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也论明心见性——楞严精要(一鹤)

  也论明心见性

  ——楞严精要

  一鹤

  

  你就是佛

  壁如有人,因为心迷的缘故,忘失了自己的名字,听说有一种叫作佛的圣人,生死自在,快乐无忧,于是,他到处寻找,受尽磨难。一日,有清醒的人告诉也,你就是佛,他相信了,于是歇却外求的狂心,转而向内心反省,渐渐恢复本有的真心,于是心无挂碍,得大自在。

  确实,你就是佛,我们每个人都是佛。

  净慧法师曾一再强调,要敢于承当我们自己就是佛,这并不是狂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修行上路,得到真实受用。当然,这个承当并不是在意识思维上的颟顸承当,必须把道理搞得清清楚楚,否则,既然已经承当了,为什么还是烦恼无尽

  为什么还是生死不自由

  这个承当是证得根本智(无所得智),也就是证得空性之后的承当!

  空的比喻

  一日,某位同参惊讶地说:“南怀瑾先生在《圆觉经略说》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已经被杀死了,可是他以为自己还活着,甚至还娶妻生子,一个幻人居然能象正常人一样生活,真是很希奇的事”。我笑了,说:“这件事并不希奇,岂不知平常人也只不过是幻人,只是他们把自己误以为是实体而已。”某位杨居士就是这样,他的禅定功夫很好,曾一定三日,不动不摇,有几次他打坐时,突然觉得自己没有了,竟吓出一身冷汗(灵光偶现,可从此悟入)。《宝积经》中释迦讲,如果有人害怕空的话,这个人一定是狂乱失心的人,为什么呢

  本来就是一直是在空中嘛!害怕它什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从无始以前的过去,乃至无终以后的未来,都是空无所有,然而虚空不碍诸相(相者,似有其相而实无其体)发挥,“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妙有宛然,空而不空。真正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由于常人无始以来坚固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当本来面目现前时,如果福德不够就会感到害怕。

  虚妄幻相可以空掉,乃至不空自掉,不空本掉。本来的妙有真心却如何空得掉呢

  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有真心,再起而消除习气,打扫现业流识,以臻无修真修之境,自然渐得百千三昧,究竟成佛。此即《楞严经》中所指出的“十方诸如来,一路涅槃门”,亦即《心经》中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多,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也暗含了禅宗的要参、重关、牢关三关之说及密宗真如界、莲花界、金刚界三界即身成佛之说。

  不识本心修法无益

  在禅宗看来,如果修行不到明心见性的程度,就不能算真正的修行。达摩《血脉论》中有这样一段话:“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在五祖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中亦云:“守本真心,则到彼岸,常念彼佛,不免生死!……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五祖大师又开示云,佛在所有经中所说一切罪福,因缘果报,一切神通变化,种种譬喻言说,都是为随其心量引入一乘,体知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自尽,慧日即现。不须多学知见,无益苦行,妄求功德果报。由上可见禅宗把明心见性放在修行的第一位,是如此的重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宗门与教下之区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曾把这种宗与教的区别比喻为塔尖与塔身的关系,教里所大力提倡的五戒十善,六度万行,是坚实的塔身,只有在坚实的塔身之上,才可能建成塔尖,而没有尖的塔不能称其为塔。宗门就是佛教之塔的塔尖!

  佛魔之间

  在《楞严经》中,释迦世尊开示我们:“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如果以棒喝的观点看,释迦佛此语不啻用一条大棒对我们当头抡来,当令一切众生大吃一惊!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法与外道之区别所在仅以“明心”为界,亦当肯定学佛人不明心是不行的了。在这里,佛还告诉我们,众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是“终日行而不自觉”,亦即“百姓日用而不知”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可惜众生忘记了它,去攀缘外物,为根尘所染,以致很冤枉地堕入轮回。

  明心实在易

  对禅宗学人来讲,“明心见性”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名词,同时它似乎又是如此可望而不可即,许多人一提起它,便说现在是末法时期,根器陋劣,人们已不可能做到,这种说法已深入人心,竟如已成定论,致无数学人茫茫然不知所措,唯有念佛往生为盼,而又岂知念佛法门之真实含义与妙用,惜乎其上焉者闭门自修,不问世事,只图清净,死气沉沉;下焉者好贪感应,妄求神通,妖气十足。可叹吾佛一大藏教清净眼目,别传直指微妙法门,竟落得寂寥凄凉,难以接续。

  然而,明心见性果真如此之难乎

  非也,非也,不然!不然!且看祖师之开示:

  1、《达摩血脉论》云:“从无始旷大劫来,乃至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2、《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3、《坛经》云:“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份,若作此解是谤经毁佛也!”

  4、《楞严经》云:“胜净明心,本周沙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奔走!”

  5、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6、古德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

  7、临济祖师:“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8、志公曰:“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9、智旭:“菩提种子,人人有之,因自暴自弃自尽,使无量功德善根,枉做人天生死资粮,……吾人与三世诸佛同一心性,同具六根,何有分毫欠缺!”

  诸如此类的开示不胜枚举,从这些开示看来,明心见性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难,那么为什么现在禅宗寥落如斯呢

  这里有着诸多的原因,譬如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外在原因,以及禅宗自身教育方法的内在原因,这些问题先不讨论,关键还是我们现在如何能够使修行走上正轨,而不至于如《楞严经》中所说修行到最后“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魔眷属”。

  真假猴王

  修行必然要有一定的路径,千变万化不离心源。《楞严经》中世尊指出,衡量修行是否上路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你用来修行的心“因地心”是不是不生不灭,如果用来修行的心是生灭心,法就是生灭法,那么“纵经尘劫,亦不成就”,只有用不生不灭的心才能修成不生不灭的佛果“果地觉”,“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当前有些大德提倡的观心法门,即存在上述的问题,我们观的心到底是什么心

  如果观的是妄心,以为“对自己当下每一念清清楚楚”即是,那么对不起,属于盲修瞎练,不免生死。此点在《圆觉经》中所言极详,在没有“悟净圆觉”以前,属“作病”,“悟净圆觉”以后则另当别论,反为无上妙法。当然,并不是说观妄心的方不法对,只是不应以此为究竟,而且与“四正勤”配合来修,亦不失为入道资粮。至于真正的观心法门,则必须找到“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否则都是外道法。

  那么,观察我们自己,外而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动植飞走,内而至骨肉血脉,手足脾心,思维意识,哪个是不生不灭的呢

  凡是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以上所说都是生灭法,都是虚幻不实的。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东西《楞严经》中称为妙明真心,禅宗公案中称主人公、无位真人、本人来面目、自家宝藏;《法华经》中称贫子衣中珠,其余尚有圆觉、佛性、涅槃、大圆镜智等等多种名称。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中邑洪恩禅师打过一个比喻:“譬如一室有六窗,内有一个猕猴,窗外有一猕猴,从东边唤猩猩,猩猩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此即是凡夫境界,内中的猕猴便是念念奔逸的第六意识思维分别,亦即攀缘心,它的内容无非是六尘缘影,虚妄而生,虚妄而灭。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这个东西,祖师把它比喻为一头蛮牛,“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修行人都没有认清这个妄心,被它欺骗,如果用它来分析判断、推理认知,种种造作以为修行,那真是“认赋为子,自劫家宝”,纵经尘劫,徒费苦辛。《圆觉经》云:“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尔山,终不能着”。那么修行从何下手呢

  回答是首先认清我们的真心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就象我们找东西一样,只有认得它的长相,才能找得到,那么真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塔基

  学佛本是一件极快活的事,得大自在,可是有的人学佛很久却得不到真实受用,这是值得反思和检讨的事。这当中存在两个问题,就是一方面见地不真,其次理和事没有同步,总因生死心不切的缘故。

  一、信愿:“广发大愿,自熏成种”。信为万行之母,愿为百业先之,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也论明心见性——楞严精要(一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钱的启迪(韩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