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3]
人的自我也不过是十八借的个别零件的暂时组合,其中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叫做自我。[24]
6.念佛观
罪重及障深者
观像及观想的念佛,共有八种次第[25]。
从观像观想的有相念佛而进入空、无相、无愿(又云无作)之三解脱门的初门
此与宋明以后,中国佛教徒熟悉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然其念佛的功能,都可获得念佛三昧的境界。[26]
4. 禅与悟---无常无我˙理入行入
I. 三法印[27]:佛教的基本观念就是无我。无我的观念有三个原则,叫做三法印。
诸行无常
| 一切的现象,经常在变化,所以是无常。
|
诸法无我
| 凡是任何现象的存在,我们称它为「法」,法也是无我的﹔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在里面,包括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都不存在。
|
涅槃寂静
| 实际上就是禅宗的悟境…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
II. 二入四行:
菩提达摩对中国禅宗最大的贡献…是留下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献『二入四行』[28]
说明、意思
| 层次
| |
理入
| 理:存于所有的一切现象 理入:离文字、离名相、离思考 这是说,除了自我中心、自我执着是不存在的之外,一切都是现成的。离开一切执着,你就可以亲自见理、见性,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29]。
| 理入是不假事修的,理即真理,便是真如佛性,它不离现象,亦不即现象,遍于时空而不落实空的无相法门[30]。
|
行入
| 行:是修心之行,即是禅宗讲的炼心[31]。
| i. 报怨行 明因果因缘,是初机的有相行[32] ii. 随缘行 iii. 无所求行 进入无相行, 明与理入分开,实与理入相应[33] iv. 称法行
|
5. 禅修的要领(一)
6. 禅修的要领(二)
佛法的修行,特别重视正确的观念和安全的方法。观念是指导修行的原则;方法是指导修行的技巧。两者如鸟之二翼...两者相较,正确的观念尤其重要[34]。
I. 正确的禅修观念:
i. 修行佛法重要而又是最基本观念(因果、因缘):苦、空、无常、无我[35]
苦
| 苦不是痛…苦是心里的折磨…是人生的过程…就是生、老、病、死的四种苦。…苦是由于造业而来,造业是因,苦报是结果。 修行佛法的目的,便是用佛的智慧,化解愚痴的执着,同时用禅修的方法,完成离苦的功能。
|
空
| 空就是因为「无常」,因为我们所拥有的身心世界,都只是因缘生因缘灭,都只是暂有、假有、幻有…所以一切现象的真相即是空,若能知空证空,便得解脱。
|
无常
| 无常是指心理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及物理现象的生灭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从负面看是坏灭,从正面看是新生。
|
无我
| 无我就是没有不变的我。从因到果是在变,有因有缘也会变。「我」的存在,无不出于因果的持续关系即因缘的聚散关系。…「我」也是暂时的、假的。既没有个真正的我,便是以无我为我了。若能实证无我,便得解脱自由,便是明心见性,开悟成佛。
|
ii. 禅的修行…以禅修的过程为目标,才是最妥贴的[36]。
iii. 为了重视修行的过程,就得珍惜现在当下的时间,及时用心及时使用修行的方法;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心与方法合一,心与身体合一[37]。
II. 正确的禅修方法:
从讲解规矩到生活的运作、起居的方式,随息、数息、念佛、礼佛,一直到参话头或只管打坐;这里面也包括了作运动、吃饭、走路、睡觉等[38]。
i. 身心放松---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
关闭六根---向内用功的第一步[39]
ii. 禅修的五个基本项目[40](彼此有连带关系):
调睡眠、调饮食、调身、调呼吸、调心(后三项为同时进行)
iii. 禅修的四个方法[41]:正合用的就是最好的。不可经常改用方法。[42]
随息、数息
| 随息:有随鼻息及随腹息。不能两者并用,只能专注其中一种。 随息法有深浅,深时便是入定,浅时则不能察觉妄念,同时容易陷于昏沉,但是可以使浮动的心安定下来。 数息:数鼻孔呼吸的出入…通常是数出息…因为忙着数数,妄念自然减少。
|
念佛、数佛号
| 有些人,不习惯用数息法,数呼吸变成控制呼吸。因此造成头胀、胸闷、身疲、肌肉紧张…就教自己用念佛的方法。
|
参话头[43]、参公案
| 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种使禅修者开悟的方法。 人人可用…有四个层次:念话头、数话头、问话头、参话头。 首先要参出疑情…当疑团爆炸…此时便悟真性。
|
只管打坐[44]、默照禅
| 心中不作任何妄想杂念,只晓得是在端坐。 … 《法鼓全集导读---课后报告(颜美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白圣长老对全球汉系佛教汇聚与拓展的功绩(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