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鼓全集导读---课后报告(颜美惠)▪P6

  ..续本文上一页

  柒、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捌、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玖、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拾、 「若有闻法者,无一步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ii.悉有佛性与见性成佛

  

  悉有佛性

  

  《华严经》「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大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见性成佛《六祖坛经》---由六祖坛经所见资料,「见性成佛」和「」开悟成佛是相同的意思。见性即是亲见佛性,佛性是众生本具的自性,…本来真空,无一法可得,…此便如《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了[64]。

  

  〈行由品〉第一

  壹、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贰、 「惠能一闻(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参、 「惠能启(五祖)和尚:弟子自心,长生智慧,不离自性。」

  肆、 五祖云:「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伍、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胜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陆、 「(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明丈夫、天人师、佛。」

  柒、 「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般若品〉第二

  壹、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

  贰、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参、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肆、 「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悟则剎那间」」ㄢ」,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忏悔品〉第六「依此修行,言下见性。」、「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机缘品〉第七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示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佛)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

  

  iii.成六即佛与三因佛性

  

  成六即佛

  天台宗《观行疏》

  

  壹、 理即佛:理体本性,一切众生平等,都有佛性,乃至三恶道的众生,

  虽未具备修善的佛,却已本具性善的佛。

  贰、 名字即佛:有福德人,仅闻佛名,自号为佛或被誉为佛者。

  参、 观行即佛:在观行位的修行人。

  肆、 相似即佛:十信位的菩萨,仿佛已证佛的理性者。

  伍、 分证即佛:由初住至等觉位的菩萨,一分一分的渐破无明而分证

  中道实相理者。

  陆、 究竟即佛:究竟妙觉位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附注: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浅者属于相似即佛,深者也不能超过分证即佛[65])

  

  三因佛性---众生皆能成佛

  《大涅槃经》卷二十八

  

  壹、 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不论有修无修,乃至十恶五逆,

  罪堕三恶道中,佛性不失。如金在矿,如土藏金。

  贰、 缘因佛性:修行六度的菩萨行者,依性起修,

  缘此正因佛性而修行者,所具佛性称为缘因。

  参、 了因佛性:缘因即是了因,佛性本在烦恼暗室,故众生不见,

  今用慧灯照明,了了可见,名为了因佛性。

  

  9. 觉后空空无大千

  I. 禅是什么?

  

  禅[66]

  

  II.「禅是什么?正确的回答:禅,不是什么。因为,…任何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去表达、说明的,都仅是一种幻相,而不是禅。仅可勉为其难地说禅是一种心法。」

  III.「禅,起源于印度,原系一种次第禅定的修行。传到中国,演化成为一个能活用于生活中的智慧,是一种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可以称它为「无」,亦可名其为「空」。」

  

  中国禅[67]

  

  「中国禅之目的及其功能,在于使人于修行之后「开悟见性」。

  

  佛性[68]

  

  空相(相,包括身心即身心以外世间所包涵的一切物理现象)、空性(性,是本质、根本),即是佛性。…佛性不是有形质的存在,亦非可被描述的任何现象,故以空为相,以空为性。」

  

  II. 为免沦于空谈,得借助于层次的说明:修行的层次[69](分析由「有」至「空」三个阶段)

  

  修行的层次

  

  说明

  

  境界

  

  由「有」到「无」层次

  

  第一个层次

  

  尚未修行禅法的人,包括没有接触过禅法,或已知禅法而尚未开始修行的人。

  

  i.『人都是以「我」为基础的…「我」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自私」。…一般人…对此自私的我欠缺了解,以致时时发生矛盾,跟仁义常常发生冲突,烦恼不息,麻烦也不少,常感「身不由己」、「心不由己」。』[70]

  ii.见山是山,见水是水[71]

  

  个人自私而不害人的「我」,是正常的生存条件[72]。

  有一个自私的「小我」。

  

  第二个层次

  

  正在修行禅法,但尚未开悟见性的人。

  

  i.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ii.修行非常得力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73]

  

  i.已用禅的观念与方法来了解、认识这个自私的小我是什么了[74]

  ii.有「小我」,或者小我已经消失,但仍有统一心的「大我」境界。

  iii.「这还不是禅,因为还有我的存在。」[7…

《法鼓全集导读---课后报告(颜美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