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不共法
了中法師
五乘中的菩薩乘,又稱爲大乘。大是對小而言的,在大乘經論中,將聲聞乘與緣覺乘合稱爲小乘,因爲聲聞與緣覺,雖然出離生死而得解脫,但是偏重于獨善其身,求自我解脫,故稱爲小乘。
大乘所以名大,其含義很多,但是總括起來有兩個意義:一、包含廣大:大乘法無所不含,無所不攝,一切佛法皆攝人大乘法中。二、殊勝超大:大乘法不僅超勝人天善法,更超勝二乘出世法,究竟圓滿,甚深微妙。這甚深微妙之法,是在人、天、聲聞、緣覺乘中所沒有的,所以名爲大乘不共法,是不共于人天乘及二乘的。
修習大乘法是以發菩提心爲主,求證無上佛果爲目的。佛果的功德是究竟圓滿的,因此菩薩所要修學的法門則是無量無邊,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不過統攝無量法門則不出“六度”與“四攝”。
度的梵語名波羅蜜多,意譯爲到彼岸,或譯爲度,即是從凡夫的此岸度脫到佛果的彼岸。四攝,是四種攝化衆生的方便,菩薩道是以利他爲先,因此行菩薩道要有攝受教化的方便,方便有四種,故名四攝。
六度
第一、布施:舍己利他,謂之布施,即是犧牲自己而成就他人。一般人都是自私心重,占有欲強,執著自我。爲了滿足自私的占有,會造成人與人的紛爭,國與、國的戰爭,因此執取自我,貪求不舍,不僅自己煩惱叢;生,更增加他人痛苦。菩薩以利他爲先,應該拔衆生苦;而與快樂,所以行菩薩道要犧牲自我,修習布施。
雖然在人天善法及二乘法中也行布施,但是人天乘是求自己的福樂而行布施,是出于功利心:二乘是求自己解脫,不受財物所累,淡泊財産,並不重視利人的積極行爲。惟有菩薩的布施,是爲利他而行,下從自己的功德著想,專爲救度衆生而行布施。因此,菩薩布施…一、無能布施的人(自己),二、無所布施的對像(他人),叁、無布施的財産。不執人我相,不取法相,與無所得的空慧相應,金剛經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住”是取著不舍的意思,菩薩爲度生而行布施,遠離境界的取著,不爲境界所轉,才能自在解脫,是通達叁輪性空的布施。
第二、持戒:在佛法中,戒是叁學之一。學佛不論在家、出家,也不論大乘、小乘,都必需要持戒。梵語屍羅,意譯爲戒,是解脫、清涼的意思。戒的力用是止惡行善,斷除身心的惡行,身心才能清淨、輕安而得解脫。
在聲聞戒中,戒有男女、儈俗、年齡的差別,因戒的不同而有七衆弟子之分。但是菩薩戒是七衆通受的,沒有男女、年齡的差別,只因儈俗身份的不同略有區別而已。不過要受菩薩戒應先受七衆的律儀戒,如優婆塞(優婆夷)受菩薩戒名菩薩優婆塞:沙彌(沙彌尼)受菩薩戒名菩薩沙彌,比丘(比丘尼)受菩薩戒名菩薩比丘。有人誤認爲:聲聞七衆是小乘,學大乘菩薩不用受聲聞七衆戒,這是錯誤的邪見,因爲菩薩戒是建立在七衆別解脫戒的基礎上。
菩薩戒的規製,不在條文的多少,重在戒的止惡、行善、度衆生的功用,因此菩薩戒總攝爲叁類淨戒:一、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二、修一切善,無善不修。叁、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總之,持守大乘菩薩戒是積極的行爲,該止的(惡)要止,該作的(善)要;作,以圓滿成就佛果爲目的。
第叁、忍辱:一個人要成就大業,必需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所謂“百忍成金”。菩薩是修習成佛的大事,行菩薩道有很多難行難忍的事,沒有堅忍的意志,經不住打擊,受下了磨難,是成就不了菩薩道的,因此大乘法門有忍辱度的大行。
再者:忍是製伏瞠煩惱的。菩薩所行是饒益衆生的,怎能對衆生起瞠恨心呢
瞠心的生起,情緒會壓倒理智,因而忿怒沖動,行爲粗暴,造成傷人害物的惡行,有違菩薩于一切衆生起慈悲心的行願。佛經中喻說瞠心如火,謂之瞠火。火能燒一切物,而瞠心生起能燒盡一切功德,可知瞠煩惱過失之嚴重。菩薩以安忍對治瞠念,不論外境如何艱困,都能安心忍受,對一切侮辱、惱害等境,都能安穩忍住,所謂“能忍自安”。在五乘共法中,雖然也有忍行,但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行,才是大乘法的忍辱波羅蜜。
第四、精進:在叁乘共法中雖然也有正精進(正勤),但是大乘法是盡虛空、遞法界的無限精進,斷盡一切煩惱,修習一切法門,圓滿一切功德,度盡一切衆生,發心的廣大如虛空之無盡,如大海之無邊,因此大乘菩薩的精進,是無窮無盡的進趣無上佛道。
不過,怯弱懈怠的人,是下敢直人大乘精進道的,因此要修集四種方便力來助成精進:一、勝解力:就是深刻的信解,信解無上佛果是從菩薩修集六度萬行而集成的,信解遠離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衆生才能成就一切功德,證無上佛果。從勝解的喜樂中能引發精進而動修佛道,信解越深徹,越能精進修行。二、堅固力:所謂堅固力即是要有堅決下栘意志力,有始有終的恒常心,肯定自己的修行能克製一切障礙,堅決的實踐菩薩大行,不達目的決不中途放棄大乘法的修學。叁、歡喜力:在修學大乘法的過程中,得到法喜充滿,越修學越有興趣,沒有厭足。做任何事不生歡喜心就會厭煩,厭煩則退卻而不進取,因此歡喜的力量才能精進修學。四、休息力:修行不能修到精疲力竭,身心過勞,過勞則半途而退,沒有繼續前進的力量。所謂休息是爲走更遠的路,因此感到身心疲勞,就該休息,否則,疲憊不能前進,反而成爲障道因緣。
所以,精進不是猛修暴練,而是要有決心,有恒心,生歡喜心,無厭倦心,這樣才能努力不懈,趣向菩提大道的修習。
第五、禅定:禅是梵語“禅那”的音譯,譯意爲靜慮;定是梵語“叁摩地” (叁昧)的意譯,華梵合稱名禅定。禅與定都是令心止于一境,而達到下散亂的寂靜狀態。
定是叁學之一,爲佛法的通學。聲聞法中的禅觀有五停心觀等,而大乘佛教的禅觀(止觀)則多修習“念佛”與“念息”。所謂念佛,不是散心稱名念佛,而是專注觀想佛相爲境,住心于佛境而持之下失,若能持之一心下亂,名爲人念佛叁昧,于醒、夢、定中,念念相續,都能攝心于佛境。
念息,就是持念于氣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息對身心的粗動或安定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念息是修習止觀前的方便。止觀的修習就是定慧的修習,大乘菩薩雖然重在發大悲心廣修一切功德,但是沒有定慧,這…切都是不能成就的。定慧引發于止觀,安心一境而不散亂爲止,也就是持心平等的定:慧是觀察抉擇爲性,所以稱爲觀慧,但是定心不成觀慧是不會成就的,因此經論中說到止觀、定慧、禅觀,都是先定(止)而後慧
(觀),所以先止後觀是修習的必然次第。
第六、智慧:梵語般若,意譯爲智慧,不過,佛法上所謂般若慧與世間所謂的智慧(知識)是不同的。般若慧是從修行中而體悟到的,親證的慧解能力,因此叁乘聖者皆依般若而得解脫,般若是佛法的根本。
世間的知識對人類雖然有建樹,但是卻永遠是利害相對,偏于事相的,含有雜染的,稱爲俗智俗慧,不是佛法上所言般若慧。一般宗教認爲人間是醜惡而有痛苦的,要求升安樂的天國,但是升天不能解脫生死之苦,所以名爲邪智邪慧。二乘行者得無我我所慧,能解脫生死,但是爲偏智偏慧。唯有大乘的諸法實相慧,以大悲心助成,成就悲智不二,深廣無礙的大乘般若慧。
佛法上的般若慧是由修習而得來的,所謂要現證,有親自的體驗才能現證諸法實柏,徹見諸法理體。般若慧的修得,總不離聞、思、修的修學過程:從聽聞佛法,研讀佛經而所得的悟解,名爲聞慧。由觀察思考,對法義的思惟抉擇的悟解,名爲思慧。由修習法門,對聞、思理解的實踐所證得的,名爲修慧。所以聞慧、思慧是修學般若的初方便,是引發修慧的條件,修慧是超越世間的,斷煩惱得解脫的力用。
四攝
四攝,是四種攝化衆生的方便。大乘法以教化衆生利他爲先,既要教化利他則需要有善巧方便,令衆生親近而後才能引他人佛道,所以大乘以四攝法來引化衆生。
一、布施:拔除他人身心痛苦而施與快樂,缺乏物質的,給與財物的布施,缺乏知識的,給與法的布施,精神痛苦的,給與無畏的布施。有恩澤于人,才能令人敬服而受教,所以菩薩修行的六度、四攝,總是以布施爲先。
二、愛語:和愛的語诃,誠懇的態度,是他人最樂意接受的:嚴厲的言詞,會令人疏遠而不接受教化,所以攝化衆生要有語言上的善巧。
叁、利行:行事要有利益與人,使人增長善行,常得安樂:損人利已是自私的行爲,令人離心離德,不能攝化衆生。
四、同事:要教化他人,必需要與他人生活一體,作息同步調,生活同甘苦,同樣的工作行事,才能了解他人,得到他人的認同,而能攝受教化之。
大乘菩薩道的無量法門,總攝爲六度與四攝,六度是要門,四攝是方便。其實圓成佛果的無量道品,不出福德與智慧二門。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利他的福德道,禅定、智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進則通于福慧二道:四攝則是利他的福德道。因此六度與四攝總歸爲福慧二門,福慧雙修,悲智並運,是通向無上菩提的雙軌行道,不能偏執。
《海潮音》第九十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