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與業報
厚觀法師
一、前言
“心念與業報”之間的關系非常複雜,對于我們的未來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值得我們好好探討,並深入思考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影響業報輕重的因素有哪些?
舉例而言,同樣是“殺”,殺佛、殺阿羅漢、殺父母或殺畜生,由于殺的對象不同,會産生不同的果報;此外,發心動機、行爲手段等等差異,也會對業報造成不同的影響。
同樣在做一件事,怎麼做,才可以令它費力少而成效大,能夠更加利益衆生,乃至能夠消除自己的煩惱,實在是深者見之深,淺者見之淺。好比說原本大家都高高興興的發心做志工,但日子久了,有的人開始起煩惱,對于被分派到的工作挑叁撿四;有時候做著做著心裏又起了很多的副作用,如貪心,或驕慢心,反而讓自己越做越不快樂。如果我們能夠學習一邊做志工,也同時磨練自己的意志,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發現自己的缺點,更進一步斷除貪念、憍慢心等種種煩惱,這樣的志工事業,才會是真正的利人又益己。
二、何謂業?何謂報?
在了解“心念與業報”的關系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業”?什麼是“報”?
(一)業:行爲、動作。
由身口意的活動,而有招感果報的潛在能力。“業”是動作、行爲的意思。凡由意志力所發動的,都是業。不過,這裏所要說明的“業”,主要是指我們的心裏所起的念頭、嘴巴所講的話、身體所行的活動,而引發的一種動力;而這種動力,將會感得某種果報。例如:有人生氣了,罵人,甚至打人。不是說嘴巴罵過,動手打過了就算了,這樣的動作,它是會招感某種的惡果。而且不是說口罵、動手的才算,連“生氣”這種內在的意念活動也會招感果報!舉凡身、口、意種種的活動,有一種招感未來果報的潛在能力;這種潛在的能力,就是“業”。
(二)報:果報,異熟。
由業力所招感的“果報”,又稱爲“異熟果”,即“異類而熟”。爲什麼叫“異類而熟”呢?就是說我們作了善業,會招感樂報;造了惡業,則招感苦報。一般人常聽到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這是隨俗的說法;嚴格地說,應該是“善有樂報,惡有苦報”。而業在未受報之前,如沒有修證得解脫,業的潛能是一直存在的,即使經過百千萬劫,業力仍不失壞。只要因緣和合,業力就會招致果報。
然而,並不是一造業,就會立刻感果。從造業到感果,需要一段時間,不過這時間有長、有短。有的這一生造業,當生就感果,這叫做“現報業”;有的是今生造業,來世才受報,這稱爲“生報業”;有的是今生造業,隔一生或多生才受報,稱爲“後報業”。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比喻,業就像種子,有的種子種下去,經過半年就結果;有的則經過一年;有的更久,經過多年之後才結果。
而種下種子之後,它是否一定結果呢?這也不一定,因爲這中間還需要種種條件,如陽光、水、肥沃的土壤等養分才行。雖然我們種下了惡的種子,但如果斷絕一切助緣,它就會變成焦芽敗種。同樣地,我們造了惡業,也要種種的助緣才會結惡果,這個助緣是什麼呢?就是煩惱。如果我們把煩惱斷盡了,因緣不具足,惡果也是不會成熟的。所以,修行的重點,不是在消滅這苦報身,而是不要造惡業,最重要的,是要斷除煩惱!
叁、業的類別
對于業的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進一步來看業的分類。
(一)身業、語業、意業
首先,以業所依的對象來看,可區分爲“身、語、意”叁業。或許有人會想:“表現于外的身、口業比較重,如果只是心裏胡思亂想應該沒有關系。”其實不然,意念才是最主要的,因爲是由內心的意念,來決定這個業是善,或是惡;是輕,或是重。如《成實論》卷9〈叁業輕重品第119〉雲:叁業中何者爲重?身業耶?口業耶?意業耶?… 答曰:…經中佛說:心爲法本,心尊、心導、心念善惡即言即行,故知意業爲重。…
又意業力勝身口業,如《和利經》中說:外道神仙起一嗔心,即滅那羅于陀國。(大正32,307a5- b24) 這裏所舉的《和利經》與《中阿含》卷32(第133經)〈優波離經〉相合[1]。經中說:假使有人拿一把利刃,從早到晚砍殺那難陀國內所有的衆生,即使砍一整天也砍殺不完;可是有禅定的人,一發嗔心,便能以神通力讓那難陀國內所有的衆生燒成灰燼!由此可知,身口意叁業之中,以意業爲重!
(二)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原則上有兩層意義,一是我們發心行善,二是能令人受益,如果可以兼顧這兩種層面的話當然最好。如前面所說:“善業招感樂報,惡業招感苦報”。除了善業、惡業之外,還有一種非善非惡的,叫做“無記業”。此外,還有與禅定相應的“不動業”。與色界定或無色界定相應的業,當然是善的。也由于禅定的特征是不動亂,所以造作的業就稱爲“不動業”。而這種不動業能招感色界、無色界的生死;前面所說的善業、惡業,則是能感得欲界生死的業力。
(叁)定業、不定業
什麼是“定業”呢?故意造作的強業,必定招引某種果報。如《中阿含》〈思經〉[2]所說,如果故意造業,佛說他一定會受報,如果不是故意造業,不一定會受報。事實上,業的必定受報與不必定受報,有時候是看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忏悔,如《中阿含》〈鹽喻經〉[3]所說:好比這裏有一包一斤的鹽,及一包二十斤的鹽,將這包一斤的鹽倒進杯子中,和二十斤的鹽丟入大河裏,哪裏的水嘗起來比較鹹苦?當然是杯子裏的水比較鹹苦。但是,哪裏的鹽比較多呢?當然是丟到大河裏的多。也就是說,即使是重大的惡業,如果有足夠忏悔的時間,例如壽命長,又能遇到善知識,精進修學佛法,勤修戒定慧,就能使重業輕受而成爲不定業。反之,若故意作惡,沒有足夠忏悔的時間,或是完全不知悔意,那麼就一定會受苦報了。
在《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正8,750c24-27)
有人誦持《金剛經》之後,反而受人輕賤、侮辱。或許他會想:“我不讀誦還好,讀誦了反而變成這樣,幹脆不要持誦好了!”其實,這樣想就錯了。《金剛經》的意思是:這個人由于過去所造的惡業,本來會墮到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去,由于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力,使他重報輕受;雖現在受人輕視,但來世不會再感叁惡道的果報了!
(四)共業、不共業
只影響自己本身的是“不共業”,又稱爲“別業”;同時影響自己和他人的則是“共業”。舉例而言,一個家裏有叁個女兒,出嫁前的成長環境都差不多。但長大以後,各自嫁到不同的家庭去,叁個人各自有不同的發展與際遇,這就是個人的不共業。
大衆的共業,彼此互相影響,相攝相拒,輾轉而構成自他間的複雜關系。就像你對人慈顔善目,人家也會對你有好感;如果我們動不動就擺著一張臭臉,當然別人也會不高興,這會互相影響的。
如果能夠深入了解佛教所謂的共業道理,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對于大衆的共業就能加以扭轉。譬如,社區環境很差,廢棄物到處堆積,孳生蚊蟲,帶來登革熱的病源。要根絕這種病媒蚊,不是靠一家一戶將積水容器清理幹淨就可以解決的,必須整個社區,乃至鄉鎮縣市共同維護環境清潔,才能減少這種疾病的蔓延。
也就是說,依“共作共受”的法則,大衆的共業,要大家同心協力一起來改變他,否則,即使是聖人也無能爲力。菩薩說要建設人間淨土,而真正的淨土,不只是淨化自己身心而已,必須所有的衆生內心清淨了,佛土才能真正的清淨。
(五)引業、滿業
“引業”是一種特別強大的業力,引導衆生得到一個總報體,成爲天、人、餓鬼、畜生、地獄等五趣中的某一趣,這種特強的業,稱爲“引業”。譬如說,提婆達多持戒、苦行,也得禅定並具有神通,但是因爲以惡心出佛身血,這種的惡業太強大了,導致他墮入地獄。
還有另一種業稱爲“滿業”。滿業不像引業這麼強,雖然不能引導衆生感得生死的總報體,但是會影響我們的報身是否圓滿。譬如六根是否具足,相貌是否莊嚴,音聲是否優美等等,這種業叫做“滿業”。
在《俱舍論》[4]中,舉了一個比喻,譬如一位畫家,先以單一的顔色,畫出一個形狀,完成外形之後再填入衆多的色彩。而“引業”就如同以單一的顔色,勾勒出一個人型或是一個畜生;“滿業”就像填入衆多的色彩一樣。我們同樣是人,但每個人的相貌都不同,資質、音聲,乃至知識才能都不一樣,這就是“滿業”。
四、人與人之種種差別
是由哪些業所造成我們現在都是人,人與人之間有種種的差別,這種種的差別又是由哪些因素而形成的呢?歸類起來有叁大項:
(1) 過去世個人的滿業 (2) 現在世個人的別業 (3) 現在世衆生的共業
(一)過去世個人的滿業
我們是人,過去世都做過某些引業,引導到人道來,盡管有白人、黑人,但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都差不多。可是,莊嚴與否等種種就不同了,這即是由于過去世的滿業所導致。
從“引業”來說:投生到人道比畜生道好。但是,生而爲人,一定比畜生更有福報嗎?這可不一定?有的人生在戰亂的地方,沒有東西吃,瘦得皮包骨;然而也有人家的寵物,雖然它是在畜生道,可是生活享受卻好得很。主人不但准備豐盛的美食,還幫它洗澡,帶它散步。所以從這一方面看,這寵物在過去世的“引業”上雖然沒有像人這麼好,但在“滿業”方面卻得到人的照顧,很有福報。
譬如大家同樣都在布施,行布施得到人天果報,這個大致上是一樣;但是在滿業上面那可是千差萬別了。有人布…
《心念與業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