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捌、 「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衆。」
玖、 「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拾、 「若有聞法者,無一步成佛,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衆生,
亦同得此道。」
ii.悉有佛性與見性成佛
悉有佛性
《華嚴經》「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大涅槃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見性成佛《六祖壇經》---由六祖壇經所見資料,「見性成佛」和「」開悟成佛是相同的意思。見性即是親見佛性,佛性是衆生本具的自性,…本來真空,無一法可得,…此便如《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了[64]。
〈行由品〉第一
壹、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貳、 「惠能一聞(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參、 「惠能啓(五祖)和尚:弟子自心,長生智慧,不離自性。」
肆、 五祖雲:「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伍、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勝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陸、 「(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明丈夫、天人師、佛。」
柒、 「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般若品〉第二
壹、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
貳、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
參、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肆、 「普願法界衆生,言下見性成佛。」,悟則剎那間」」ㄢ」,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忏悔品〉第六「依此修行,言下見性。」、「一衆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機緣品〉第七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示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佛)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
iii.成六即佛與叁因佛性
成六即佛
天臺宗《觀行疏》
壹、 理即佛:理體本性,一切衆生平等,都有佛性,乃至叁惡道的衆生,
雖未具備修善的佛,卻已本具性善的佛。
貳、 名字即佛:有福德人,僅聞佛名,自號爲佛或被譽爲佛者。
參、 觀行即佛:在觀行位的修行人。
肆、 相似即佛:十信位的菩薩,仿佛已證佛的理性者。
伍、 分證即佛:由初住至等覺位的菩薩,一分一分的漸破無明而分證
中道實相理者。
陸、 究竟即佛:究竟妙覺位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佛。
(附注:禅宗所說的「見性成佛」,淺者屬于相似即佛,深者也不能超過分證即佛[65])
叁因佛性---衆生皆能成佛
《大涅槃經》卷二十八
壹、 正因佛性:一切衆生本具佛性,不論有修無修,乃至十惡五逆,
罪墮叁惡道中,佛性不失。如金在礦,如土藏金。
貳、 緣因佛性:修行六度的菩薩行者,依性起修,
緣此正因佛性而修行者,所具佛性稱爲緣因。
參、 了因佛性:緣因即是了因,佛性本在煩惱暗室,故衆生不見,
今用慧燈照明,了了可見,名爲了因佛性。
9. 覺後空空無大千
I. 禅是什麼?
禅[66]
| II.「禅是什麼?正確的回答:禅,不是什麼。因爲,…任何可以用語言、文字、符號去表達、說明的,都僅是一種幻相,而不是禅。僅可勉爲其難地說禅是一種心法。」 III.「禅,起源于印度,原系一種次第禅定的修行。傳到中國,演化成爲一個能活用于生活中的智慧,是一種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可以稱它爲「無」,亦可名其爲「空」。」
|
中國禅[67]
| 「中國禅之目的及其功能,在于使人于修行之後「開悟見性」。
|
佛性[68]
| 空相(相,包括身心即身心以外世間所包涵的一切物理現象)、空性(性,是本質、根本),即是佛性。…佛性不是有形質的存在,亦非可被描述的任何現象,故以空爲相,以空爲性。」
|
II. 爲免淪于空談,…得借助于層次的說明:修行的層次[69](分析由「有」至「空」叁個階段)
修行的層次
| 說明
| 境界
| 由「有」到「無」層次
|
第一個層次
| 尚未修行禅法的人,包括沒有接觸過禅法,或已知禅法而尚未開始修行的人。
| i.『人都是以「我」爲基礎的…「我」究竟是什麼呢?就是「自私」。…一般人…對此自私的我欠缺了解,以致時時發生矛盾,跟仁義常常發生沖突,煩惱不息,麻煩也不少,常感「身不由己」、「心不由己」。』[70] ii.見山是山,見水是水[71]
| 個人自私而不害人的「我」,是正常的生存條件[72]。 有一個自私的「小我」。
|
第二個層次
| 正在修行禅法,但尚未開悟見性的人。
| i.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ii.修行非常得力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73]
| i.已用禅的觀念與方法來了解、認識這個自私的小我是什麼了[74] ii.有「小我」,或者小我已經消失,但仍有統一心的「大我」境界。 iii.「這還不是禅,因爲還有我的存在。」[7…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白聖長老對全球漢系佛教彙聚與拓展的功績(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