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P8

  ..續本文上一頁n=top width=508>

  「即是在人間社會,各有各的善惡標准,只要是宗教、種族、政治、經濟等的立場不同,善惡的標准往往就會相反。…故從自私自利的角度看世間的倫理,雖然有善有惡,其實是善惡不明。」

  

  ii. 知善知惡

  

  「知善知惡必有其客觀標准,可有兩個原則:一是以社會共同的立場爲標准,所謂公是公非;二是以自我的良心爲標准,所謂設身處地。…地域性及階段性的「公是公非」,並不就是正確的判斷…至于「設身處地」的良心准則,可能對也可能錯,那要看此人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偏差,學識見聞是否夠深廣,人格的成長是否夠健康,否則所謂良心,可能根本是他私人的偏見。」

  

  iii. 爲善止惡

  

  「在知善知惡之後,從認知心發展成爲語言行爲及身體行爲。既然能依客觀的標准,知道何者爲善,何者爲惡,便當盡可能去做益人利己的事,約束自己的心行及言行,不僅止于不傷害他人,而且要更積極地修福修慧。此在佛法中,有所謂「四正勤」的德目:「已生之惡當斷除,未生之惡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以此四德能斷懈怠,故又名爲「四正斷」。這是在修道過程中,必須時時提起,念茲在茲的工作。」

  

  iv. 不思善惡

  

  「即是修行到了心無罣礙得失的解脫層次,必定會從善惡相對的「有」,而至超越于善惡執著的「空」,才能算是究竟。故對于一位得大自在的菩薩而言,他雖爲了衆生得度而說有善有惡,而說知善知惡,而教人爲善止惡,但在他們的智慧之中,乃是無善無惡的。」

  「《六祖壇經》的「不思善,不思惡」,便是不須想到善與惡的問題,超越了善惡相對的執著心,主觀的我便不存在。把自己的妄想、執著、煩惱,全都放下之際,就是本來面目顯現了。所謂本來面目是什麼?即是無所罣礙的清淨智慧心,又稱爲平常心。平常心是什麼?就是無得失的心、非善非惡的心。」

  

  禅的理論[98]

  

  i. 似有似空

  

  「禅所謂的有,是指有形的財産和無形的功德。無形的功德,往往要借助于有形的人力、財力、物力來完成。從有錢財而變爲有功德,已是一大進步。…如果更進一步,對于功德,也不該執爲實有,否則就是有爲有漏和有限的功德。」

  「故當以『似有似空」來做一切功德,是最好的。」

  

  ii. 知有知空

  

  「以『似有似空」來做一切功德,…同時也要以「知有知空」的層次,來指導自己,配合他人。因果的定則,必定是有,因緣的聚散,所以是空;不爲福報而做功德,爲求佛道,當勤修行。」

  

  iii. 悟有即空

  

  「《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所成的人生是有的,若以甚深的智慧加以觀照,即知五蘊無常,五蘊本空,便是悟有即空。…若能「悟有即空」,則在得意時不會忘形,在失意時不會絕望,成功沒有止境,失敗不會持續。能做當做的便要不斷地做去。」

  

  iv. 非有非空

  

  「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空」,《金剛經》說:「非法非非法」也即是這層道理。執「有」會煩惱,執「空」則消極,不執兩端就會左右逢源。」

  

  15. 禅修和信仰 :禅修爲何需要信仰?

  I. 「禅宗主張自信,相信自己能夠成佛,相信自己本來就跟諸佛相同,不缺少任何一點東西。禅宗鼓勵只要把自我中心擺下,馬上就能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人人都能成佛。本來面目就是自性的佛,也就是說那是天然的、不是修行之後才有的,因此有許多人誤會禅宗,忽略了信仰心的重要。」[99]

  II. 「信仰的意思,就是雖然自己有所不能、有所不知,可是相信有那種事實的存在,…如果信仰心不足,就不可能相信佛法所說,我們所不知道的事,修行便不會得力。」[100]

  III. 「修行禅法的人必須要相信,除了用功打坐之外,也需要積功、累德;如果僅僅是自己打坐,就想得解脫或大徹大悟,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障礙,不能使我們真得解脫。因爲自私鬼怎麼可能開悟呢?所以禅宗也講修布施行、修忏悔行;如果沒有爲衆生利益設想的心,沒有真正爲他人奉獻的心,沒有奉獻的供養、布施行爲,修行要想成功,是相當困難的。」[101]

  

  IV. 「禅的修行,不僅僅是打坐而已,襌的修行不是唱高調,只求開悟,要跟叁世諸佛論平等。弘揚襌法,同時也要提倡信仰,則個人的修行更容易得力,人格會更完美。而襌法一定要去「我執」,去「我執」一定是從起信、布施、持戒開始;要以慚愧、謙虛、感恩、忏悔心來消除我執,要相信叁寶,要信諸佛菩薩,要信護法龍天,要信曆代袓師,要信指導你修行老師。否則的話,剛進襌的法門,就不拜佛、不尊法、不敬僧、不信護法諸天,如此的慢心十足,就根本不要想能開悟見性了。」[102]

  16. 我們的身˙心˙世界

  I. 由不同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身心世界[103]

  

  看法

  

  唯心論

  

  「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出于心理活動,也就是由于心理活動而知有世界的存在,所以會說『我思故我在』。」

  

  唯物論

  

  「我們的身心在環境中的活動,都是物質能量的變化而産生的現象,如果人死了,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佛教觀點

  

  「佛教「是從『緣起論』的觀點來說明,《心經》開頭即說『五蘊皆空』,意謂「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就是組成身心世界的五大項目,其中包括了精神與物質的兩部分。身、心、世界,是互爲因緣的起滅現象,是五蘊的假合,是暫時的存在。…這從空間上看是五蘊的假合而暫時的存在,從時間上看,也是因五蘊的變化延續而形成生命的叁世流轉。…因此,由五蘊構成的這個自我、這個身心世界,是經常不斷地變換其存在的內容,所以稱之爲「因緣假合」,即是「假名我」。也就是說,絕對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我。」

  

  從整體的立場來看:

  「由于衆生心動而造業,由種種業力而感種種果報,影響了宇宙現象的幻起幻滅。衆生的身心世界本爲一體而不可分割,由于各有各的因緣果報,故在整體之中有了差別。」

  

  從凡人的立場來看:

  「心是身體的主人,而身、心的自我又是世界環境的主人。反過來說,世界環境是我們的身體所依靠的,而身體又是心理活動所依賴的。所以身、心、世界的依存關系,是互爲因緣,是分不開的。」

  

  從個人的心理經驗來看:

  「世界的環境是因我們身體的存在而有需…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