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3]
人的自我也不過是十八借的個別零件的暫時組合,其中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叫做自我。[24]
6.念佛觀
罪重及障深者
觀像及觀想的念佛,共有八種次第[25]。
從觀像觀想的有相念佛而進入空、無相、無願(又雲無作)之叁解脫門的初門
此與宋明以後,中國佛教徒熟悉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然其念佛的功能,都可獲得念佛叁昧的境界。[26]
4.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I. 叁法印[27]:佛教的基本觀念就是無我。無我的觀念有叁個原則,叫做叁法印。
諸行無常
| 一切的現象,經常在變化,所以是無常。
|
諸法無我
| 凡是任何現象的存在,我們稱它爲「法」,法也是無我的﹔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在裏面,包括主觀的我和客觀的我都不存在。
|
涅槃寂靜
| 實際上就是禅宗的悟境…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
II. 二入四行:
菩提達摩對中國禅宗最大的貢獻…是留下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獻『二入四行』[28]
說明、意思
| 層次
| |
理入
| 理:存于所有的一切現象 理入:離文字、離名相、離思考 這是說,除了自我中心、自我執著是不存在的之外,一切都是現成的。離開一切執著,你就可以親自見理、見性,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29]。
| 理入是不假事修的,理即真理,便是真如佛性,它不離現象,亦不即現象,遍于時空而不落實空的無相法門[30]。
|
行入
| 行:是修心之行,即是禅宗講的煉心[31]。
| i. 報怨行 明因果因緣,是初機的有相行[32] ii. 隨緣行 iii. 無所求行 進入無相行, 明與理入分開,實與理入相應[33] iv. 稱法行
|
5. 禅修的要領(一)
6. 禅修的要領(二)
佛法的修行,特別重視正確的觀念和安全的方法。觀念是指導修行的原則;方法是指導修行的技巧。兩者如鳥之二翼...兩者相較,正確的觀念尤其重要[34]。
I. 正確的禅修觀念:
i. 修行佛法重要而又是最基本觀念(因果、因緣):苦、空、無常、無我[35]
苦
| 苦不是痛…苦是心裏的折磨…是人生的過程…就是生、老、病、死的四種苦。…苦是由于造業而來,造業是因,苦報是結果。 修行佛法的目的,便是用佛的智慧,化解愚癡的執著,同時用禅修的方法,完成離苦的功能。
|
空
| 空就是因爲「無常」,因爲我們所擁有的身心世界,都只是因緣生因緣滅,都只是暫有、假有、幻有…所以一切現象的真相即是空,若能知空證空,便得解脫。
|
無常
| 無常是指心理現象、生理現象、社會現象及物理現象的生滅變化…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從負面看是壞滅,從正面看是新生。
|
無我
| 無我就是沒有不變的我。從因到果是在變,有因有緣也會變。「我」的存在,無不出于因果的持續關系即因緣的聚散關系。…「我」也是暫時的、假的。既沒有個真正的我,便是以無我爲我了。若能實證無我,便得解脫自由,便是明心見性,開悟成佛。
|
ii. 禅的修行…以禅修的過程爲目標,才是最妥貼的[36]。
iii. 爲了重視修行的過程,就得珍惜現在當下的時間,及時用心及時使用修行的方法;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心與方法合一,心與身體合一[37]。
II. 正確的禅修方法:
從講解規矩到生活的運作、起居的方式,隨息、數息、念佛、禮佛,一直到參話頭或只管打坐;這裏面也包括了作運動、吃飯、走路、睡覺等[38]。
i. 身心放松---禅修者的第一個條件;
關閉六根---向內用功的第一步[39]
ii. 禅修的五個基本項目[40](彼此有連帶關系):
調睡眠、調飲食、調身、調呼吸、調心(後叁項爲同時進行)
iii. 禅修的四個方法[41]:正合用的就是最好的。不可經常改用方法。[42]
隨息、數息
| 隨息:有隨鼻息及隨腹息。不能兩者並用,只能專注其中一種。 隨息法有深淺,深時便是入定,淺時則不能察覺妄念,同時容易陷于昏沈,但是可以使浮動的心安定下來。 數息:數鼻孔呼吸的出入…通常是數出息…因爲忙著數數,妄念自然減少。
|
念佛、數佛號
| 有些人,不習慣用數息法,數呼吸變成控製呼吸。因此造成頭脹、胸悶、身疲、肌肉緊張…就教自己用念佛的方法。
|
參話頭[43]、參公案
| 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種使禅修者開悟的方法。 人人可用…有四個層次:念話頭、數話頭、問話頭、參話頭。 首先要參出疑情…當疑團爆炸…此時便悟真性。
|
只管打坐[44]、默照禅
| 心中不作任何妄想雜念,只曉得是在端坐。 …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白聖長老對全球漢系佛教彙聚與拓展的功績(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