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是心緒不動,「照」是非常清楚…清楚心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
III. 禅修的四項基本條件[45]:
大信心[46]
| 信心有叁等:仰信、解信、證信。以證信最踏實。 如何建立證信:聽聞佛法、如法修行、如實證悟。
|
大願心[47]
| 願意永無休息地幫助自己也幫助衆生,就叫發大願心。
|
大慚愧心
| 對自己的言行,非常地清楚、負責。 承認錯誤、沒有怨恨。 唯有慚愧心,才能不驕慢,也能不悔恨。
|
大決心
| 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
大疑情
| 若是參話頭者,應加上此項。因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
IV. 額外增加的兩個基本條件---感恩與回向[48]:
感恩心
| 在修行之後,有了謙虛的心,就能體會到期他的人也在奉獻…能有這種感恩心時,就會感覺到自己實在是太有福氣、太幸運了。
|
回向心
| 有了回向的心,就是慈悲心出現…心量自然廣大,人品自然提升,菩薩道就是這樣修成的
|
V. 禅悟的修證[49]:
禅悟的修證,有頓有漸;頓悟法門亦不離漸修;見修可分爲悟前與悟後…悟前的基本方法是集中散亂的心…達到心的統一。
悟前 (加行)
| 身心的統一: 禅定的基本經驗…已沒有感覺身新的對立,也不會有身心的負擔。
|
內外的統一: i. 已經是神我合一而消失了任何現象對立的心念。 ii. 有人把它當作是「空」,其實是「有」,有個全體的神、全體的我在那。
| |
前念與後念的統一: i. 粗淺的…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地前後交接; ii. 深細的…則是念頭定于一點。這已是融入時空無限的禅定境界, 但是尚有我在,尚未開悟,也未見到佛性。
| |
悟後 (保任)
| 超越空有: i. 不執著以上叁種層次的經驗。 ii. 遠離《圓覺經》所示「作任止滅」的四種禅病。 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妄動;面對現實環境時,不起執妄; 待人接物時,常起慈心;處理事務時,條理分明。 iii. 「悟後保任」就是:「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無事可做的人,必須幫助有事尚未完成的人。」
|
VI. 共通的禅修問題解答[50]:
i. 身體上的痛
ii. 胸部悶塞時,當放松小腹
iii. 當頭脹、頭熱、頭暈時,可能有兩個原因:因爲用頭腦在想或因爲氣往上湧
iv. 背部:氣動或脹的感覺出現時,有四個處理方法
v. 昏沈
vi. 散亂
vii. 處理好壞兩種情況[51]
7. 明心見性
I. 明心見性是禅宗的中心思想[52]:
i. 中國的禅宗從初祖菩提達摩開始,一直到六祖惠能時才算成熟。
祖師著作或語錄有關明心見性的記載
| |
菩提達摩〈二入四行〉
| 明心:「此心生時,與理相應」、「心無增減」、「安心無爲」
|
見性:「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 |
傅大士〈心王銘〉
| 「了本識心,識心見佛」、「心明識佛」
|
僧燦〈信心銘〉
| 「一心不生」、「任性合道」
|
道信〈入道安心〉
| 明心:「念佛即是念心」、「即是安心」、 「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
|
見性:「亦名佛性」、「亦名涅槃界、般若等」
| |
牛頭法融〈心銘〉
| 「心性不生」、「心生本齊」
|
五祖弘忍
| 明心:〈修心要論〉「自心本來清淨」
|
見性:〈修心要論〉「一切衆生清淨之性」
| |
《十地經》 「衆生身中有金剛佛性」、「衆生佛性本來清淨」、 「守本真心,妄念雲蓋,慧日即現」、「叁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
| |
永嘉〈證道歌〉
| 「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
|
光宅寺的慧忠
| 「善惡不作,自見佛性」
|
六祖惠能《六祖壇經》 即以… 《法鼓全集導讀---課後報告(顔美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白聖長老對全球漢系佛教彙聚與拓展的功績(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