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5]
第三个层次
已经修行禅法而且已经开悟见性的人。
i.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ii.开悟见性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76]
彻底粉碎,瓦解自我中心[77]
众生需要什么东西,便给他什么东西,而不是自己准备好什么东西以后,一定要他人来接受。消融自己的主观,变成超越于主观的存在,这就是「无我」,这就是「证道歌」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78]
10. 梅子熟了
公案,机锋不在字面
(依禅法来讲,「即心即佛」错,而「非心非佛」对)[79]
悟后「信心十足」[80],不受外境所动。
即心即佛
| 「佛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和众生心,是同一个心,佛心就是众生心。为什么说『三无差别』?因为佛心是智慧心,智慧是由众生的烦恼心转澄清境的佛心;不清境的众生心是烦恼心,清净的佛心是智慧心。此心与彼心,心心相印相同,只是在众生未悟时,此心是睡着的,一旦醒悟过来,则知众生心就是佛心。」[81] [82]
|
非心非佛
| 「佛心无相;众生有相,但众生不是真的;有相的佛不是真的佛。佛是无心、无相的,却有其悲智的功德作用,所以说『非心非佛』。」[83]
|
11. 放松身心[84] :日常生活的禅修方式
放松身心
|
观---运用方法 照---知道正在用方法 提---发觉到离开方法,立即轻松地回到方法上
|
再运用三个原则
|
12. 我与环境不一不二
「不要认为…什么都不管就是无我,那不是禅。禅是既超越又踏实」[85]
I. 什么是「不二」?
「应无所住」
| 「是不住于一,也不住于二;不住整体的、统一的,也不住对立的、分离的---两种皆不住。…那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没有自我中心,超越一和二,超越于不二,故称无住。」[86]
|
「而生其心」
| 「生的是什么心?统一的心要有,对立的心也要有,…面对我们的环境里的需要时,应该用什么心来处理,就用什么心来处理。」[87]
|
一、二、不二「这三个观念一个是统一的,一个是对立的,一个是超越的、不二的、无住的。有相对之心,才有众生可度,才能用智慧来处理;有统一之心才能断烦恼;有超越之心才能既不执空也不落有。」[88]
|
II. 「不二」如何落实在生活中?
观念
| 「有烦恼时,用一;处理事情,用二;完成一样事情、功德之后,不是为他人做,也不是为自己做,这就是不二」
|
方法
| 「至大无外(包容、慈悲),至小无内(消融自我˙放下执着)」[89]
|
「听讲观念固然重要,修行的体验也很重要。有了禅的观念总比没观念好,可是只有观念的纾解仍是不够的,更应该有实修的体验。」[90]
|
13. 佛在心中˙口中˙行为中
I. 「学佛应该是学佛的心理行为、言语行为、身体的行为,经常学习佛的这三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学佛。否则只是学佛打坐,那是学坐,不是学佛,都跟佛法不相应。」[91]
II. 「成就众生、成就道厂、成就菩提道业,将这三点加起来,就是佛在我们『平常日用中』,这是禅宗常用的一具成语。因为佛在平常生活中,虽然你还没有见性明心,还没有开悟成佛,但已经听到佛法,就应该应用佛法,并且将佛法作为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的依准。…如果身口意的行为,跟佛法不相应时,必须起大惭愧,挚诚忏悔。」[92]
III. 「禅宗的禅与佛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禅既是让我们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观念即方法,也正是修行的目标,因此禅心等于佛心;『佛在口中、佛在心中、佛在平常行为中』,就是禅在我们平常日用中。古代禅师们所指的『达摩西来义』,就是平常生活里的佛心、佛言、佛行;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表露着佛的悲智,便是真正的修行。」[93]
14.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
I. 佛教与禅:
佛教的总纲[94]
|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禅与佛教的关系
| 「『佛门虽然浩瀚,方便有多门,若从一门入,即见其全貌。』所以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门,不仅是佛教的一部分。」[95]
|
禅与净都是整体佛教,彼此相辅相成
| 「念佛的方法也是修行法门之一,禅修基础的重要,被列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一支,故与念佛法门不相违背,而且能够相辅相成。」[96]
|
II. 禅的内容与理论:
禅的内容[97]
| i. 有善有恶
| 《法鼓全集导读---课后报告(颜美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白圣长老对全球汉系佛教汇聚与拓展的功绩(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