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而我们的身体也是为了我们有心的活动,而有存在的必要,由于心的认识与心的执着才需要身体。…只要身、心、世界的三者之中有一样不存在,其他的两样也就等于不存在了。」
II. 从佛教观点(三世因果的观点)来看「自我」(身心世界的总和[104])
三世因果
| 「以我们这一生来看,从生到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每个生命的阶段,都有他得到这生命的原因,这原因佛教给它一个名字叫「业」,从无始生死过程中,众生造了种种的善恶行为,在每一生之中,在不同的环境里,接受种种的业报,…所谓业报,就是指的我们现世生命之中的肉体、心灵和环境世界。…我们的世界,都是由自己带着来,又由自己带着走。即使出生在共同的世界里,各人的感受和境遇都不相同。…每个人在一定时间,每一个阶段的过程中,其果报是有一定的,在他受完之后就会离开。但在这一定时间、一定阶段里,他却可以在努力、懒惰、作善、作恶……等等身心的行为下,乃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把现在的状况给予改变掉。」[105]
|
三世因果中的自我
| 「若从不断变动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环境现象在变、身体机能在变、心理活动也在变,所以这个自我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真实的。…前面提到的五蕴,它构成了我们的身心与环境世界,其中的「识蕴」,…经常维系着自我中心,虽常在变,但却未断,所以不论今生或是来世,自作仍由自受。直到解脱之时,才能转识成智。」、「唯有经验到开悟的人才能从自我得到解脱,才能从身心世界得到自由,才能从三世因果得到自在。到了此时,可以称之为身心脱落,世界粉碎。」[106]
|
身心世界是唯心所造
| 「《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说宇宙整体的所有现象,皆是出于同一个原因,那就是「心」的力量,..由于众生的心,受到环境世界的诱惑及刺激,动了贪瞋痴等的烦恼,造了杀盗淫妄的恶业而感得果报,这就是『唯心造』。...由于『心』的力量,而发生了造业的结果,造业又成为受报的因,结果便感受到了身、心、世界的事实。这是由凡夫的立场来看身心世界的出现。」、「有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切身心世界的现象,都是从此「法界」流出,也都回归到此「法界」中去。…众生之所以生存于烦恼世界,是因众生自己蒙蔽了智慧心与慈悲心,如果能放下自我的自私心,就会有与佛相同的智慧与慈悲。有了智慧心,就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而使自己生烦恼;有了慈悲心,就不会看到任何众生来跟自己对立了。」[107]
|
从身心世界获得解脱自在
| 「禅宗的《六祖坛经》说:『悟人倾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可见开悟别无手段,只要放下自我的追求执着;对于禅修者,也就是要不犯『作』、『任』、『止』、『灭』的四种禅病,即可开悟。…他已悟到这身心世界是虚妄的,在这当下,他便从对身心世界的迷恋执着得到解脱自在,也就是『觉性』的出现了。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本身虽是虚妄,但当我们理解到它是虚妄的时候,这虚妄也就即是真实的觉性,遍于时空而又超越了时空。」
|
由佛教立场来看身心世界
|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就是说我们的身心与世界,不仅从佛眼看是没有差别的,即使用凡夫的心眼来体验,也可意会到是分割不开的…尽虚空遍法界,无一点不是十方诸佛落脚说法之点,正如《楞严经》说:「十方诸佛于一毫端转大*轮。」…唯有真正体验到心净国土净、一念一尘劫,才可理解到佛是无所不在的。也唯有当你放下自我中心的身心世界,再来看这世界时,才会处处自由自在,时时会晤如来…在佛教的立场来看我们的身、心、世界,它不仅是统一的,更是超越而且自在的。」
|
五、 特殊之处
全书将禅与佛教教义牢牢扣紧,在说明方法、观念的同时,不断由各各角度切入,以期对所有根器的读者都受用、实用。同时以悟境的层次鼓励后学,亲自体验禅在日常生活中自自然然呈现,并谆谆善诱禅修行者需要细水长流地实修、体悟。
六、 印象最深刻之处
书中每个观念与方法,圣严师父都不厌其烦地反复提示,在禅的观念与方法的陈述上,大量引用佛典及祖师著作,来将教义与方法作多种层次的结合,既不流于只有技巧的传达;亦不落只谈教理的严肃,充分呈现出禅宗在教义与法门上的活泼与丰富内涵。读后,可深刻感受到师父在「信、解、行、证」各各层面上,对后学悲心提护的心情。
七、 影响
修学上,因为对教理的理解而对修禅增加了信心,并且也因为跟着由不同解释的角度,来破除之前因认知不清楚而产生的诸多疑惑(如学佛与禅修的关联,禅不在坐的原因等)。
八、 延伸阅读
禅门以及法鼓全集中禅修指导中的其他多本著作。
[1]禅钥 自序 p.4
[2]禅钥 自序 p.4
[3]禅钥 自序 p.4
[4]禅钥 自序 p.4~5
[5]禅钥 自序 p.5
[6]禅钥 续佛慧命 p.9
[7]禅钥 续佛慧命 依律住˙依法住 p.10
[8]禅钥 续佛慧命 依律住˙依法住 p.11
[9]禅钥 续佛慧命 听闻正法为首务 p.12
[10]禅钥 续佛慧命 法鼓山的续佛慧命p.13
[11]禅钥 前言p.14
[12]禅钥 后记p.45~46
[13]禅钥 五停心观 数息观p.15
[14]禅钥 五停心观 数息观p.15
[15]禅钥 五停心观 不净观p.25
[16]禅钥 五停心观 不净观p.24
[17]禅钥 五停心观 不净观p.29~30
[18]禅钥 五停心观 慈悲观p.30~34
[19]禅钥 五停心观 慈悲观p.31
[20]禅钥 五停心观 因缘观p.34~37
[21]禅钥 五停心观 因缘观p.37
[22]禅钥 五停心观 界分别观p.38
[23]禅钥 五停心观 界分别观p.37
[24]禅钥 五停心观 界分别观p.39
[25]禅钥 五停心观 念佛观p.41~44
[26]禅钥 五停心观 念佛观p.44
[27]禅钥 禅与悟---无常无我˙理入行入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p.48~49
[28]禅钥 禅与悟---无常无我˙理入行入 「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p.49
[29]禅钥 禅与悟---无常无我˙理入行入 「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p.49
[30]禅钥 禅与悟---无常无我˙理入行入 「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p.51
[31]禅钥 禅与悟---无常无我˙理入行入 「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p.51
[32]禅钥 禅与悟---无常无我˙理入行入 身心安定是第一步p.55
[33]禅钥 禅与悟---无常无我˙理入行入 身心安定是第一步p.55
[34]禅钥 禅修的要领(一) 十四.苦、空、无常、无我p.81
[35]禅钥 禅修的要领(一) 十四.苦、空、无常、无我p.81~82 ; 七.正确的禅修方法及其观念p.70
[36]禅钥 禅修的要领(一) 七.正确的禅修方法及其观念p.70 ; 二.接受禅修训练p.57~59
[37]…
《法鼓全集导读---课后报告(颜美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