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而我們的身體也是爲了我們有心的活動,而有存在的必要,由于心的認識與心的執著才需要身體。…只要身、心、世界的叁者之中有一樣不存在,其他的兩樣也就等于不存在了。」
II. 從佛教觀點(叁世因果的觀點)來看「自我」(身心世界的總和[104])
叁世因果
| 「以我們這一生來看,從生到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每個生命的階段,都有他得到這生命的原因,這原因佛教給它一個名字叫「業」,從無始生死過程中,衆生造了種種的善惡行爲,在每一生之中,在不同的環境裏,接受種種的業報,…所謂業報,就是指的我們現世生命之中的肉體、心靈和環境世界。…我們的世界,都是由自己帶著來,又由自己帶著走。即使出生在共同的世界裏,各人的感受和境遇都不相同。…每個人在一定時間,每一個階段的過程中,其果報是有一定的,在他受完之後就會離開。但在這一定時間、一定階段裏,他卻可以在努力、懶惰、作善、作惡……等等身心的行爲下,乃至一個小小的動作,也會把現在的狀況給予改變掉。」[105]
|
叁世因果中的自我
| 「若從不斷變動的情況來看,我們的環境現象在變、身體機能在變、心理活動也在變,所以這個自我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真實的。…前面提到的五蘊,它構成了我們的身心與環境世界,其中的「識蘊」,…經常維系著自我中心,雖常在變,但卻未斷,所以不論今生或是來世,自作仍由自受。直到解脫之時,才能轉識成智。」、「唯有經驗到開悟的人才能從自我得到解脫,才能從身心世界得到自由,才能從叁世因果得到自在。到了此時,可以稱之爲身心脫落,世界粉碎。」[106]
|
身心世界是唯心所造
| 「《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說宇宙整體的所有現象,皆是出于同一個原因,那就是「心」的力量,..由于衆生的心,受到環境世界的誘惑及刺激,動了貪瞋癡等的煩惱,造了殺盜淫妄的惡業而感得果報,這就是『唯心造』。...由于『心』的力量,而發生了造業的結果,造業又成爲受報的因,結果便感受到了身、心、世界的事實。這是由凡夫的立場來看身心世界的出現。」、「有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切身心世界的現象,都是從此「法界」流出,也都回歸到此「法界」中去。…衆生之所以生存于煩惱世界,是因衆生自己蒙蔽了智慧心與慈悲心,如果能放下自我的自私心,就會有與佛相同的智慧與慈悲。有了智慧心,就不會受環境的影響而使自己生煩惱;有了慈悲心,就不會看到任何衆生來跟自己對立了。」[107]
|
從身心世界獲得解脫自在
| 「禅宗的《六祖壇經》說:『悟人傾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可見開悟別無手段,只要放下自我的追求執著;對于禅修者,也就是要不犯『作』、『任』、『止』、『滅』的四種禅病,即可開悟。…他已悟到這身心世界是虛妄的,在這當下,他便從對身心世界的迷戀執著得到解脫自在,也就是『覺性』的出現了。所以我們的身心世界,本身雖是虛妄,但當我們理解到它是虛妄的時候,這虛妄也就即是真實的覺性,遍于時空而又超越了時空。」
|
由佛教立場來看身心世界
|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就是說我們的身心與世界,不僅從佛眼看是沒有差別的,即使用凡夫的心眼來體驗,也可意會到是分割不開的…盡虛空遍法界,無一點不是十方諸佛落腳說法之點,正如《楞嚴經》說:「十方諸佛于一毫端轉大*輪。」…唯有真正體驗到心淨國土淨、一念一塵劫,才可理解到佛是無所不在的。也唯有當你放下自我中心的身心世界,再來看這世界時,才會處處自由自在,時時會晤如來…在佛教的立場來看我們的身、心、世界,它不僅是統一的,更是超越而且自在的。」
|
五、 特殊之處
全書將禅與佛教教義牢牢扣緊,在說明方法、觀念的同時,不斷由各各角度切入,以期對所有根器的讀者都受用、實用。同時以悟境的層次鼓勵後學,親自體驗禅在日常生活中自自然然呈現,並諄諄善誘禅修行者需要細水長流地實修、體悟。
六、 印象最深刻之處
書中每個觀念與方法,聖嚴師父都不厭其煩地反複提示,在禅的觀念與方法的陳述上,大量引用佛典及祖師著作,來將教義與方法作多種層次的結合,既不流于只有技巧的傳達;亦不落只談教理的嚴肅,充分呈現出禅宗在教義與法門上的活潑與豐富內涵。讀後,可深刻感受到師父在「信、解、行、證」各各層面上,對後學悲心提護的心情。
七、 影響
修學上,因爲對教理的理解而對修禅增加了信心,並且也因爲跟著由不同解釋的角度,來破除之前因認知不清楚而産生的諸多疑惑(如學佛與禅修的關聯,禅不在坐的原因等)。
八、 延伸閱讀
禅門以及法鼓全集中禅修指導中的其他多本著作。
[1]禅鑰 自序 p.4
[2]禅鑰 自序 p.4
[3]禅鑰 自序 p.4
[4]禅鑰 自序 p.4~5
[5]禅鑰 自序 p.5
[6]禅鑰 續佛慧命 p.9
[7]禅鑰 續佛慧命 依律住˙依法住 p.10
[8]禅鑰 續佛慧命 依律住˙依法住 p.11
[9]禅鑰 續佛慧命 聽聞正法爲首務 p.12
[10]禅鑰 續佛慧命 法鼓山的續佛慧命p.13
[11]禅鑰 前言p.14
[12]禅鑰 後記p.45~46
[13]禅鑰 五停心觀 數息觀p.15
[14]禅鑰 五停心觀 數息觀p.15
[15]禅鑰 五停心觀 不淨觀p.25
[16]禅鑰 五停心觀 不淨觀p.24
[17]禅鑰 五停心觀 不淨觀p.29~30
[18]禅鑰 五停心觀 慈悲觀p.30~34
[19]禅鑰 五停心觀 慈悲觀p.31
[20]禅鑰 五停心觀 因緣觀p.34~37
[21]禅鑰 五停心觀 因緣觀p.37
[22]禅鑰 五停心觀 界分別觀p.38
[23]禅鑰 五停心觀 界分別觀p.37
[24]禅鑰 五停心觀 界分別觀p.39
[25]禅鑰 五停心觀 念佛觀p.41~44
[26]禅鑰 五停心觀 念佛觀p.44
[27]禅鑰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p.48~49
[28]禅鑰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p.49
[29]禅鑰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p.49
[30]禅鑰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p.51
[31]禅鑰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p.51
[32]禅鑰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身心安定是第一步p.55
[33]禅鑰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身心安定是第一步p.55
[34]禅鑰 禅修的要領(一) 十四.苦、空、無常、無我p.81
[35]禅鑰 禅修的要領(一) 十四.苦、空、無常、無我p.81~82 ; 七.正確的禅修方法及其觀念p.70
[36]禅鑰 禅修的要領(一) 七.正確的禅修方法及其觀念p.70 ; 二.接受禅修訓練p.57~59
[37]…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