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利 利他

  自利 利他

  厚觀法師

  美佛慧訊第八十五期

  《十住毘婆沙論》雲:「共利爲上人」;但《大智度論》雲:「但利他爲上人」。試比較二論之旨趣。 這問題滿有意思的,《十住毘婆沙論》說:「共利爲上人」,共利就是自利利他;但是《大智度論》裏面提到:「但利他爲上人」。那麼這兩論是不是有矛盾,還是說重點不同,我們主要是探討這個問題。

  一、《十住毘婆沙論》卷1,大正26,20b26-28:「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叁者、共利。四者、不共利。」

  這裏說到四種人,其中以「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于他,名爲上人。」也就是說能夠自利利他的是上等人。但是我們注意一下,這裏所謂「共利」的定義,是強調「能行慈悲饒益于他」。換句話說,所謂的共利是以利他爲先,從利他當中自己也稍微獲得一點利益。譬如說,你灑點香水給別人,自己也沾到了。這樣利他,自己也獲益。

  二、《十住毘婆沙論》卷7,大正26,56a12-b2:「世法無憂喜,能舍于自利,常勤行他利,深知恩倍報,于此法中心無憂喜。」

  底下分別解釋,「世法」就是世間法,有所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般俗話講,就是八風。蘇東坡的那個「八風吹不動」,不是東西南北風,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舍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薩乃至未曾知識、無因緣者,所行善行,舍置自利,助成彼善。」即使菩薩以前都不認識的人,跟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緣,也能舍棄己利來利益他人。底下就有一個問題。

  「問曰:舍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外人提出難問:要利他,何必舍自利呢?「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舍己利。如說:舍一人以成一家,舍一家成一聚落,舍一聚落成一國土,舍一國土以成己身,舍己身以爲正法。」 舍一人以成一家,好像說舍比較小一點的,來成就比較大的,舍一家來成爲一個聚落,舍一聚落成一國土。從這裏來看,舍一人不一定舍自己這個人,有可能「死道友莫死貧道」(臺語)這一種的。乃至舍一國土以成己身,即使是舍一國土以成己身,也是爲了自己,舍己身以爲正法。

  這句話有可能是出自《增一阿含經》(卷31,大正2,722c2-3)。在《增一阿含經》裏面有類似這樣的一句話:「爲家忘一人,爲村忘一家,爲國忘一村,爲身而忘世間。」只有到這裏,最後面的「舍己身爲正法」沒有提到。我現在不確定到底《十住毘婆沙論》引用這段話,是不是就是《增一阿含經》的這一段。《增一阿含經》提到一個典故,這是在描述鴦掘摩羅比丘,也就是指鬘的故事。這故事我想應該不少人聽過。鴦掘摩羅是個殺人魔王,他後來跟佛出家,成就了阿羅漢果。以前他是個外道,他的師父──外道的婆羅門師有邪見,告訴他:「你殺一千人以後,就能夠成天。」他就殺了很多人,殺了人以後,就把指頭剁下來串成花鬘,成爲指鬘。最後,到九百九十九的時候,剩下一個,他就到處看都沒有人,正好他媽媽要送飯給他,他想:「咦,只剩下這一個。」就想要殺他母親。因爲他聽他外道的師父說,殺了母親可以生更高的天。可是當他想殺的時候,佛突然出現了。佛出現的時候,他還沒看到,他只看到光,閃閃發光的照過來。開始的時候他很緊張,他以爲國王率領兵衆要來殺他,刀劍金光閃閃。結果他想,不是。如果是國王帶來的兵馬,這些鳥獸一定是非常驚恐。但是他們唱的歌聲非常柔和,很好聽很祥和,那絕對不是。那到底是什麼光呢?他媽媽知道這是釋尊,就說佛陀來了。他一想:「佛陀來了,那更好!」外道認爲:「佛就像轉輪聖王一樣難得出世,能夠殺佛的話,便能夠生更高的天。」他就把他母親舍一邊,轉過來追佛。愈追卻離得愈遠,永遠追不上,結果他就喊:「停下來!停下來!」釋尊說:「我住,是汝不住也。」我是停著,只是你自己沒有停啊。他心裏想,這一定不是平常人,就自己悔悟。跟佛出家以後,後來證了阿羅漢果。證了阿羅漢果之後,因爲以前他殺了不少人,很多人都非常痛恨他,他去托缽的時候,都不施食給他,反而投擲刀杖、石塊種種,給他很大的折磨,但是他如如不動。有人就問:「像這麼一個殺人的大壞蛋,爲什麼佛還教化他,他爲什麼這麼利根,能夠快速證得阿羅漢?」佛就借著這個因緣,講了鴦掘摩羅的本生。

  鴦掘摩羅以前是個王子。有一個國王一直到老年都還沒有孩子,就樹神、土地公、山神啊,到處拜,後來才感得這個孩子。國王想:「我年老了,要趕快讓他娶妻生子。」王子一直到年紀大的時候,都還不想成家。國王心裏很慌,就想:誰有辦法讓王子過一個正常俗人的生活,我要獎賞他。後來有一段因緣,王子過俗人生活以後,有很多女性被他玷汙了,很多人想要報仇。報仇時就找國王說:「現在兩條路給你選,你要保全自己性命,我們就把王子殺掉;如果你要保全王子,那我們就把你殺掉。」在這個抉擇的時刻國王說:「舍一國土以成己身」。「舍一國土以成己身」是這時候說出來的,後面的「舍己身以爲正法」,在《增一阿含經》裏面沒有看到。如果單看「舍一國土以成己身」這句話,從凡夫的角度來看,最後他還是愛惜自己的生命。外人引了這段話來,想要成立他自己的主張:「要利益別人的時候,不應該舍棄自己的利益。」外人引了一段話「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舍己利。」以爲底下這段話是佛的意思,若仔細看《增一阿含經》,其實這些話並不是佛說的。外人是想利用經裏面的這段話,來成立自己的主張:「要利益他人,可以不必舍掉自己的利益。」主要是想成立這個論題,那麼外人就說:「先自成己利,然後乃利人」,利益自己之後,才利益別人,如果舍己利來利益別人,後則生憂悔。最後可能自己會後悔。「舍自利利人」,如果你還自以爲是智慧的話,那麼你是這個世界中,「最爲第一癡」。這是外人的看法,那麼我們看龍樹菩薩怎麼回答。 「答曰:于世間中,爲他求利,猶稱爲善,以爲堅心。況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即是自利。」這裏龍樹菩薩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你利他,其實自己就得利了,「菩薩于他事,心意不劣弱」,這一句話很重要,也就是說,菩薩在自利利他,面臨抉擇時,有很多人先顧自己,自己顧好之後,心有余力才去利益他人。但是我們注意龍樹菩薩這句話:「菩薩于他事,心意不劣弱」,即使你在面臨重要關頭、面臨抉擇的時候,利他這件事絕對不打折扣。「發菩提心者,他利即自利。此義初品中已廣說。」

  前面提過自利、共利的地方名爲上人,這裏就不再詳談。跟這些有點類似的自利利他的文句,《大智度論》有這麼一段話,我們可以互相作比對。 叁、《大智度論》卷95,大正25,726b26-c23:「問曰:如余處菩薩自利益,亦利益衆生」,其它地方提到菩薩自利,還有利益衆生,那麼在這裏爲什麼「但說利益衆生,不說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只有說純粹的利益衆生,而不說自利。我們說自利利他有什麼過失呢?我們看龍樹菩薩的回答。

  「答曰:菩薩行善道,爲一切衆生,此是實義」;菩薩行種種的善法,事實上他是爲了衆生,不是爲了利益自己,這才是真實的意義。所以即使說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爲了利益衆生,才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不是說,我是爲了比二乘人更高,要來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不是這種比高下的心。「余處說自利,亦利益衆生,是爲凡夫人作是說,然後能行菩薩道。」《大智度論》講得很明白,他說別的地方講自利又利益衆生,這是爲了凡夫而作這樣善巧方便的誘導。爲什麼作這樣的誘導?因爲一個人開始的時候,如果努力了半天,一點都沒有收獲,一般人不容易作得到。所以一開始說自利可以利人,何樂而不爲?這樣誘導後,然後能行菩薩道。

  底下就分別:「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爲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爲亦爲他;上者、但爲他人故行善法。」所以依龍樹菩薩的立場,所謂真正的上,是純粹利他才稱爲上;如有一絲絲爲自己,頂多是「中」。純粹無爲的利他,那才是上人。

  外人當然不以爲然,「問曰:是事不然!下者、但自爲身」;這沒問題。「中者、但爲衆生」;外人是認爲你只爲利益衆生,這是中人;「上者、自利亦利他人」。如果只是利他,不能自利,這怎麼算是上人呢?這是外人一般的想法。 龍樹菩薩回答說:「答曰:不然!世間法爾,自供養者不得其福」,我們從世間法來看,自己供養自己沒有什麼福報,真正的福報是利益衆生,那才真正的種福,你好吃的都給自己吃,那還有什麼福報呢?對衆生沒有什麼利益,就沒有什麼福報。「自害其身而不得罪」;這句話需要加以思惟。譬如說:我們受戒,以殺、盜、淫、妄、酒的「殺」業來說,真正犯殺戒,需要具備幾種因緣:第一,起殺心;第二,對方是衆生;第叁,起衆生想,有的雖然是衆生,但是你認爲是木頭,並沒把他認爲是衆生想,那還不具足;第四,興方便,就是你用刀或毒藥或挖土坑等等種種方便;第五,命斷,有的只是殺而未遂而已。以上種種因緣具足,才是真正犯殺戒。如果說,以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等等來說,這是盡形壽,這個戒體是依著身而有。自殺來講,當然佛教是不贊成自殺的,阿羅漢所作皆辦者除外。有人自殺,命根斷了以後,事實上戒體也沒有了。所以從出家戒法來判,自殺的人,他故意殺其它的衆生,那是犯波羅夷,但是自殺沒有犯波羅夷,不是完全不犯,是犯愚癡罪。從這個意義來說,「自害其身而不得罪」,沒有像犯波羅夷罪那麼重。同樣的,你供養佛可能有很大的功德,供養自己則沒有什麼福報。「以是故,爲自身行道,名爲下人。一切世人但自利身,不能爲他;若自爲身行道,是則折減,自爲愛著故」;因爲自己愛著自己,到這裏爲止,只是下人。

  下面開始描述上人: 「若能自舍己樂,但爲一切衆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這是純利他的,因爲與一切衆生不同。「若但爲衆生故行善法,衆生未成就,自利則爲具足」,我們純粹爲衆生而行種種善法,即使衆生還沒成就,自利其實就已經具足了;所以我們在作種種善事,善巧的人其實在修福報的同時,也能兼修空慧。譬如二○○一年九月十七日許多地方鬧水災,自己家裏已經淹水了,他也能夠出來救其它的衆生,能夠在困苦的時候來利益衆生,他本身沒有這種你我的差別。而不是說,你們需要我救濟,而顯得很高慢。如果連這個也能夠警覺得到,並破除我相、貪瞋等種種的執著,在修福報的同時也兼修空慧,那真的是福慧雙修了。所以能夠利益衆生的時候,也能夠在這裏修空慧的話,其實自利就已經具足,有福又有慧。到這裏爲止是指上人。

  接下來「若自利益,又爲衆生,是爲雜行」,雜行是兼雜的,不是純粹的完全利他。 同樣的,「求佛道者有叁種:一者(下人)、但愛念佛故,自爲己身成佛。二者(中人)、爲己身亦爲衆生。叁者(上人)、但爲衆生,是人清淨行道,破我顛倒故。」

  下面這一段是在形容上人: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衆生乃至無知者、見者」,也就是說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相,「安住是中,拔出衆生于甘露性中。」這是利益衆生。「甘露性者,所謂一切助道法。何以故?行是法得至涅槃。」所謂一切助道法包括很多,叁十七助道品、叁解脫門等等都是助道法。「道」是「菩提」不同的翻譯,叁十七道品在梵文、巴利文來講,是叁十七菩提分法,所以中文的「道」字雖然也有道路的意思,但是有很多地方是講「菩提」,是「正覺」的意思,「助道法」即幫助菩提之法。「涅槃名甘露性;是甘露性中,我等妄想不複生。」就是沒有人我見。「是菩薩自得無所著,亦令衆生得無所著,是名第一利益衆生」,這是叁心相應,他是志求無上菩提爲信願,大悲爲上首,且以無所得爲方便。

  我們從這兩部論來比對,《大智度論》強調純粹利他的是上人,而且更強調利益衆生的時候不執著,沒有人、我見的差別。但是我們看《十住毘婆沙論》,沒有特別強調利益衆生的時候不執著,是強調結果,你不害自己,也不害別人,並且雙方都得利,它是從這個利益來看。所以在字面看起來好像不同,事實上兩部論強調的重點不一樣,並沒有矛盾,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會通。

  四、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說:「菩薩雖以利他爲重」,不是說完全利益衆生,而到處傷害自己,一點益處都沒有,或自己去成仁,不是這樣的,實際上是「自利利他相成的。如修廣大正行,都是與衆生有利益的。而現在要說的方便教化,又都是從自己修的集得來。我們希望怎樣自利,就更怎樣去利他,所以菩薩是在利他爲先的原則下,去從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工作。」

  五、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p.275說到:「菩薩的修學佛法,是爲了衆生。」 我們要利益衆生時,自己要作個好榜樣,如自己沒有作好榜樣,只希望他人好好去修學佛法,這不容易讓人家起信。所以我們「要利益衆生,就必須自己修治悟入」,對治自己的煩惱。所以「菩薩是爲了利他而自利,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如專爲自己著想,那就不是菩薩的風格,而是聲聞了。

  所以聲聞跟菩薩,不是說所有的聲聞都不利他,而是開始的時候,聲聞重在自利,證悟以後,隨緣再利他,這是聲聞的發心。但是菩薩是不求自己先證悟,而是以利他爲先,從利他當中自己慢慢來體會空性,修福報修智慧,從利他當中來成就自己。《學佛叁要》、《我之宗教觀》有段不錯的解說,請大家自己再參考。

  ※參見印順法師《我之宗教觀》p.62~65;《學佛叁要》〈自利與利他〉p.141~154。

  福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講于福嚴推廣班《十住毘婆沙論》

  

《自利 利他》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心念與業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