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心见性为宗旨[53]
〈行由品〉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机缘品〉「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般若品〉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世人)不识自性般若」、「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疑问品〉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去。」、「自性迷,即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定慧品〉
「迷人渐修,误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于念念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ii. 明心见性是相信一切诸法,同一真性,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当你的心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分别、执着时,自然而然就跟菩提道相应。
II. 明心见性的说明与方法
说明[54]
| 方法---出自六祖坛经[55]
| |
明心
| 明的是清净的心
| 〈忏悔品〉修五分法身: i. 修戒(无非):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 ii. 修定(无乱):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iii. 修慧(无痴):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修众善法,自心无碍,心不执着。 iv. 修解脱: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 v. 修解脱知见:自心亦不沈守空寂,并须广学多闻,识字本心,达诸佛理, 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
〈忏悔品〉修无相忏悔: 从前所有愚迷、憍狂、嫉妒等罪,悉皆忏悔。
| ||
见性
| 见的是不动的性
| 〈坐禅品〉 「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于念念中,自见清净本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般若品〉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智惠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
III. 排除明心见性的障碍---文献出自六祖坛经〈忏悔品〉[56]:
「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开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
「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以忏悔、观心、求开示,反复地交替进行,便能排除明心见性的障碍了。
8. 开悟成佛
I.何谓开悟[57]?
梵文
| 说明
| |
开悟
| 「觉」 (佛为「大觉」)
| 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一切都是幻起幻灭的,并且已经从烦恼中觉醒,那就是开悟的人。 实际上,开悟就是成佛,成佛即是开悟。
|
II.顿悟与开悟[58]:开悟有渐悟及顿悟两种
「渐」:是经过声闻、缘觉的小乘阶段,由小乘而大乘,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修行,
最后是以大乘的菩萨身份成佛。
「顿」:「大乘根机的人开悟,必定是顿悟,但在禅宗有大悟、小悟[59]」。
说明
| 宗门通说出处
| |
顿悟
| i.不经过小乘的阶段而直接来修大乘的菩萨
| 《大般涅槃经》「若约直往顿机,大部由小,所设唯是菩萨乘教,故名为顿;回小向大,是为渐悟。」
|
ii.突然间妄念断除,而悟入心无所得的禅宗祖师
| 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顿除妄念,永绝人我,毕竟空寂」
| |
iii.不舍渐修的顿悟法门,也可说是综合顿渐大小而汇入顿较大乘的顿悟法门
| 《缘觉经》「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渐摄修一切群品。」
|
III.开悟一词的出典[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