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在没有念头时,我们知道自己很清净,这一知与思维无关,一直存在。常人总是习惯于思维,也就是被生生灭灭的妄念所转。把妄念打掉后,则可现出意识的清净面,有些人又把它认为是自性,实不知它也只是一个境界(现量境)而已,须知既能起念,又能清净的才是,既不在动念处亦不在清净上。
从六根的明暗、动静、通塞、恬变、离合、生灭,这十二种变化的现象中,返求我们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正如《楞严经》云:“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相互为用。……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客尘喻
众生之所以烦恼,其原因不外乎被五阴所骗,所以《心经》中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世苦厄,认知自己的真心之后,才知道“五阴浮云空去来”,在《楞严经》中,佛陀的大弟子侨陈如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了一种很好的体会真心与妄念的方法,其一为主与客的关系,“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淑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五阴是客人,真心是主人,五阴只如空中的浮云,自生自灭,忽来倏去,真心郎若太虚,寂然不动,又如一间空屋中,光线射入缝隙,可见到空中有许多灰尘动摇,正如五阴,而虚空澄清湛寂,正如自性。仔细思维这个道理,可以“度一切苦厄”,比如当我们生病时,无非是为这个身体而担心,同时感受到痛苦,如果我们知道这些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暂时的幻现,就不会再为它烦恼。看住我们的主人好了,客人迟早会走掉的哟!又如当我们为面子问题而烦恼时,只要觉悟到我们又被客尘所骗,就可以“以湛旋其虚妄”,重做自己的主人。这也就是临济祖师“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之义。
所谓三界唯心,无边无延的宇宙太空在我们的真心之中也不过如一微尘,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弥遍十方,互用无碍,只要从流返源,任运长养,真心的功能自然日益蕴生,如婴儿之成长,岁月以之,不假功力,又如春日之敷陈万物,煦明锦绣,原无须人为施作。天下本无事,何须矫情造作,妄求功曛,徒自扰乱乎哉!
真心不灭
我们的色身刹那刹那变异,犹如燃烧的火烛,渐渐成灰,从孩童时的肤腠泽润,到壮年时的血气长成,乃至年老时枯悴昏昧,发白面皱,终将朽灭,日迁月化,密移不停,但是那真如自性何曾微变
比如我们小时候看天,长大后看天与年老时看天,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所见的东西,时时变异,“能见”的功能,却没有丝毫迁改,由此可知,我们能听、能尝、能动、能说的自性“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去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声色,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轮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现量境
凡夫的心总是在攀缘之中,“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或留恋于过去,或希冀于未来,或对现在虚妄分别,“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将本来湛寂圆明的本觉真心忘失,若欲找回本来,必然得打消妄念,使心念无所住著,即六祖所悟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截断遍计所执和依他起性,以大圆镜智照用一切。所以无论何种修法必从观心入手,时时照顾当下,既不在脑中乱想缠绵,亦不向根尘境上攀缘外流,把妄念打消干净,露出意识的清净面,此时虽一念不生,而一切明明了了,当时刻保护任运之,渐渐可入妙三摩地,自然渐生一切智慧,祖师门下,棒喝之义即此,欲令学人三际脱空,而可入门也。然执此以为究竟者,则未免可笑,其与如来无上智慧尚有天渊之别。
十种深喻
得少为足,此病最毒,认识自性,仅为略窥门径而已,禅门谓之见到主人公,“有省”而已,正须从此门奋勇前行,了却生死大事,做个自在丈夫。妙明心中本无一物,众生妄见我人及种种色相,辗转虚妄,沉沦生死,故当以如来金刚观察如幻三昧,照破五蕴“知是空花,即无轮转”。观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如芭蕉,如阳焰,如水月空花,自然不生执著,如汤消冰,超然入于无碍之境。性有真空,性空真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若能证知如幻,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则禅宗所谓之“初参”已破。要在各人努力,此事不可轻言也。《圆觉经》中智境四相,宜细细审思,见性之后,更要打扫悟迹,“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有证有悟,皆是魔业,微细我执,犹须细细涤除也。至于重关起用除习气法,王骧陆老前辈言之最详。
防魔
当今时世,邪见充斥,魔强法弱,尤其以学气功者,妄求神异,贪嗔炽盛,入魔者多有,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危害,故防魔之事,学道者不可不预知也。古云“妖由人兴,魔从心造”,学人如能日常于自己习气上细心检讨,贪嗔爱慢,对境不生,人我诸相,一切寂灭,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恶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日蕴月养自然正气浩然,妖魔何敢侵哉!
然则,《楞严经》五十阴魔境界不可不知也。此五十境界,亦是修行五十梯阶,所谓道高魔长,修行的每一步中,都有无限风景,然而一为风景所惑,则落陷井,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观今所谓特异功能者,多滞于此,以己偶中,以为奇特,玩弄幻觉,诳惑无知,自招果报,殊可哀悯也。
1.色阴区宇:正修三摩地者,须于六根之中时时返求自性,当销落诸念初入三摩地时,精明呈现,而未发光,如明眼人处于黑暗之中,虽然心似明白,却一无所见。此中会有种种境界发生。
(1)精明流逸前境,有时觉自己能出离身体。或觉有两个我。
(2)精明流逸形体,身体内彻,竟能于身内拾出蛲蛔。
(3)精魄递相离合,忽然闻空中有说法声,或十方上下同时人有说法。此时如知见不正,习气未尽,极易认为奇特著而成魔,此种人近来多有,某上师所传之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为祸尤烈。
(4)心魂灵悟所染,定中见十方遍作金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忽见毗卢遮那坐无光台上,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花俱时出现。
(5)自心抑按过分,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
(6)研心精细,于夜半或暗室内,见种种物,无异白昼。
(7)四大性离,四体忽然无觉,如同草木,火烧刀砍,都无所觉。
(8)欣厌凝想,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遍满空界,下见地狱,上见天宫。
(9)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景物及亲眷或闻其语。
(10)遭遇邪魔附体,见善知识形体迁移,无端变化,自能说法,通达妙义。
种种境界,皆是幻妄,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良由无始以来贪嗔痴念,坚固难破,习气未尽,智慧眇劣故。当认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定此义,一切不惑。若妄以圣证自诩,而潜行贪欲者,生遭国法,死堕无间,苦报无穷。
2.受阴区宇:若色阴消者,顿现光明,十方洞开,无复幽暗。此中亦有十种魔境。
(1)内抑过分,忽于心中发无穷悲,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不觉流泪,醒悟则无事,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腹,逢人便哭,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2)胜境现前,感激过分,忽然心生无限勇猛,志齐诸佛,谓三僧祗只一念能越,悟则无咎,久自消歇,执迷不悟,则有狂魔入其心腹,见人便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3)定中受阴未破,色阴已消,于中忽然生大枯渴,限入孤寂,无事可作,故长忆不散,以为精进,悟则无咎,若以为圣证则有忆魔入其心腹,日夜撮心,悬在一处,沉忆悼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成就魔人。
(4)用心亡失观审,溺于知见,慧力过定,得少为足,自心已疑是卢舍那,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5)新证未获,旧心已亡,茫然无措,心中忽生无限艰险,发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己命,早取解脱,此因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常忧愁魔入其心腹,手执刀剑,自割其肉,自愿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欲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6)定心安隐,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悟则无事,若作圣解,则有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7)得少为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若不醒悟,则有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纸帛,肉身真常,不自崇敬,实为颠倒。有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下,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8)于精明中,忽生无量轻安,自言成圣得大自在,若作圣解则有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9)心相迥寂,一味成空,忽然归向永灭,拔无因果,乃至心生长断灭解,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谤毁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性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食用,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堕…
《也论明心见性——楞严精要(一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