开老家已经三十四年了,回到家里连父母兄弟都不认得,真像陌生人一样。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九年,在老家呆了十年,耕地种田,生活虽然清苦,但内心还是很充实的。农事余暇,禅悦诗书,怡然自得。

  □不受磨炼不成佛,多磨必成正果,虚老会给你加持护念。我这人不虚伪,你法相庄严,红光满面,达到了本地风光,原本的心态。今天大家很有缘,尤其法师是虚老弟子,我与你亲切无比。法师身、口、意三业修行很有成就,非常认真,进而不退。功德无量,十分难得。我可以预言,你将来弘法无量。

  △今天我们有机会亲聆老居士说法,因缘不可思议。在大陆读过《安祥禅》的至少有几万人,但能够当面聆听耕云先生讲法的,就现在来说就只有你们三个人(指随师父同来参拜的三位弟子──笔者),一定要生难遭之心,稀有之想,不可辜负这次机缘。

  □我愿竭尽心力,把佛法拉到人间来,与生活打成一片。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号召佛教界要提倡人间佛教。实践证明,人间佛教的思想最契合佛陀的本怀和众生的根机,是当今弘扬佛法的正确取向。只有将佛法与生命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体现佛法,佛法才有生命力。

  □对。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太虚大师说过:“佛学,由佛陀圆觉之真理与群生各别之时机所构成。故佛学有二大原则:一曰契真理,二曰协时机。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佛法不能藏在山林里,不能关在寺院中,佛法要与人的生活打成一片,成为生活的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内涵,佛法才能弘扬,才能起到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作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游行教化,居无定所,佛陀一生说法教化的事迹,生动地体现了佛法慈悲济世的精神。

  □绝对正确。佛法不与有血有肉的生活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佛法用不上,失去了智慧,学佛就没有什么效果。契理契机是佛法永恒的取向,所以佛法必须有时代性。你正在为佛法作贡献,将来一定法化无量,虚老一定会给你加持护念。

  △我自己忙于法务,静修的时间不够,烦恼时起、功夫不能成片,得不到真实受用。

  □弘法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弘法。

  △今天我饱餐法味,可以得宝而归了。

  □要空。

  △对!空诸所有,实诸所无。

  □很好,心空及第归。

  △谢谢老居士!

  我们辞别耕云先生时,师父向先生亲切地道别,相约在今年七月再相会。这次会见在充满着禅悦法喜的气氛中结束了,而两位禅者对话的声音却长久的回荡在耳际,起伏在心间。

  

  禅刊 1991年度第三期

  

《禅者的对话——记净慧法师访耕云先生》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守本真心(灵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