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也論明心見性——楞嚴精要(一鶴)

  也論明心見性

  ——楞嚴精要

  一鶴

  

  你就是佛

  壁如有人,因爲心迷的緣故,忘失了自己的名字,聽說有一種叫作佛的聖人,生死自在,快樂無憂,于是,他到處尋找,受盡磨難。一日,有清醒的人告訴也,你就是佛,他相信了,于是歇卻外求的狂心,轉而向內心反省,漸漸恢複本有的真心,于是心無挂礙,得大自在。

  確實,你就是佛,我們每個人都是佛。

  淨慧法師曾一再強調,要敢于承當我們自己就是佛,這並不是狂妄,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修行上路,得到真實受用。當然,這個承當並不是在意識思維上的颟顸承當,必須把道理搞得清清楚楚,否則,既然已經承當了,爲什麼還是煩惱無盡

  爲什麼還是生死不自由

  這個承當是證得根本智(無所得智),也就是證得空性之後的承當!

  空的比喻

  一日,某位同參驚訝地說:“南懷瑾先生在《圓覺經略說》中講過一個故事,有個人已經被殺死了,可是他以爲自己還活著,甚至還娶妻生子,一個幻人居然能象正常人一樣生活,真是很希奇的事”。我笑了,說:“這件事並不希奇,豈不知平常人也只不過是幻人,只是他們把自己誤以爲是實體而已。”某位楊居士就是這樣,他的禅定功夫很好,曾一定叁日,不動不搖,有幾次他打坐時,突然覺得自己沒有了,竟嚇出一身冷汗(靈光偶現,可從此悟入)。《寶積經》中釋迦講,如果有人害怕空的話,這個人一定是狂亂失心的人,爲什麼呢

  本來就是一直是在空中嘛!害怕它什麼!“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從無始以前的過去,乃至無終以後的未來,都是空無所有,然而虛空不礙諸相(相者,似有其相而實無其體)發揮,“春至百花開,黃莺啼柳上”,妙有宛然,空而不空。真正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由于常人無始以來堅固地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所以當本來面目現前時,如果福德不夠就會感到害怕。

  虛妄幻相可以空掉,乃至不空自掉,不空本掉。本來的妙有真心卻如何空得掉呢

  如果認識了自己的本有真心,再起而消除習氣,打掃現業流識,以臻無修真修之境,自然漸得百千叁昧,究竟成佛。此即《楞嚴經》中所指出的“十方諸如來,一路涅槃門”,亦即《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裏也暗含了禅宗的要參、重關、牢關叁關之說及密宗真如界、蓮花界、金剛界叁界即身成佛之說。

  不識本心修法無益

  在禅宗看來,如果修行不到明心見性的程度,就不能算真正的修行。達摩《血脈論》中有這樣一段話:“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有少法可得,是有爲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在五祖弘忍大師的《最上乘論》中亦雲:“守本真心,則到彼岸,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叁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五祖大師又開示雲,佛在所有經中所說一切罪福,因緣果報,一切神通變化,種種譬喻言說,都是爲隨其心量引入一乘,體知佛性本來清淨,如雲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自盡,慧日即現。不須多學知見,無益苦行,妄求功德果報。由上可見禅宗把明心見性放在修行的第一位,是如此的重要!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宗門與教下之區別。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先生曾把這種宗與教的區別比喻爲塔尖與塔身的關系,教裏所大力提倡的五戒十善,六度萬行,是堅實的塔身,只有在堅實的塔身之上,才可能建成塔尖,而沒有尖的塔不能稱其爲塔。宗門就是佛教之塔的塔尖!

  佛魔之間

  在《楞嚴經》中,釋迦世尊開示我們:“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如果以棒喝的觀點看,釋迦佛此語不啻用一條大棒對我們當頭掄來,當令一切衆生大吃一驚!從這裏可以看出佛法與外道之區別所在僅以“明心”爲界,亦當肯定學佛人不明心是不行的了。在這裏,佛還告訴我們,衆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是“終日行而不自覺”,亦即“百姓日用而不知”時時刻刻都在發揮作用,可惜衆生忘記了它,去攀緣外物,爲根塵所染,以致很冤枉地墮入輪回。

  明心實在易

  對禅宗學人來講,“明心見性”是一個極富誘惑力的名詞,同時它似乎又是如此可望而不可即,許多人一提起它,便說現在是末法時期,根器陋劣,人們已不可能做到,這種說法已深入人心,竟如已成定論,致無數學人茫茫然不知所措,唯有念佛往生爲盼,而又豈知念佛法門之真實含義與妙用,惜乎其上焉者閉門自修,不問世事,只圖清淨,死氣沈沈;下焉者好貪感應,妄求神通,妖氣十足。可歎吾佛一大藏教清淨眼目,別傳直指微妙法門,竟落得寂寥淒涼,難以接續。

  然而,明心見性果真如此之難乎

  非也,非也,不然!不然!且看祖師之開示:

  1、《達摩血脈論》雲:“從無始曠大劫來,乃至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2、《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3、《壇經》雲:“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份,若作此解是謗經毀佛也!”

  4、《楞嚴經》雲:“勝淨明心,本周沙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奔走!”

  5、傅大士雲:“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6、古德雲:“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

  7、臨濟祖師:“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8、志公曰:“坐臥不知原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

  9、智旭:“菩提種子,人人有之,因自暴自棄自盡,使無量功德善根,枉做人天生死資糧,……吾人與叁世諸佛同一心性,同具六根,何有分毫欠缺!”

  諸如此類的開示不勝枚舉,從這些開示看來,明心見性並不象我們所想象的那麼難,那麼爲什麼現在禅宗寥落如斯呢

  這裏有著諸多的原因,譬如曆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外在原因,以及禅宗自身教育方法的內在原因,這些問題先不討論,關鍵還是我們現在如何能夠使修行走上正軌,而不至于如《楞嚴經》中所說修行到最後“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魔眷屬”。

  真假猴王

  修行必然要有一定的路徑,千變萬化不離心源。《楞嚴經》中世尊指出,衡量修行是否上路有一個標准,就是看你用來修行的心“因地心”是不是不生不滅,如果用來修行的心是生滅心,法就是生滅法,那麼“縱經塵劫,亦不成就”,只有用不生不滅的心才能修成不生不滅的佛果“果地覺”,“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念銷落,……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當前有些大德提倡的觀心法門,即存在上述的問題,我們觀的心到底是什麼心

  如果觀的是妄心,以爲“對自己當下每一念清清楚楚”即是,那麼對不起,屬于盲修瞎練,不免生死。此點在《圓覺經》中所言極詳,在沒有“悟淨圓覺”以前,屬“作病”,“悟淨圓覺”以後則另當別論,反爲無上妙法。當然,並不是說觀妄心的方不法對,只是不應以此爲究竟,而且與“四正勤”配合來修,亦不失爲入道資糧。至于真正的觀心法門,則必須找到“不生不滅”的“因地心”,否則都是外道法。

  那麼,觀察我們自己,外而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動植飛走,內而至骨肉血脈,手足脾心,思維意識,哪個是不生不滅的呢

  凡是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會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以上所說都是生滅法,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麼究竟有沒有一個東西是永恒不變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東西《楞嚴經》中稱爲妙明真心,禅宗公案中稱主人公、無位真人、本人來面目、自家寶藏;《法華經》中稱貧子衣中珠,其余尚有圓覺、佛性、涅槃、大圓鏡智等等多種名稱。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中邑洪恩禅師打過一個比喻:“譬如一室有六窗,內有一個猕猴,窗外有一猕猴,從東邊喚猩猩,猩猩即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此即是凡夫境界,內中的猕猴便是念念奔逸的第六意識思維分別,亦即攀緣心,它的內容無非是六塵緣影,虛妄而生,虛妄而滅。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認清這個東西,祖師把它比喻爲一頭蠻牛,“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修行人都沒有認清這個妄心,被它欺騙,如果用它來分析判斷、推理認知,種種造作以爲修行,那真是“認賦爲子,自劫家寶”,縱經塵劫,徒費苦辛。《圓覺經》雲:“若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爾山,終不能著”。那麼修行從何下手呢

  回答是首先認清我們的真心到底是怎麼樣的,這就象我們找東西一樣,只有認得它的長相,才能找得到,那麼真心到底有什麼特征呢

  

  塔基

  學佛本是一件極快活的事,得大自在,可是有的人學佛很久卻得不到真實受用,這是值得反思和檢討的事。這當中存在兩個問題,就是一方面見地不真,其次理和事沒有同步,總因生死心不切的緣故。

  一、信願:“廣發大願,自熏成種”。信爲萬行之母,願爲百業先之,取法乎上,僅得其中,…

《也論明心見性——楞嚴精要(一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錢的啓迪(韓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