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5]
第叁個層次
已經修行禅法而且已經開悟見性的人。
i.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ii.開悟見性時,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76]
徹底粉碎,瓦解自我中心[77]
衆生需要什麼東西,便給他什麼東西,而不是自己准備好什麼東西以後,一定要他人來接受。消融自己的主觀,變成超越于主觀的存在,這就是「無我」,這就是「證道歌」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78]
10. 梅子熟了
公案,機鋒不在字面
(依禅法來講,「即心即佛」錯,而「非心非佛」對)[79]
悟後「信心十足」[80],不受外境所動。
即心即佛
| 「佛經中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心和衆生心,是同一個心,佛心就是衆生心。爲什麼說『叁無差別』?因爲佛心是智慧心,智慧是由衆生的煩惱心轉澄清境的佛心;不清境的衆生心是煩惱心,清淨的佛心是智慧心。此心與彼心,心心相印相同,只是在衆生未悟時,此心是睡著的,一旦醒悟過來,則知衆生心就是佛心。」[81] [82]
|
非心非佛
| 「佛心無相;衆生有相,但衆生不是真的;有相的佛不是真的佛。佛是無心、無相的,卻有其悲智的功德作用,所以說『非心非佛』。」[83]
|
11. 放松身心[84] :日常生活的禅修方式
放松身心
|
觀---運用方法 照---知道正在用方法 提---發覺到離開方法,立即輕松地回到方法上
|
再運用叁個原則
|
12. 我與環境不一不二
「不要認爲…什麼都不管就是無我,那不是禅。禅是既超越又踏實」[85]
I. 什麼是「不二」?
「應無所住」
| 「是不住于一,也不住于二;不住整體的、統一的,也不住對立的、分離的---兩種皆不住。…那是一種無我的境界,沒有自我中心,超越一和二,超越于不二,故稱無住。」[86]
|
「而生其心」
| 「生的是什麼心?統一的心要有,對立的心也要有,…面對我們的環境裏的需要時,應該用什麼心來處理,就用什麼心來處理。」[87]
|
一、二、不二「這叁個觀念一個是統一的,一個是對立的,一個是超越的、不二的、無住的。有相對之心,才有衆生可度,才能用智慧來處理;有統一之心才能斷煩惱;有超越之心才能既不執空也不落有。」[88]
|
II. 「不二」如何落實在生活中?
觀念
| 「有煩惱時,用一;處理事情,用二;完成一樣事情、功德之後,不是爲他人做,也不是爲自己做,這就是不二」
|
方法
| 「至大無外(包容、慈悲),至小無內(消融自我˙放下執著)」[89]
|
「聽講觀念固然重要,修行的體驗也很重要。有了禅的觀念總比沒觀念好,可是只有觀念的纾解仍是不夠的,更應該有實修的體驗。」[90]
|
13. 佛在心中˙口中˙行爲中
I. 「學佛應該是學佛的心理行爲、言語行爲、身體的行爲,經常學習佛的這叁種行爲,才是真正的學佛。否則只是學佛打坐,那是學坐,不是學佛,都跟佛法不相應。」[91]
II. 「成就衆生、成就道廠、成就菩提道業,將這叁點加起來,就是佛在我們『平常日用中』,這是禅宗常用的一具成語。因爲佛在平常生活中,雖然你還沒有見性明心,還沒有開悟成佛,但已經聽到佛法,就應該應用佛法,並且將佛法作爲我們身口意叁業行爲的依准。…如果身口意的行爲,跟佛法不相應時,必須起大慚愧,摯誠忏悔。」[92]
III. 「禅宗的禅與佛的意義,應該是相同的。禅既是讓我們明心見性、開悟成佛的觀念即方法,也正是修行的目標,因此禅心等于佛心;『佛在口中、佛在心中、佛在平常行爲中』,就是禅在我們平常日用中。古代禅師們所指的『達摩西來義』,就是平常生活裏的佛心、佛言、佛行;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是表露著佛的悲智,便是真正的修行。」[93]
14.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
I. 佛教與禅:
佛教的總綱[94]
|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禅與佛教的關系
| 「『佛門雖然浩瀚,方便有多門,若從一門入,即見其全貌。』所以禅宗是佛教的一個門,不僅是佛教的一部分。」[95]
|
禅與淨都是整體佛教,彼此相輔相成
| 「念佛的方法也是修行法門之一,禅修基礎的重要,被列爲戒定慧叁無漏學的一支,故與念佛法門不相違背,而且能夠相輔相成。」[96]
|
II. 禅的內容與理論:
禅的內容[97]
| i. 有善有惡
|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白聖長老對全球漢系佛教彙聚與拓展的功績(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