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况取法乎下乎
如是因,如是果,此愿不可不宏也。佛法是积极的,为了无量劫生死大事,要救度无量苦海众生,要断无量贪嗔痴邪风烦恼等病,必由大愿而起大行,人人皆可为尧舜,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有人说,发了大愿又不可能立刻做到,是不是有好高骛远或狂妄我慢的嫌疑呢。还有人说,要到八地菩萨才能发这样的大愿。其实不是这样的。诸佛菩萨在因地发心时,也只不过是普通众生,于无量劫中乘大愿船勤苦修行,方能永不退堕,方始有后来的成就。现在发愿等于在八识田中种下种子,将来必有因缘成熟之日,有了利益众生的大愿,就可以时时警策自己,鼓舞自己,就象认准了方向、加足了动力的航船,可以迅速地到达涅槃之岸。不发大愿而能成就者,无有是处。
二、破执(根本烦恼)
(一)五利使
1.身见: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身见是一切烦恼之源。“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且看五阴是什么:
(1)色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阴。常人以此血肉之躯为己,岂不知它只是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使用仅不过数十年,再仔细思维它的构成种种不净充满,痰涎涕唾,筋脉骨髓,爪牙发齿,无一可爱,无一是自己。有人说明明知道身体不是自己,可是又总为它烦恼,这就是理和事不同步,定力不足,被境界转了。色阴是如何生成的呢
比如在催眠术中,有这样的事例,如术师暗示本来什么也没有的空中,说有一个梯阶,被施术的人竟可以踏着本不存在的梯阶步步登空,因为此时旁人所看到的虚空在他的识田中已经被坚固地认为是实体,实际上,我们常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无始以来的坚固妄想而已。由此亦可知阿罗汉之所以能入地如水、履空如地等神通变现的道理。
(2)受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所谓寒热饥饱,酸麻胀痛,噪杂清净,苦辣甘咸,香臭美丑,喜怒哀乐等虚妄感觉。包括禅定境界中的种种所谓气脉的现象,著则成魔。受阴是虚妄产生的的一种幻觉,当我们生病而感到难过的时候,腿痛而无法继续打坐的时候,就是被它骗了。在催眠术中,当术师暗示将烧红的硬币放在被催眠者的臂上时,虽然放上去的只不过是一张纸片,竟也会使皮肤起泡,痛苦如烫伤无异!这个事例可以解释受阴的起缘,不过是一种虚妄的自我暗示而已,认清这点,再不要被自己骗,不要被这个身体哄得团团转,才能得大自在。
(3)想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阴。所谓起心动念,念念不停,犹如流水。此是意识虚妄分别,攀缘外境,生死根本,一般凡夫认为的“心”。古德云“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去”,“起心即妄,动念即乖”,“思而知,虑而得,此乃鬼家活计。”皆指此而言。必须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纤毫不立,才有上路的可能。
(4)行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阴,所谓生老病死,齿更发长,即迁流义;种种取舍憎爱即造作义。“色身是虚诳法,终究坏灭。当乐法身”。另外时间亦属行阴的范畴,究其实际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无过去,无现在,亦无未来,一念而已。犹如绳上的波形,本无往来,而似有往来。
(5)识阴:识即了别之义。谓因六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阴。当我们看到一个景象而心中尚未起念时,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恰是识阴区宇,很多修行人把宅错认为本来面目。
此五阴本无所有,由妄显现,重叠而生,刹那刹那生灭变化,无一实在,无一是自己。我们无始以来所执著的时空观念,身心观念,无不在此五阴范畴中,于虚妄中,重执虚妄,怎能不颠倒痴迷,枉受苦果!故我们应时时审谛思维,究竟无始以来的种种悲欢离合、苦乐忧思、颠倒恐怖,竟是谁作谁受!恰如戏台上的演员沉迷于影戏中而忘记了自己的真面目,妄受种种忧苦,还是不要为他人作嫁衣裳罢。
2.边见:谓于身见上,计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执断者认为人死如灯灭,否认因果轮回,其后果即是令人杀盗淫奢,恣意妄为而有恃无恐;执常者认为或有一真常不变之主宰,曰上帝,曰神,诸如此类,此为真实迷信者也;佛教则认为非常非断,舍于二边行于中道。
3.邪见: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困果之理,照然若揭,每有狂禅之流,拨无因果,废置戒律,自招堕落也。又每有人云学禅非上上根不可,而不知“上上根”三字所指,但以肯用功者便是,实乃祖师奖掖后进之语也,岂不知人人都是上上根呢!若执以为非生有祥瑞,或而有异相,或一闻千悟不可,则历代祖师也未必见得有几人合格了。
4.戒禁取见:谓于非戒之中谬以为戒,强执胜妙,希取进行。当前佛教之中掺杂了许多迷信成分,譬如有说楞严咒必须在凌晨三点以后才能念,打坐必须在子午时等即是此例。毫无道理,徒自束缚,疲役心神,与道何关!现代生活中的许多所谓“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皆是此类也,徒为方人所笑。
5.见取见: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妄计所得为胜。在修行过程中,对所得境界自以为是,自作胜解,得少为足,而末有真实地修证,只能自误误人。
(二)五钝使
1.贪:引取无厌。于顺情之境,乐著沉迷。贪著五欲,恣纵心情,为凡夫之贪,当以不净观对治,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有何可贪,四大无我,谁作谁受,此观修成即可去除欲累,解脱自在;贪著禅悦,耽于寂净或妄求神通,为外道之贪,当乐法身,勤求智慧;贪著空见,耽于涅槃,住化城中,不思进取为小乘之贪,当发大心,誓愿度脱一切众生,究竟佛果。今人于修禅定时,每易起贪,上焉者贪看光影,玩弄幻通,中焉者贪于轻安,喜静厌动,下焉者执著气脉,以打呃放屁为荣,相互攀比,邪见充炽,自招堕落,不思进取,转修转远,佛说为至可怜悯者也。
2.嗔:恼怨忿怒。于违情境上,起诸嗔恚,恼乱自他。当以慈悲观对治,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作亲眷想,应与其乐,何所可嗔
于一切违境作消业想,作加持想。有人自谓已得空性,而打坐时微有干扰则愤愤然怒目相向者,欺人乎
欺天乎
修行人每易见他人过者,当知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徒然浪费时间,增添烦恼而已,究有何益
况菩萨密行三昧,示现逆顺境界,非我辈浅慈所能知也。但思己过,莫论人非。
3.痴:于中容境不能明了,颠倒取著。此如无记昏沉之类。
4.慢:自恃轻他,或自认卑劣,或未得言得,未证言证,障诸善道。每每见人堕卑劣慢中而不自觉,竟日惶恐无主,失大利益,究其根本不外我见人见,当知佛与众生同一体性,孰少孰多,宜发大勇猛,自肯承当,勤求六度,必能得大受用,自利利他。
5.疑:于理不能解了,心生犹豫,是非不决。当于佛法生决定信心,深信因果不虚,信六道轮回,决意出离生死苦海,自觉觉他。
《楞严经》中佛曾讲过,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只不过为习气烦恼所遮,只要这些东西打扫干净,本有真心自然显现,不假外求。所以我们如果能时时觉照,在日常生活中每个起心动念处痛下针砭,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定慧双修,任运为之,贪嗔痴尽日,即是真心显现之时。
识心达本
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仅仅在于般若,定力与神通外道亦有,即使修到四禅如果智慧不开,依旧轮回,所以修行之人不可不知。当奋起精进,勤求如来无上智慧。若欲入佛知见,先须识得自心,此心并不难找,就看自己是否用功。
六根与自性
《楞严经》中讲: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六根本是一体,只因众生妄执,分为六分不同的功能,“本为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此六识分别外境,妄于根尘境上憎爱取舍,辗转流注,故而轮回,若能从生生灭灭的现象中找出那个本不生的自性,而“守于具常”,则“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1.眼根:我们睁眼时,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可用“明”来代表,闭眼时,眼前看到黑暗,也就是说,开眼时明生暗灭,闭眼时暗生明灭,明暗是代谢法,是“所见”,而我们能够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的那一“能见”,亦即知明知暗的那一知,它是不生不灭的!即使盲人,他的见的功能照样存在,只不过他所见的一直是黑暗罢了。
2.耳根:当外界有声音时,我们听到声音,可以用“动”来表示,当声音消灭时,我们并不是听不到,而是听到“静”,动静相推,是生灭的,而我们能够听到动静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找到这个闻性后,“旋闻与声脱”,“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就是观音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此法门极为殊胜,因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十方俱击鼓,十方一时闻”,不论远近,不受障碍,在睡梦中亦存在,且声尘非有非无,近乎实相,故从耳根入手,最易成就。现在有些所谓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以听到各种声音,认为是修行的效果,实在是很危险的,必须分清“能”与“所”,如只在“所听”上作文章,是极其错误的,极易入魔。
3.鼻根:闻到各种气味时,为“塞”,没有气味时,为“通”,“能闻”之性不生不灭。
4.舌根:尝到各种味道,如甜苦等,为“变”,没有味道,为“恬”,恬变交换,“能尝”之性,甜时知甜,苦时知苦,淡而无味时亦知无味的那一“知”,湛然不动。
5.身根:触受到各种感觉,如冷热等,为“合”,没有接触东西时,为“离”,“能觉”之性不变。
6.意根:意识思维,念念不停,犹如波浪,在起心动念时,我们知道自己在动…
《也论明心见性——楞严精要(一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