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鼓全集导读---课后报告(颜美惠)▪P3

  ..续本文上一页

  「默」是心绪不动,「照」是非常清楚…清楚心中没有杂念、没有妄想。

  

  III. 禅修的四项基本条件[45]

  

  大信心[46]

  

  信心有三等:仰信、解信、证信。以证信最踏实。

  如何建立证信:听闻佛法、如法修行、如实证悟。

  

  大愿心[47]

  

  愿意永无休息地帮助自己也帮助众生,就叫发大愿心。

  

  大惭愧心

  

  对自己的言行,非常地清楚、负责。

  承认错误、没有怨恨。

  唯有惭愧心,才能不骄慢,也能不悔恨。

  

  大决心

  

  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大疑情

  

  若是参话头者,应加上此项。因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IV. 额外增加的两个基本条件---感恩与回向[48]

  

  感恩心

  

  在修行之后,有了谦虚的心,就能体会到期他的人也在奉献…能有这种感恩心时,就会感觉到自己实在是太有福气、太幸运了。

  

  回向心

  

  有了回向的心,就是慈悲心出现…心量自然广大,人品自然提升,菩萨道就是这样修成的

  

  V. 禅悟的修证[49]

  禅悟的修证,有顿有渐;顿悟法门亦不离渐修;见修可分为悟前与悟后…悟前的基本方法是集中散乱的心…达到心的统一。

  

  悟前

  (加行)

  

  身心的统一

  禅定的基本经验…已没有感觉身新的对立,也不会有身心的负担。

  

  内外的统一

  i. 已经是神我合一而消失了任何现象对立的心念。

  ii. 有人把它当作是「空」,其实是「有」,有个全体的神、全体的我在那。

  

  前念与后念的统一

  i. 粗浅的…是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地前后交接;

  ii. 深细的…则是念头定于一点。这已是融入时空无限的禅定境界,

  但是尚有我在,尚未开悟,也未见到佛性。

  

  悟后

  (保任)

  

  超越空有:

  i. 不执着以上三种层次的经验。

  ii. 远离《圆觉经》所示「作任止灭」的四种禅病。

  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妄动;面对现实环境时,不起执妄;

  待人接物时,常起慈心;处理事务时,条理分明。

  iii. 「悟后保任」就是:「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事;无事可做的人,必须帮助有事尚未完成的人。」

  

  VI. 共通的禅修问题解答[50]

  i. 身体上的痛

  ii. 胸部闷塞时,当放松小腹

  iii. 当头胀、头热、头晕时,可能有两个原因:因为用头脑在想或因为气往上涌

  iv. 背部:气动或胀的感觉出现时,有四个处理方法

  v. 昏沉

  vi. 散乱

  vii. 处理好坏两种情况[51]

  7. 明心见性

  I. 明心见性是禅宗的中心思想[52]

  i. 中国的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开始,一直到六祖惠能时才算成熟。

  

  祖师著作或语录有关明心见性的记载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

  

  明心:「此心生时,与理相应」、「心无增减」、「安心无为」

  

  见性:「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傅大士〈心王铭〉

  

  「了本识心,识心见佛」、「心明识佛」

  

  僧灿〈信心铭〉

  

  「一心不生」、「任性合道」

  

  道信〈入道安心〉

  

  明心:「念佛即是念心」、「即是安心」、

  「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

  

  见性:「亦名佛性」、「亦名涅槃界、般若等」

  

  牛头法融〈心铭〉

  

  「心性不生」、「心生本齐」

  

  五祖弘忍

  

  明心:〈修心要论〉「自心本来清净」

  

  见性:〈修心要论〉「一切众生清净之性」

  

  《十地经》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众生佛性本来清净」、

  「守本真心,妄念云盖,慧日即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

  

  永嘉〈证道歌〉

  

  「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

  

  光宅寺的慧忠

  

  「善恶不作,自见佛性」

  

  六祖惠能《六祖坛经》

  即以…

《法鼓全集导读---课后报告(颜美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