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 7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7)

   ◎ 印海 著

  

  須達長者,與叁千優婆塞俱。

  在家二衆中,一近事男衆。近事者,以皈依叁寶後,常能親近叁寶,奉事叁寶,除去家庭、社會之事務外,應該保留一些時間、精神爲叁寶服務,培養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興隆,並非全靠出家衆之住持,亦賴在家二衆大力衛護,盡一分爲佛子之義務!如同須達長者舍金購園,請佛演化佛法,利益人群,淨化社會人心,提高人們道德水准,使人人能離苦得樂!須達即前序文中所說給孤獨長者,他以宅心仁慈著名,德重望高,爲衆人所尊敬,故稱長者,他亦感召佛光照矚,與叁千男居士同來佛所。

  毗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

  二近事女衆。優婆夷是在家女居士,佛教信衆中,她們信心深切發心護持叁寶貢獻很大,而且也占絕大多數,佛教法幢能夠到處建立,出家二衆能夠安心修學宏化,在家女居士的功德實不可磨滅。佛世的毗舍佉母居士亦是女居士中佼佼者。毗舍佉,此雲黑鹿,從兒得名,名毗舍佉母。由于她的叁業清淨,修持有素,信願真誠,供奉叁寶,常常親近出家比丘尼衆及大阿羅漢尼,這一次佛陀說法,她亦帶領二千優婆夷衆來到佛所。

  複有菩薩摩诃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

  以下有二類大菩薩衆,第一以跋陀婆羅爲上首。菩薩具足稱爲菩提薩埵,菩提有覺悟義,薩埵是有情義。總括說:菩薩是智悲雙修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人。若能以智上求果證,以悲下度衆生即是菩薩。中國人誤解佛廟所供奉泥塑木雕佛菩薩像就是菩薩,不知那只是代表性的象征,並非真實,真正菩薩是上求大菩提果,下救衆生苦者才是名符其實的菩薩。因此一位菩薩需要有大志願,大能力,因有大志願才能上求,因有大能力才能下化。故薩埵又含有勇健義。又約智慧體用說:菩提是般若體,薩埵是方便用,有體有用,才能利樂一切有情。下化衆生要有方便,以衆生根性、好樂、煩惱不同,必需以種種方便才能攝化,但此方便不能離開般若智體,否則所作所爲成了世間法,與佛法亳無關系。摩诃大義,薩即薩埵,如前文所說。此一法會中菩薩都是位居十地法身大士,大菩薩不同于發初心的菩薩。梵雲跋陀婆羅,跋陀此雲賢,婆羅是護義。全譯爲賢護,一切菩薩名稱以德立名,以菩薩各各皆具有特殊德能。跋陀婆羅具大“賢”德,待人對事合情合理,同時又具有“護”念衆生的悲心故稱賢護。他的同願同行者有十六大菩薩亦來參加法會。

  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

  第二類大菩薩以文殊師利而爲上首。文殊師利,或稱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鴦掘摩羅經說:此菩薩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是七佛之師,釋尊往昔曾聽文殊菩薩開示發心修學佛道。菩薩神用廣大不可思議故稱“妙”,佛弟子們若能禮敬叁寶,作種種有利人群功德事業,菩薩皆能冥中加被護持,降大吉祥,俾能如意自在,故稱“吉祥”。法王子者,佛陀于法得大自在,故稱法王,今稱文殊爲法王子者,因文殊久應成佛,而發心願在菩薩因位,于諸佛出世之時,在大衆中起領導作用,紹隆佛種,荷負如來家業,使佛法能久住世間,爲佛之嫡子,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亦與五百菩薩眷屬來臨法會聽佛說法。

  此一法會中分爲兩類大菩薩衆,前跋陀婆羅所領導諸菩薩衆爲大悲衆,這類菩薩爲大智衆。又文殊是現今聖衆,跋陀婆羅爲過去聖衆,又前十六大菩薩是已位登十地之法身大士,今文殊所領導諸大菩薩皆爲紹繼佛位之菩薩,因有如此差別因緣,故分爲兩大類之菩薩衆。據法華論說:跋陀婆羅等十六菩薩,“威儀不定,具種種行”,故另別列。

  釋尊每次說法,在大衆聚會時,經中皆先標列聲聞衆,後彰說菩薩衆,因聲聞等衆形同釋尊出家,現比丘身,又常親近佛陀座下,同居一處,今爲欲令諸菩薩對諸聲聞舍去憍慢,心生恭敬,所以將聲聞衆多標列在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