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也論明心見性——楞嚴精要(一鶴)▪P3

  ..續本文上一頁念,在沒有念頭時,我們知道自己很清淨,這一知與思維無關,一直存在。常人總是習慣于思維,也就是被生生滅滅的妄念所轉。把妄念打掉後,則可現出意識的清淨面,有些人又把它認爲是自性,實不知它也只是一個境界(現量境)而已,須知既能起念,又能清淨的才是,既不在動念處亦不在清淨上。

  從六根的明暗、動靜、通塞、恬變、離合、生滅,這十二種變化的現象中,返求我們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的自性,正如《楞嚴經》雲:“如是十二諸有爲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相互爲用。……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客塵喻

  衆生之所以煩惱,其原因不外乎被五陰所騙,所以《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世苦厄,認知自己的真心之後,才知道“五陰浮雲空去來”,在《楞嚴經》中,佛陀的大弟子僑陳如介紹自己的經驗時,說了一種很好的體會真心與妄念的方法,其一爲主與客的關系,“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淑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五陰是客人,真心是主人,五陰只如空中的浮雲,自生自滅,忽來倏去,真心郎若太虛,寂然不動,又如一間空屋中,光線射入縫隙,可見到空中有許多灰塵動搖,正如五陰,而虛空澄清湛寂,正如自性。仔細思維這個道理,可以“度一切苦厄”,比如當我們生病時,無非是爲這個身體而擔心,同時感受到痛苦,如果我們知道這些不過是色、受、想、行、識五陰暫時的幻現,就不會再爲它煩惱。看住我們的主人好了,客人遲早會走掉的喲!又如當我們爲面子問題而煩惱時,只要覺悟到我們又被客塵所騙,就可以“以湛旋其虛妄”,重做自己的主人。這也就是臨濟祖師“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之義。

  所謂叁界唯心,無邊無延的宇宙太空在我們的真心之中也不過如一微塵,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功能彌遍十方,互用無礙,只要從流返源,任運長養,真心的功能自然日益蘊生,如嬰兒之成長,歲月以之,不假功力,又如春日之敷陳萬物,煦明錦繡,原無須人爲施作。天下本無事,何須矯情造作,妄求功曛,徒自擾亂乎哉!

  真心不滅

  我們的色身刹那刹那變異,猶如燃燒的火燭,漸漸成灰,從孩童時的膚腠澤潤,到壯年時的血氣長成,乃至年老時枯悴昏昧,發白面皺,終將朽滅,日遷月化,密移不停,但是那真如自性何曾微變

  比如我們小時候看天,長大後看天與年老時看天,並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所見的東西,時時變異,“能見”的功能,卻沒有絲毫遷改,由此可知,我們能聽、能嘗、能動、能說的自性“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去何爲汝銷滅,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聲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輪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念銷落,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現量境

  凡夫的心總是在攀緣之中,“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或留戀于過去,或希冀于未來,或對現在虛妄分別,“昏擾擾相,以爲心性”,將本來湛寂圓明的本覺真心忘失,若欲找回本來,必然得打消妄念,使心念無所住著,即六祖所悟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截斷遍計所執和依他起性,以大圓鏡智照用一切。所以無論何種修法必從觀心入手,時時照顧當下,既不在腦中亂想纏綿,亦不向根塵境上攀緣外流,把妄念打消幹淨,露出意識的清淨面,此時雖一念不生,而一切明明了了,當時刻保護任運之,漸漸可入妙叁摩地,自然漸生一切智慧,祖師門下,棒喝之義即此,欲令學人叁際脫空,而可入門也。然執此以爲究竟者,則未免可笑,其與如來無上智慧尚有天淵之別。

  十種深喻

  得少爲足,此病最毒,認識自性,僅爲略窺門徑而已,禅門謂之見到主人公,“有省”而已,正須從此門奮勇前行,了卻生死大事,做個自在丈夫。妙明心中本無一物,衆生妄見我人及種種色相,輾轉虛妄,沈淪生死,故當以如來金剛觀察如幻叁昧,照破五蘊“知是空花,即無輪轉”。觀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如芭蕉,如陽焰,如水月空花,自然不生執著,如湯消冰,超然入于無礙之境。性有真空,性空真有,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若能證知如幻,虛空粉碎,大地平沈,則禅宗所謂之“初參”已破。要在各人努力,此事不可輕言也。《圓覺經》中智境四相,宜細細審思,見性之後,更要打掃悟迹,“言妄顯諸真,真妄同二妄”,有證有悟,皆是魔業,微細我執,猶須細細滌除也。至于重關起用除習氣法,王骧陸老前輩言之最詳。

  防魔

  當今時世,邪見充斥,魔強法弱,尤其以學氣功者,妄求神異,貪嗔熾盛,入魔者多有,給社會、家庭帶來極大危害,故防魔之事,學道者不可不預知也。古雲“妖由人興,魔從心造”,學人如能日常于自己習氣上細心檢討,貪嗔愛慢,對境不生,人我諸相,一切寂滅,善已生令增長,未生令生,惡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日蘊月養自然正氣浩然,妖魔何敢侵哉!

  然則,《楞嚴經》五十陰魔境界不可不知也。此五十境界,亦是修行五十梯階,所謂道高魔長,修行的每一步中,都有無限風景,然而一爲風景所惑,則落陷井,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觀今所謂特異功能者,多滯于此,以己偶中,以爲奇特,玩弄幻覺,诳惑無知,自招果報,殊可哀憫也。

  1.色陰區宇:正修叁摩地者,須于六根之中時時返求自性,當銷落諸念初入叁摩地時,精明呈現,而未發光,如明眼人處于黑暗之中,雖然心似明白,卻一無所見。此中會有種種境界發生。

  (1)精明流逸前境,有時覺自己能出離身體。或覺有兩個我。

  (2)精明流逸形體,身體內徹,竟能于身內拾出蛲蛔。

  (3)精魄遞相離合,忽然聞空中有說法聲,或十方上下同時人有說法。此時如知見不正,習氣未盡,極易認爲奇特著而成魔,此種人近來多有,某上師所傳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爲禍尤烈。

  (4)心魂靈悟所染,定中見十方遍作金色,一切種類化爲如來,忽見毗盧遮那坐無光臺上,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花俱時出現。

  (5)自心抑按過分,見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

  (6)研心精細,于夜半或暗室內,見種種物,無異白晝。

  (7)四大性離,四體忽然無覺,如同草木,火燒刀砍,都無所覺。

  (8)欣厭凝想,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河沙數諸佛如來,遍滿空界,下見地獄,上見天宮。

  (9)以此心研究深遠,忽于中夜,遙見遠方景物及親眷或聞其語。

  (10)遭遇邪魔附體,見善知識形體遷移,無端變化,自能說法,通達妙義。

  種種境界,皆是幻妄,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良由無始以來貪嗔癡念,堅固難破,習氣未盡,智慧眇劣故。當認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執定此義,一切不惑。若妄以聖證自诩,而潛行貪欲者,生遭國法,死墮無間,苦報無窮。

  2.受陰區宇:若色陰消者,頓現光明,十方洞開,無複幽暗。此中亦有十種魔境。

  (1)內抑過分,忽于心中發無窮悲,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不覺流淚,醒悟則無事,久自消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腹,逢人便哭,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2)勝境現前,感激過分,忽然心生無限勇猛,志齊諸佛,謂叁僧祗只一念能越,悟則無咎,久自消歇,執迷不悟,則有狂魔入其心腹,見人便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3)定中受陰未破,色陰已消,于中忽然生大枯渴,限入孤寂,無事可作,故長憶不散,以爲精進,悟則無咎,若以爲聖證則有憶魔入其心腹,日夜撮心,懸在一處,沈憶悼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成就魔人。

  (4)用心亡失觀審,溺于知見,慧力過定,得少爲足,自心已疑是盧舍那,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5)新證未獲,舊心已亡,茫然無措,心中忽生無限艱險,發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己命,早取解脫,此因修行失于方便,悟則無咎,若作聖解,則有常憂愁魔入其心腹,手執刀劍,自割其肉,自願舍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欲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6)定心安隱,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悟則無事,若作聖解,則有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于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7)得少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若不醒悟,則有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紙帛,肉身真常,不自崇敬,實爲顛倒。有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下,疑誤衆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8)于精明中,忽生無量輕安,自言成聖得大自在,若作聖解則有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衆生,墮阿鼻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9)心相迥寂,一味成空,忽然歸向永滅,拔無因果,乃至心生長斷滅解,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謗毀持戒,名爲小乘,菩薩性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食用,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破佛律儀,誤人入罪,失于正受,墮…

《也論明心見性——楞嚴精要(一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錢的啓迪(韓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