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的意義——惠空法師在河北佛協講堂開示

  皈依的意義

  ——惠空法師在河北佛協講堂開示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

  

  諸位護法、居士,大家好!很難得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結緣,我想今天就來講一下皈依的意義。我們自幼出生,呱呱墜地,在襁褓中就需要父母親給喂奶、翻尿布、喂稀飯長大,慢慢地還由父母教給走路、學話。我曾經看到過小孩子剛剛會講話就被抱到寺院,他媽媽趁小孩子不注意躲起來了。一會兒,小孩子扭頭一看,媽媽不見了,哇地就哭了。我想,這個你們都經驗過。小孩子在兩叁歲的時候,就非常需要父母親的關懷,整個人就以父母親爲依賴。我記得我七歲去上小學,那是叁十幾年前,父親要騎半個小時的車帶我 去學校注冊、報名,好多家長也都帶著孩子去注冊,人多得很,一會兒就把我和父親沖散了,我特別著急,就找爸爸。那時還小,來到這麼遠的地方,而身邊的親人一下子又 找不到了,那種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說,小孩小的時候都有一種對父母親的依賴心情,想必在座的各位居士,當父母的都有所體會吧!等小孩子長大了,到四五年級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沒有了。他們會說:“我們老師怎麼說、我們同學怎麼說”。爸爸媽媽的話就不大管事了。爲什麼呢

  因爲他們依賴的對象改變了;再長大了,到十八九歲,就會說:“我們老板怎麼講,我們經理怎麼講,我們領導怎麼講”,他們生活的重心就轉到別一個地方去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說:“我先生怎麼講,我愛人怎麼講”,又不一樣了。所以,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要有依靠。可是,我們說,父母親會老會死,學校、職業、家庭也不能長久,即使自己的身體也會生病,所以很多人年紀大了,各方面受到挫折、阻礙以後就會覺察到自己平時的重心、平時所依靠的東西頓時失落了,所以他就會想:這些東西並不是我想象中的那 麼牢靠。有的人要他信佛,他會說:“哦,信什麼佛呀,我活得好好的”爲什麼呢

  因爲他的家庭溫暖、事業順利、身體健康,不需要信佛。對,沒錯兒,你樣樣都挺順當。可是,你應該想到,你現在活得好好的,怎麼能保證你將來會長命百歲,家庭不會有什麼變故呢

  所以我們說,我們所依靠的這些東 西都不是很堅固的,都是會改變的。改變以後,我們就失掉了自己的依靠。這時候,就會像小孩子找不到媽媽一樣哇地哭出來而茫然不知所措。我們大家都會有過這樣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什麼呢

  我們就把它叫做皈依的感覺。沒有個依靠,不知道生活爲什麼,不清楚,不了解,我們的皈依感就沒有著落,心裏就會失落、彷徨,心裏就會有不踏實的感覺。

  如果我們要有著落,就要皈依叁寶。爲什麼呢

  今天皈依佛,把佛當作我們的老師,跟著佛學;我們皈依法,把法當成生命的一條路;我們皈依僧,把出家人當成我們修行的導引。 所以說“皈依佛以佛爲師,皈依法以法爲路,皈依僧以僧爲伴”。我們通過皈依就有了依靠的感覺。因爲佛是遍宇宙的,是無所不在的,皈依佛以後,我們知道要向佛學,有一個學的對象。

  我們皈依,不是對著佛像、經典,也不是對著僧人磕頭爲皈依。佛像、經典、僧人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對象,我們對著佛像、師父磕頭是對的,但是我們真正皈依的佛是遍靈空、盡宇宙的佛。有一次,釋迦牟尼從遠處到精舍來,四衆弟子得知都要到村外先迎接他。有一個比丘尼爲了要首先見到釋迦牟尼佛,就用神通飛到佛祖前,第一個拜見了佛祖。這個比丘 尼說,我是第一個頂禮佛祖的了。佛陀說“不是,你不是第一個頂禮的人。舍利弗早已經在精舍裏向我遙遙頂禮了!他所頂禮的是個智慧法身,所以真正第一個見到我的是舍利弗。”從這可以知道,如果用色相見的佛都不是真實的,何況是木雕泥塑的呢

  木雕泥塑的佛不過是個表象,我們是用它來代替內心所恭敬的 法身佛陀,借有相的佛像去恭敬無相的十方法界佛,就如我們唱爐香贊時並未看見諸佛,但我們知道十方諸佛正在蒙薰香熱。所以我們禮佛時,不單單是在拜某個木雕泥塑的佛,而是在禮那個無窮盡的、無量無邊的佛陀。這就是皈依佛。

  皈依法。我們爲什麼要恭敬經典

  因爲它能使我們內心清靜。它雖是紙張,是油墨,但它所表現出來的東西跟小說、故事是不一樣的。我們恭敬出家人,也並非單單是那個僧人的光頭形象等等,而是恭敬出家修行人的心。從前有一個國王每天請千人打齋。有一天,一個出家人穿的破破爛爛 到這兒來打齋。去了叁天,衛士都把他攔住了,不給他飯吃。後來,他去借了身漂亮衣服,侍者就請他進去了。吃飯時,他就把飯倒在衣服上,說:“衣服啊,請你吃飯。要不是你,我可是吃不上飯啊!”。這就是說,我們居士們看出家人,不能只看外表。凡是出家人都應該恭敬。恭敬出家人,實際上是恭敬叁寶。我們皈依叁寶是皈依宇宙真理。父母、師長、長官雖然也都要恭敬,但叁寶能養育我們的法身,是我們智慧無窮無盡的源泉。叁寶的恩德勝過父母、師長、長官。從叁寶這兒我們得到了生命的安頓,所以我們要恭敬叁寶,沒有了恭敬心就什麼都沒 有了。一切要從恭敬心出發,一切都要從恭敬中求。其次,要供養叁寶。供養是指布施。布施不一定要錢。沒有錢一樣可以布施。我們傳法也是供養,叫做法供養。而且在所有的供養中,把佛法講給別人聽是最好的供養,所以供養不在于錢的多少,而在于心性的大小。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人們都點了油燈供養他。有個乞丐女孩想修供養,可什麼也沒有,她就把自己身上唯一的一件東西,自己長長的頭發剪下來賣了錢,去買了個小小的油燈,悄悄地放在了大家的油燈中間,把它點亮。後來,人都散去,弟子們把這些燈扇滅的時候,別的油燈都扇滅了,唯獨這盞小油燈怎麼也扇不滅,大家都很奇怪。佛陀就告訴弟子:“因爲供養這盞油燈的人,她 的心量比你們的神通都大,所以你扇不滅它。”這個乞丐女孩供養油燈的故事告訴我們,供養不在于錢的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顆廣大的供養心。你願意把你的一切都供養給衆生,供養給叁寶,這才是真正的供養。我們供養叁寶不能有買賣的心理。供養叁寶不是求菩薩給我什麼東西,而是要用虔誠心種福田,用無所求的心來供養。剛才講到,我們出家人就是好的福田。你的稻、麥,丟到田裏,如果是肥田,稻穗就多就厚,如果是貧瘠的田裏,稻子就少就薄。如果你丟到油漆馬路上,它當然不會發芽。所以,今天各位來這兒聽經聞法,布施供養。你修 你的福,你得你的福報;他修他的福,他得他的福報。今天,我們把福田種在出家人身上,種在叁寶的田裏,應該以感恩的心情,感謝叁寶給我們種福田的機會,讓我們來播下種子。下什麼種,來生來世 ,生生世世就有多大福德的種子。種子再好,沒有田不會發芽、結果。今天各位有緣聽到佛法,應該感謝曆代祖師大德、曆代護法居士。他們代代相傳,流血流汗,付出了生命,把佛法傳布到我們的生命裏來。今天各位就在生命裏種下了佛法的種子、佛法的根苗。我們應該有這個心,對這個道字,不能在我們手裏失掉了。這個道字是一盞佛陀智慧的燈,必須要在我們手裏點的更加輝煌才對得起前面傳給我們的人,才對得起他們費了種種心血保存了的佛法。我們今天聽了佛法,應該有這份感恩之心,把這份感恩之心化作擁護佛法、弘揚佛法的心,希望能從自己的身上讓這盞佛法的智慧明燈,燈燈相續,傳播到無窮無盡。希望每個佛教徒都有這樣的使命感、責任感,這才是我們皈依叁寶應有的心情。

  剛才說過,皈依叁寶要以佛爲師、以法爲路、以僧爲友。要有叁個基本態度:恭敬心、供養心、擁護叁寶之心。在座的各位皈依過的請舉手……。大部分都皈依了。沒有皈依過的請舉手……。沒關系,請舉高一點。好,請放下。好,現在我請問各位一個問題:各位結婚要不要登記

  買房子要不要注冊

  對,當然要。那麼皈依佛教要不要登記、注冊

  

  好,今天我拉拉雜雜說了幾句,和河北的各位朋友結緣,希望大家在河北佛協、在淨慧大和尚的領導下,在政府很好的改革開放的政策下,讓佛教更快地複興起來。同時我們僧團中很需要人,你們認識的青年男衆女衆當中,有願意出家的,可以到大和尚那裏去報名。好,謝謝大家!(吳新根據錄音整理)

  禅刊 1995年度第六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