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行禅師茶話(白志強、馬明博)

  一行禅師茶話

  (1995年5月21日講于柏林禅寺藏經樓)

  白志強、馬明博

  

  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茶,所以不必再倒茶了,請大家都坐下來。

  我16歲出家,至今已53歲。聽說此地有13歲出家的,我想將來你們的成就要比我大得多。我在越南時教導過的幾代僧人,現在大多已經成了大和尚。

  在法國梅村,大約有50多位僧衆和50多位在家人。梅村分爲二區,下區爲大茅棚,女衆居住。上區與之相距叁公裏,爲男衆居衆。雖然相距很遠,但是可以經常聚到一起聽師父開示。

  在法國梅村,結夏安居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約600-1000人一起修行,男女僧衆以禅修的方式照顧自己的身心。冬天用叁個月時間來研究佛經、修行。

  在梅村也種了很多柏樹,最最老的是13年前種的,比起這裏的古柏來說年輕得像個孩子,我一看到這些年輕的柏樹就會想到正在成長的年輕的僧衆。他們長得很好,讓我感到清新愉快。

  二年前,有一位17歲的英國女孩到梅村進行了二個月的禅修。離開時,她依依不舍地到我那兒道別。她說她回到英國後會很想念梅村的僧人和柏樹的。她的憂傷被我發現,于是我問她:“在英國有沒有柏樹?”

  這是個非常聰明的女孩,當我正視她時,她微笑著說:“在英國我至少可以找到一株柏樹。”

  “如果英國有柏樹,那麼你爲什麼要憂傷呢?”我繼續問她。

  “噢,我會盡力而爲。”

  集體修行時,很容易觀照到生活的美,柏樹的美,周圍事物的美,這是共修的益處,當我們的念頭一直在過去或者未來時,就沒有機會觀照當下的美妙,也不可能好好地觀照自己。

  佛法修行的要點是:時時保持正念。正念,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當下有什麼,發生什麼,那麼我們就會在當下欣賞到月圓、藍天、柏樹的美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會爲未來憂慮,被貪、嗔、癡迷惑,認識不到當下的美妙。試著想一下,如果有叁十個人觀賞美麗的落日,究竟會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賞到這其中的美妙呢?

  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兒,讓念頭流失在憂郁、嗔恨中,就不能欣賞到日落之美。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須切斷念頭的過去與未來,讓念頭融入當下。

  有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們的念頭就流失到想當中去了,卻無法體會佛陀的本意。但是有一個人,他當時沒有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葉尊者。因此當有人手裏拿一樣東西讓你看時,表明他想讓你看。如果你能夠不讓念頭流失在過去未來中,那麼你就會欣賞到他要你看的東西;否則,你就不會欣賞到任何的美妙。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讓心在當下。佛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間。”

  以正念來修行即以正念來體會生活的當下,將正念融入生活。曾有一個小沙彌不想以正念來觀照事物和自己,而他卻想真理是什麼,開悟是什麼。他不想去觀照自己及周圍的事物。當他飲茶時,他不去想他正在飲茶,而是想其它的東西或者事物。當他看到月圓時,也不去深入體會,不去觀想,因爲在他的腦海中充滿妄念。所以他和同修一起修行時,他沒有辦法以正念修行。小沙彌經過柏樹卻不去深入體會,因而他無法欣賞到柏樹的美。他想開悟,但他的方式是經由思考、概念、語言、文字這些名相來琢磨的,所以他根本沒有方法去接觸事物的本來面目。

  小沙彌陷入了涅槃、佛性、輪回等要領的尋求中,思維這些問題。要了解佛是什麼,真理是什麼,就不要去執著于概念、思維、觀念。因爲真正的涅槃、開悟的本質,不是以觀念思維所能得到的。很多學佛法的人喜歡觀念、概念這些名相,而不喜歡親身去體驗,去修證,因而無法真正深入觀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

  真正的本相是美好的黃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樹。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所告訴弟子的全部真意。當老師讓我們看庭前柏樹時,是叫我們返照自心觀照當下的心態,而不是纏縛于概念和名相。

  當你能夠深入觀察那朵花,能夠以正念在當下欣賞黃昏,落日、柏樹,就可以體驗到涅槃、佛性、開悟,便能體會到萬物的實相。如果遠離實相,即使你每天經過柏樹兩千次,也不會開悟。要想深入觀照柏樹是存在那裏的,必須要斬斷雜念、妄想、執著,返回真正的境界。

  正念就在你那兒,那麼你當下在哪裏,當下究竟有什麼?發生了什麼?什麼是當下?如此觀察你才會真正見到柏樹。當你深入觀照柏樹時,你會見到落日嗎?會見到陽光嗎?柏樹沒有陽光便不能生長;你見到柏樹時,會看見雲彩嗎?雲彩不是柏樹,但雲是雨之源,沒有雨,則柏樹何以生存;通過柏樹,你會看見大地嗎?沒有大地亦無柏樹。你看到的柏樹,已包含了宇宙的萬法。當你的正念、定力足夠時,你深入見到的柏樹,以致全宇宙的妙有都呈現于此。你觀照到柏樹時,就會了解到佛、佛性、涅槃,但柏樹不會壟斷涅槃、佛性。同時在花朵、落日、朋友中,你也會體會到這些。在我們修行的道場,與一般人的生活一樣,有掃地、吃飯種種事情,不同處是以正念來做。吃飯時以正念來吃、來體驗,如同體驗柏樹子一樣。飲茶、掃地、煮飯時,都應深入觀照去做。要體會涅槃、佛性,並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體會,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體會。

  六祖慧能大師沒有花費很多的時間住在禅堂打坐、念經,他以在廚房舂米、擔水、掃地來修行。如果問他有沒有見到庭前的柏樹,他會告訴你:我怎麼能避免不去見它呢?因爲六祖慧能正念純湛,已超越各種觀念、名相,所以他怎麼會見不到柏樹呢?不只是當時趙州禅師的很多弟子沒法見到真正的柏樹,後來的學人也局限于名相,無法見到柏樹的本質。如果你能夠深入體驗這句話,就不必到庭前去看,不必來這裏聽開示,也不必到處參學,因爲處處都有佛法。庭前的柏樹依然茂盛蔥郁,我們是否真正體驗到柏樹的本相呢?

  在趙州禅師那個時代,有一個出家人聽到這則公案,長途跋涉來請教趙州。很不幸,當他到達這裏時,趙州禅師已圓寂。他很傷心,但既然已經來了,就請教一下趙州禅師的大弟子吧!

  于是他向寺院的方丈請教這則公案。可方丈告訴他:“我的師父沒有說過這句話!”

  爲什麼方丈這樣說呢?

  由于柏樹子的公案廣爲流傳,很多人腦子裏在拼命地想知道到底“庭前柏樹子”是什麼含義。方丈爲了讓衆生不受這公案的束縛,擺脫名相,所以說了這句話,使衆生從沈陷的名相中走出來,斬斷念頭,讓柏樹的本意、事物的本相顯現出來。這樣做即讓衆生不住于一切名相,去妄顯真,相近于臨濟禅師說“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要體味涅槃、佛性、開悟,只需要一株柏樹而不是整座森林,如果你無法認識一株柏樹的名相,那整個森林豈不更讓你迷惑嗎?

  思維無助于接觸事物的本來面目,必須深入觀照才行。明天早飯後,我們一起經行,來體驗禅、佛性,開悟和柏樹子的本質。

  晚安!

  

  禅刊 1995年度第四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