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況取法乎下乎
如是因,如是果,此願不可不宏也。佛法是積極的,爲了無量劫生死大事,要救度無量苦海衆生,要斷無量貪嗔癡邪風煩惱等病,必由大願而起大行,人人皆可爲堯舜,當仁不讓,舍我其誰。有人說,發了大願又不可能立刻做到,是不是有好高骛遠或狂妄我慢的嫌疑呢。還有人說,要到八地菩薩才能發這樣的大願。其實不是這樣的。諸佛菩薩在因地發心時,也只不過是普通衆生,于無量劫中乘大願船勤苦修行,方能永不退墮,方始有後來的成就。現在發願等于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將來必有因緣成熟之日,有了利益衆生的大願,就可以時時警策自己,鼓舞自己,就象認准了方向、加足了動力的航船,可以迅速地到達涅槃之岸。不發大願而能成就者,無有是處。
二、破執(根本煩惱)
(一)五利使
1.身見: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身見是一切煩惱之源。“于五陰中妄計有身,強立主宰,恒起我見,執我我所,是名身見。”且看五陰是什麼:
(1)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陰。常人以此血肉之軀爲己,豈不知它只是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使用僅不過數十年,再仔細思維它的構成種種不淨充滿,痰涎涕唾,筋脈骨髓,爪牙發齒,無一可愛,無一是自己。有人說明明知道身體不是自己,可是又總爲它煩惱,這就是理和事不同步,定力不足,被境界轉了。色陰是如何生成的呢
比如在催眠術中,有這樣的事例,如術師暗示本來什麼也沒有的空中,說有一個梯階,被施術的人竟可以踏著本不存在的梯階步步登空,因爲此時旁人所看到的虛空在他的識田中已經被堅固地認爲是實體,實際上,我們常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無始以來的堅固妄想而已。由此亦可知阿羅漢之所以能入地如水、履空如地等神通變現的道理。
(2)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所謂寒熱饑飽,酸麻脹痛,噪雜清淨,苦辣甘鹹,香臭美醜,喜怒哀樂等虛妄感覺。包括禅定境界中的種種所謂氣脈的現象,著則成魔。受陰是虛妄産生的的一種幻覺,當我們生病而感到難過的時候,腿痛而無法繼續打坐的時候,就是被它騙了。在催眠術中,當術師暗示將燒紅的硬幣放在被催眠者的臂上時,雖然放上去的只不過是一張紙片,竟也會使皮膚起泡,痛苦如燙傷無異!這個事例可以解釋受陰的起緣,不過是一種虛妄的自我暗示而已,認清這點,再不要被自己騙,不要被這個身體哄得團團轉,才能得大自在。
(3)想陰: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陰。所謂起心動念,念念不停,猶如流水。此是意識虛妄分別,攀緣外境,生死根本,一般凡夫認爲的“心”。古德雲“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去”,“起心即妄,動念即乖”,“思而知,慮而得,此乃鬼家活計。”皆指此而言。必須把它打掃得幹幹淨淨,纖毫不立,才有上路的可能。
(4)行陰: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謂因意識思想諸塵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陰,所謂生老病死,齒更發長,即遷流義;種種取舍憎愛即造作義。“色身是虛诳法,終究壞滅。當樂法身”。另外時間亦屬行陰的範疇,究其實際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無過去,無現在,亦無未來,一念而已。猶如繩上的波形,本無往來,而似有往來。
(5)識陰:識即了別之義。謂因六識于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陰。當我們看到一個景象而心中尚未起念時,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恰是識陰區宇,很多修行人把宅錯認爲本來面目。
此五陰本無所有,由妄顯現,重疊而生,刹那刹那生滅變化,無一實在,無一是自己。我們無始以來所執著的時空觀念,身心觀念,無不在此五陰範疇中,于虛妄中,重執虛妄,怎能不顛倒癡迷,枉受苦果!故我們應時時審谛思維,究竟無始以來的種種悲歡離合、苦樂憂思、顛倒恐怖,竟是誰作誰受!恰如戲臺上的演員沈迷于影戲中而忘記了自己的真面目,妄受種種憂苦,還是不要爲他人作嫁衣裳罷。
2.邊見:謂于身見上,計斷或常,執斷非常,執常非斷,但執一邊。執斷者認爲人死如燈滅,否認因果輪回,其後果即是令人殺盜淫奢,恣意妄爲而有恃無恐;執常者認爲或有一真常不變之主宰,曰上帝,曰神,諸如此類,此爲真實迷信者也;佛教則認爲非常非斷,舍于二邊行于中道。
3.邪見:謂邪心取理,顛倒妄見,不信因果,斷諸善根。困果之理,照然若揭,每有狂禅之流,撥無因果,廢置戒律,自招墮落也。又每有人雲學禅非上上根不可,而不知“上上根”叁字所指,但以肯用功者便是,實乃祖師獎掖後進之語也,豈不知人人都是上上根呢!若執以爲非生有祥瑞,或而有異相,或一聞千悟不可,則曆代祖師也未必見得有幾人合格了。
4.戒禁取見:謂于非戒之中謬以爲戒,強執勝妙,希取進行。當前佛教之中摻雜了許多迷信成分,譬如有說楞嚴咒必須在淩晨叁點以後才能念,打坐必須在子午時等即是此例。毫無道理,徒自束縛,疲役心神,與道何關!現代生活中的許多所謂“科學知識”、“生活常識”皆是此類也,徒爲方人所笑。
5.見取見:謂于非真妙法中,謬計涅槃,心生取著,妄計所得爲勝。在修行過程中,對所得境界自以爲是,自作勝解,得少爲足,而末有真實地修證,只能自誤誤人。
(二)五鈍使
1.貪:引取無厭。于順情之境,樂著沈迷。貪著五欲,恣縱心情,爲凡夫之貪,當以不淨觀對治,觀于自他之身一一不淨,有何可貪,四大無我,誰作誰受,此觀修成即可去除欲累,解脫自在;貪著禅悅,耽于寂淨或妄求神通,爲外道之貪,當樂法身,勤求智慧;貪著空見,耽于涅槃,住化城中,不思進取爲小乘之貪,當發大心,誓願度脫一切衆生,究竟佛果。今人于修禅定時,每易起貪,上焉者貪看光影,玩弄幻通,中焉者貪于輕安,喜靜厭動,下焉者執著氣脈,以打呃放屁爲榮,相互攀比,邪見充熾,自招墮落,不思進取,轉修轉遠,佛說爲至可憐憫者也。
2.嗔:惱怨忿怒。于違情境上,起諸嗔恚,惱亂自他。當以慈悲觀對治,于一切衆生作父母想,作親眷想,應與其樂,何所可嗔
于一切違境作消業想,作加持想。有人自謂已得空性,而打坐時微有幹擾則憤憤然怒目相向者,欺人乎
欺天乎
修行人每易見他人過者,當知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徒然浪費時間,增添煩惱而已,究有何益
況菩薩密行叁昧,示現逆順境界,非我輩淺慈所能知也。但思己過,莫論人非。
3.癡:于中容境不能明了,顛倒取著。此如無記昏沈之類。
4.慢:自恃輕他,或自認卑劣,或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障諸善道。每每見人墮卑劣慢中而不自覺,竟日惶恐無主,失大利益,究其根本不外我見人見,當知佛與衆生同一體性,孰少孰多,宜發大勇猛,自肯承當,勤求六度,必能得大受用,自利利他。
5.疑:于理不能解了,心生猶豫,是非不決。當于佛法生決定信心,深信因果不虛,信六道輪回,決意出離生死苦海,自覺覺他。
《楞嚴經》中佛曾講過,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只不過爲習氣煩惱所遮,只要這些東西打掃幹淨,本有真心自然顯現,不假外求。所以我們如果能時時覺照,在日常生活中每個起心動念處痛下針砭,未得令得未斷令斷,定慧雙修,任運爲之,貪嗔癡盡日,即是真心顯現之時。
識心達本
佛法與外道的區別僅僅在于般若,定力與神通外道亦有,即使修到四禅如果智慧不開,依舊輪回,所以修行之人不可不知。當奮起精進,勤求如來無上智慧。若欲入佛知見,先須識得自心,此心並不難找,就看自己是否用功。
六根與自性
《楞嚴經》中講: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六根本是一體,只因衆生妄執,分爲六分不同的功能,“本爲一精明,分爲六和合”,此六識分別外境,妄于根塵境上憎愛取舍,輾轉流注,故而輪回,若能從生生滅滅的現象中找出那個本不生的自性,而“守于具常”,則“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念銷落,……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1.眼根:我們睜眼時,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這些可用“明”來代表,閉眼時,眼前看到黑暗,也就是說,開眼時明生暗滅,閉眼時暗生明滅,明暗是代謝法,是“所見”,而我們能夠明來見明,暗來見暗的那一“能見”,亦即知明知暗的那一知,它是不生不滅的!即使盲人,他的見的功能照樣存在,只不過他所見的一直是黑暗罷了。
2.耳根:當外界有聲音時,我們聽到聲音,可以用“動”來表示,當聲音消滅時,我們並不是聽不到,而是聽到“靜”,動靜相推,是生滅的,而我們能夠聽到動靜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找到這個聞性後,“旋聞與聲脫”,“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這就是觀音菩薩所修的“耳根圓通法門”,此法門極爲殊勝,因娑婆世界衆生耳根最利,“十方俱擊鼓,十方一時聞”,不論遠近,不受障礙,在睡夢中亦存在,且聲塵非有非無,近乎實相,故從耳根入手,最易成就。現在有些所謂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以聽到各種聲音,認爲是修行的效果,實在是很危險的,必須分清“能”與“所”,如只在“所聽”上作文章,是極其錯誤的,極易入魔。
3.鼻根:聞到各種氣味時,爲“塞”,沒有氣味時,爲“通”,“能聞”之性不生不滅。
4.舌根:嘗到各種味道,如甜苦等,爲“變”,沒有味道,爲“恬”,恬變交換,“能嘗”之性,甜時知甜,苦時知苦,淡而無味時亦知無味的那一“知”,湛然不動。
5.身根:觸受到各種感覺,如冷熱等,爲“合”,沒有接觸東西時,爲“離”,“能覺”之性不變。
6.意根:意識思維,念念不停,猶如波浪,在起心動念時,我們知道自己在動…
《也論明心見性——楞嚴精要(一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