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ding=4>
開悟一詞涵義
經文之內文
早期聖典
敘述釋迦尊者的成道(究竟佛)
《修行本起經》卷下及《普曜經》卷六「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道。」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得智慧光,斷于習障,成一切種智。」
《佛本行集經》卷叁十「即生智見,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後期大小乘經律
表達使人證悟及自己證悟的意思
幾乎是彼此相呼應的
|
---雖名爲頓教大乘,也不拒絕漸修根機的衆生[61]。
i.以佛的教法來向衆生作說明的開示,使衆生因此覺悟到一切現象的實相無相。
ii.衆生于聽聞佛法之後,如法修行,心得清淨,便是開悟。
「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楞嚴經》
---說到「開悟」二字的至少有十多處。
有好多層面的意思。主要是指經驗到時空的超越,煩惱的解脫。…但唯有大悟徹底,才是頓悟頓超,否則開悟只是悟的理性空寂,至于事相的障礙,尚須逐漸的修行,次第的斷除[62]。
i.聽到理解和明了從未聽說的佛法道理。
ii.已見佛性,已伏煩惱,但是尚未斷除煩惱愛習。
iii.已斷煩惱,已證無漏無學果位。
iv.已見佛性真淨妙常。
v.已證諸法非空非有,非即非離。
卷二「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卷四「如阿難輩,雖則開悟,漏習未除。」、「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新開悟,得成無漏。」、「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尋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卷五「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飛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悟心無際」、「心開漏盡」
卷七「(若有人)心滅貪淫,持佛淨戒,于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叁七日,我(佛)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
卷九「汝等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衆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卷十「理則頓悟,成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八十卷《華嚴經》
當作動詞用
卷四「開悟一切愚暗衆生」
《法華經˙序品》
「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出曜經》
當作形容詞或名詞用
卷二「欲化彼人,令得開悟。」
《付法藏因緣傳》
卷五「爾時馬鳴…演宣諸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爲道。」
IV.成佛的觀念[63]
i. 累劫成佛與隨時成佛
| 累劫成佛 (早期聖典,指成佛需要叁阿僧祇劫)
| 《增一阿含經》卷十六「我(佛)于叁阿僧祇劫,勤苦所成,成無上道。」
|
《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六 「第叁阿僧祇劫滿已,時修妙相業,亦決定知,我當作佛。」
| ||
隨時成佛 (不論悟否,只要能信受佛法…都已種下必定成佛的福慧因緣)
|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壹、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無疑。」 貳、 「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禅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參、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 肆、 「乃至童子戲,聚沙爲佛塔,如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 伍、 「若人爲佛故,建立諸形相,雕刻成衆相,皆已成佛道。」 陸、 「若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白聖長老對全球漢系佛教彙聚與拓展的功績(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