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
指導者:果毅法師
報告者:顔美惠
日期: 2010.03.22
書名:禅鑰
一、 主要宗旨
「給人一把鑰匙,教人自尋門戶、自投鎖孔、自開悟門」[1]
二、 成書因緣
「將正統禅修的觀念及禅修的方法,透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分享給有緣的現代大衆。」[2]
叁、 結構、章節
自序--------------說明全書大綱、宗旨
續佛慧命----------------- 學佛的源頭與延續的重要
「五停心觀」修行法-------介紹教理中修定的方式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佛教基本觀念叁法印與禅宗重要文獻「二入四行」內涵
禅修的要領(一)--------詳述禅修的觀念及方法(一)
禅修的要領(二)--------詳述禅修的觀念及方法(二)
明心見性------引介禅宗祖師對于明心見性的說明
開悟成佛--佛教典籍中,對開悟的層次與成佛觀念的說法
覺後空空無大千------------------說明什麼是「禅」?
梅子熟了------------------介紹「禅悟」悟的是什麼?
放松身心--------日常生活中可以體驗「禅」的方式
我與環境不一不二--------以生活中有到無的「不二」,來介紹禅的觀念
佛在心中˙口中˙行爲中----------禅心等于佛心,禅在我們平常日用中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將禅落實于日常生活中觀念與方法
禅修和信仰----信仰對禅修的重要性
我們的身˙心˙世界------從禅的立場看身心世界
四、 每個章節的重點
1. 自序
I. 「禅修的觀念: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
以『有』爲入手方便,以『無』爲禅修方向,以努力修行的過程爲永久的目標」[3]
II. 「禅修的方法:放松身心,集中、統一、放下身心世界、超越于有無的兩邊」[4]
III. 「禅宗的極致,以無門爲門,不用任何方法。初步的著力點,還是要用方法。…所收的具體方法,便是五停心、二入四行、禅七開示、平常生活、調身安心等。」[5]
2. 續佛慧命
I. 「諸佛均有法、報、化的叁身,佛的慧命是指法身的延續」[6]
II. 「佛說:『佛不領衆,佛住僧中,以法化衆,以律安僧』…只要『正法律』住世,即等于佛陀住世。」[7]
III. 「佛陀慧命繼續住世,涵義有深有淺…從凡夫學佛聞法並實踐佛法的角度而言,也可稱爲續佛慧命」[8]
IV. 「學佛的初階,當以聽聞正確的佛法爲要務」[9]
V. 「爲了將佛法的利益,普遍的推廣…所以我們要有法鼓山的教育計畫:建設一個『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的世界性佛教園區,培養各級佛教人才,來延續諸佛的法身慧命」[10]
3. 「五停心觀」修行法
I. 「佛教一向重視禅定的修習,不論在原始佛教、大乘顯教、金剛乘密教,都有他們各自的禅修方法。其中共通而基本的修行法門,即爲五停心和四念處…簡單地說,修五停心,是爲了平息、淨化心的騷亂和混濁的狀態,使心念集中,以達正定由五停心得定,進而觀四念處開發智慧,此即解脫生死輪回之要道。」
II. 五停心觀表(漢文佛典中,亦有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者):
對治[11]
| 層次
| 積極功能[12]
| 附注
| |
1.數息觀
| 散亂
| i. 數呼吸---數 ii. 跟隨呼吸---隨 iii. 定或集中---止(觀丹田) iv. 識別---觀 v. 還 vi. 淨[13]
| 從安定散亂心而進入如來禅的初門
| 梵語爲「安那般那」。 大小乘皆視爲初學者最好的入門訓練[14]
|
2.不淨觀
| 貪欲 (特別是淫欲心)
| 即「觀身不淨」 i. 觀他身不淨(白骨觀) ii. 觀自身不淨[15]
| 從舍欲離淫而進入梵行乃至六根清淨位的初門
| 與數息觀合稱「二甘露門」[16] 初可離貪欲,終則成實像無相的觀法[17]
|
3.慈悲觀
| 瞋恨
| i. 最初修行,當教觀想,慈及親愛 ii. 其次當修,慈及中人 iii. 終當修習,慈及怨憎[18]
| 從慈心不瞋而進入平等大慈悲之大菩薩行的初門
| 主要在日常生活中的隨所善緣,得善念反應,便當修習﹔但也可在修行叁學六度之時,凡是善境,隨處隨時,均可修行。[19]
|
4.因緣觀
| 愚癡煩惱(無明)
| i. 初習行者,當教其觀想,過去未來世的四目「生緣老死,無明緣行」 ii. 已習行者,初階段觀成後,當教其觀想,現在世的八目「行緣識,世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iii. 久習行者,當教觀想,叁世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世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20]
| 從明察生死來去的因果關系而進入大解脫慧的初門
| 佛說所謂癡人有兩種類型:一如牛羊無知,二外道邪見。因緣觀能對治如此的兩類癡病。[21]
|
5.界分別觀
| 我見
| 觀想人生的存在,不過是身、心、環境暫時的組合[22]: i. 身:以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爲身的存在 ii. 環境:以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爲環境的世界。 iii. 心:以覺受領知六根和六塵相接相對時所起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爲心的活動。
| 從分析人生現象而進入無我、無相、無著之大般若海的初門
| 界的意思是差別界線,類別分際。一切現象,及至觀念,都有名相體用,每一種名相體用,均有其界線的範圍,名之爲界…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白聖長老對全球漢系佛教彙聚與拓展的功績(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