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 6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6)

  ◎ 印海 著

  

  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大目犍連尊者爲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此雲大采菽氏,爲婆羅門種族。據說久遠時代以前有仙人居山中修行,常采山中綠豆爲食,以此得名。目連與舍利弗從小成爲莫逆之交。當時,舍利弗以智慧高超見稱,目連以精明才幹著名,兩人意氣相投,同來同往,成爲摯誠契友。後來彼此皆因厭離俗世,希願出家。于是同禮當時有名外道珊阇耶爲師,修習禅法。有一天,舍利弗外出,途遇佛陀弟子馬勝比丘,見其舉止安庠,風度感人,即詢問以誰爲師?所修何法?馬勝比丘即以偈答複:“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子聽聞此偈後,忽有所悟,即將此偈轉告目連尊者。目連聽後,亦有深悟。于是率領其弟子二百五十人歸依佛陀座下,佛知其善根深厚,爲說離苦之法,從此戒品清嚴,威儀調柔,經七日,斷見,思二惑,證阿羅漢,具大神通,爲神通第一。據說有一次佛在阿耨達池,欲說大法,大衆齊集,唯舍利弗不知何故未能參預。佛即命目連前往召喚,目連見舍利弗于石洞中補綴僧衣。目連說:“佛在阿耨達池,特命我來,請你回去。”舍利弗說:“請稍等候,待我補好衣服與你同去。”目連不能久等,急著要回,並高聲說:“你若不快與我同回,我即運用神通力量舉起你的石室到大會場去。”舍利弗卻心境平和將身上衣帶解下放在地上說:“你若能動此衣帶,也許可以搬動我身。”當時目連心有不服,即運以神通要拿衣帶,但無法拿起,竟然失敗。此時大地爲之震動。然後目連垂頭喪氣,又以神通還到佛處,驚訝地見到舍利弗已經到達大會場中。目連此時深有所感歎息說:“現在才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大。”這是二人一段比勝佳話。目連尊者爲聽如來宣演彌勒法門,亦帶領法眷二百五十人來到祇樹獨園聽佛說法。

  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舍利弗智慧第一。梵雲設利,此雲鹙鳥,據說其母雙目很似鹙鳥兩眼,人皆以此鳥名稱呼她,弗是子之意,因是舍利的兒子,從母得名故稱舍利子。其母未懷孕以前,言詞非常讷鈍,與其弟摩诃俱絺羅論議時每多不如。懷子以後,母多能辯,因此又稱春鹦,即百舌鳥別名。其父爲婆羅門種,是當時頗負名氣大學問家,所有典籍,無不究習。生在如此書香之家,耳目濡染,自然知書識理。當尊者八歲之時,也就名聞四方,並且天性淳厚,宅心仁慈。與目連從小成爲契友,從珊阇耶外道修習禅法。不過他們二人並不滿足于珊阇耶傳授之法。以爲不是究竟離苦之道。因此離開其師,各求明師,誰先得明師即當互相告知。當時佛之弟子馬勝比丘出外乞化,舍利子見其威儀閑雅,即問曰:“汝師是誰?”馬勝答曰:“釋迦太子出家成佛,是我師。”舍利弗又問:“所說何法?”馬勝比丘爲說因緣偈,舍利弗聽後即得領悟。于是就與其門下弟子二百五十人一同歸依佛陀。佛陀遙見舍利弗前來時即告衆弟子曰:“來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也。”經過半月後,因有長爪梵志與佛陀討論義理,梵志以“不受”爲宗,佛陀說:“所執著的“不受”還是執著。”舍利弗從旁聽得此一高深義理而領悟,于是證得聖果。後來聽阿難說佛陀年老病重將要滅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見佛先入涅槃,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時!”于是謝別門人,還到故鄉,命侍者沙彌走告城內諸相識者,當時之未生怨國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後,各皆前來,請說最後法要。大家聽畢,各返其家,于當日後夜,端坐而化!可見尊者修持有素,生死自由,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真如佛陀對他所說:“宜知是時”。

  以上所列比丘衆以憍陳如、迦葉、目連、舍利弗四大弟子爲代表,各人帶領二百五十人前來聞法。以下說比丘尼衆。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四衆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衆。佛世比丘尼衆中以摩诃波阇波提爲上首。梵雲摩诃,譯義爲大,波阇爲生,波提爲主,全名譯爲“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後即去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負責撫養佛陀長大成人。佛是教化叁乘聖人證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撫養,故得名“大生主”。梵雲比丘,有五種義:一怖魔,出家修行,超脫叁界,不爲天魔所控製,天魔見人出家,修道證果,心生恐怖。二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叁持戒,出家以戒爲師,由戒得解脫。四淨命,出家人不經營農工商賈,隨緣度化,接受信衆供養。五破惡,出家以除煩惱爲目的。比丘尼亦同具有此五義,唯尼者是指女衆而言。摩诃波阇波提與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見佛光,亦來佛處。以上所說是出家二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