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施時憍慢自高、給人難堪,有人恭恭敬敬、親手布施;有的人是等富有之後才要布施,有的人雖自身貧困卻難舍能舍。這些滿業有種種不同,自然感得的果報也就有所差別了!同樣是富貴的人,有的很清閑,財源滾滾而來,大家也對他很好;可是,有的人雖然很富有,卻整天忙忙碌碌、戰戰兢兢,到處惹人嫌,常常怕有人來對他行搶、下毒。因此,我們應當留意:雖然同樣做一件事,內在的發心,身口的行爲,一點一滴微妙的差異,都會感得不同的果報!
(二)現在世個人的別業
第二項特別重要,就是“現在世個人的別業(不共業)”。因爲“過去世的滿業”雖然在先天上決定了人生的一部份,但是如果後天的環境不同,或是個人的努力不一樣的話,因緣還是會改變的!例如雙胞胎,相貌、體型都很相似,但如果其中一人生活有規律,非常重視保養自己的身體,而另外一人完全采取相反的生活方式,這樣結果還是會不一樣的。
盡管有的人一生過得不怎麼如意,但是過去世的業已經造了,無法重來,光是懊惱也于事無補,那麼我們應該從哪裏下手呢?其實,真正要努力的,是“現在世個人的別業”!
從前有一個老人去參觀孔廟,他覺得孔子不論是在學問、德行、教育各方面,都非常好,不愧稱爲“至聖先師”。因此他心裏非常向往,立志要學聖賢,旁人卻譏笑他:“你都七老八十了,還想學聖人?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才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年紀都已經這麼大了,還想學孔子,談何容易啊!”結果,他回答一句話:“盡管我不能與孔子並駕其驅,趕他幾步也好!”
“趕他幾步也好”,真是有志氣啊!與其花許多時間精神在追悔過去,倒不如多用心于現在!
(叁)現在世衆生的共業
第叁項是“現在世衆生的共業”。也就是說,即使自己非常努力,有時候仍抵不過外在環境強大的力量。就像有人非常認真工作想要賺大錢,但如果景氣不好,願望也是難以達成的。譬如說一個資優兒童,不是說天生頭腦好,就一定有成就。資優兒童要能夠有成就,事實上還需要具足相當多的因素,譬如:父母是否能夠慧眼識英雄,加以因材施教?有沒有善知識輔導?而且要成爲大器,也不是一蹴可成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因此,沒有足夠的體力、耐力與恒心也是不行的。
有人經常懊悔業障重,將種種不如意的原因,都歸咎到過去世。其實,決定人生業果的叁項因緣中,過去世的業只是因緣的一部份,並非全部。過去世的業已經過去了,真正可以下手之處,是現在世個人的別業,其次是衆生的共業。唯有在“個人的別業”與“衆生的共業”上分別進行,持續的精進,如此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因此,與其一直懊悔過去世沒做好,何不就今生的各方面好好努力!藉由對因果業報的了解,以及學習正知正見的佛法,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五、隨業受報(隨重、隨習、隨憶念)
我們一生當中作了許許多多的業,有善的,也有惡的。作善業會得人天報;作惡業,則會墮畜生、餓鬼、地獄等叁惡道。我們作了這麼多善業與惡業,到底會隨著哪些業而投生到哪一道呢?歸納起來,隨業受報主要有叁類:1、隨重;2、隨習;3、隨憶念。
(一)隨重
“隨重”,就是說盡管業有善、有惡,但是其中有一些業力特別強大,如果造了重大的善業或重大的惡業,一期生命結束之後馬上就會去受報。對于一位造了重大善業的人來說,即使我們沒有幫他助念,他也早就升天,或轉世到人間去了。
(二)隨習
“隨習”,即是隨著習性,由于善的習性或惡的習性,而形成一種慣性的作用。在《雜阿含經》[5]中記載了一則大名長者的故事,說明了平日養成善的習性之重要。這位大名長者平時念佛就念得很虔誠,有一天他請教佛陀說:“釋尊!如果有一天我在十字路口不小心被車子撞了,那時候我來不及念佛,那麼我會不會下地獄?會不會往惡道去?”佛陀回答:“你平時就有善的習性,你放心,即使那時來不及念佛,還是會往生善道,就像一棵大樹一向往東南方生長,一旦砍斷了,它還是會往東南倒的。”
所以,如果平常就潔身自愛,心裏很清淨,這時候就能提起正念,有善的習性,就會往善道去。反之,如果平常就養成貪的習性,最後我們要往生的時候,幻象一顯現,一念執著就跟著投胎到畜生道或其他惡道去了。
(叁)隨憶念
“隨憶念”,就是隨臨終時的那個憶念。如果生前並沒有造作特別重大的善業或惡業,也沒有特別強的善的習性或惡的習性,這時候他要往哪裏去都有可能的!如果臨終時憶念善行,就會引發善業往生人天道;如果憶念惡行,就會引發惡業而墮落叁惡道。“臨終助念”主要就是針對這一種人,助他一臂之力。但如果他惡業太重或平常惡的習性太深了,即使有人助念,他也不容易受用!
六、臨終一念
《大智度論》中闡述因緣業報時,以畫師爲喻,強調人若造作正行業,則會得好報;反之,造邪行業,則得惡報。如《大智度論》卷24雲:
人命終時,是業來蔭覆其心,如大山映物。是業能與種種身,如工畫師作種種像。若人以正行業則與好報,若以邪行業則與惡報,如人事王隨事得報,如是等分別諸業相果報。
複次,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事雲何?
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爲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
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去世惡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爲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大正25,238b11-23)
工畫師就是指會畫畫的人,會畫人像、畜生像。其實,會讓我們感得人身,或感得畜生道,都是由我們自己造的業而來。接著《大智度論》引《分別業經》,描述佛陀曾爲阿難說:“有人行惡,但往生善道;有人行善,卻往生惡道。”阿難覺得很奇怪,這豈不是與我們平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符了嗎?
佛陀回答:行惡之人投生到好的地方去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這個惡人今世的罪業尚未成熟,而宿世的善業已經成熟了;二是因爲他臨死時,生起了強力的善心心所法。
反之,行善的人卻投生到不好的地方去,也有兩個原因:一是此人今世的善根尚未成熟,而過去世的惡業已經成熟了;二是他臨死時,起了強而有力的不善心心所法。
接著《大智度論》又有一段問答,值得深思: 問曰: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雲何能勝終身行力? 答曰: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大正25,238b23-27)
有人問:如果說罪業成熟或未成熟而導致先到哪一道去受報,這個說法我同意;不過,臨終短短的一念,爲什麼能抵得過一輩子所作的善業或惡業呢?
《大智度論》回答的相當好,他說:這種心念雖然短暫卻強而猛烈,如火、如毒。就像一把無名火能燒功德林,我們花了多年的心血行功立德,可是一個嗔念就可以把它給燒掉了!辛辛苦苦砍柴砍了叁年,堆了滿滿一屋子,點一根火柴要燒叁年才燒得完嗎?不需要,一下子就燒完了!毒呢?也是如此,量很少,不必吃飽,一點點就能夠要人命。而臨死的心念如果很強的話,就像火或像毒藥一般,“決定猛健,勝百歲行力”。
因此,同樣是臨終一念,要看你是善念還是惡念,也要看這一念到底強到什麼程度,如果說這一念特別強的話,有時候甚至會勝過平常所造普普通通的業,而讓他先去受報,這一點值得我們留意!
七、罪福皆由心生差別
同樣是作一件事,但是因爲發心的不同,得到的果報有的是罪,有的是福。如《成實論》卷7雲: 有故則有罪,不故則無,諸業皆以心差別。故,有上、有下。若無故心,雲何當有上、下?如醫與非醫俱生人苦,以心力故罪福差別;又如兒捉母乳則不得罪,以無染心故,若染心捉,則便有罪。當知罪福皆由心生。(大正32, 294a18-23)
若故意作惡則有罪;若無惡念,則不一定會結罪。“故意作業”又隨心念之強弱而果報有別。譬如醫生醫病,有時候幫病人打針,推拿或接骨等等,弄得病人哀聲連連,但用意是在治療病症;另外,有的人不是醫生,卻惡意的傷害衆生,讓人苦不堪言。因爲發心不同,目的不一樣,所以醫生得福,非醫生者得罪。又如嬰兒捉觸母親的乳房,由于沒有染心,所以沒有罪;如果是外人有染心,當然就有罪。所以,罪福不是由身或口的行爲來判斷,主要是在心,以心念的善惡,或是有意無意來決定是罪、是福。
《成實論》卷7又雲:
如有叁人俱行繞塔:一爲念佛功德,二爲盜竊,叁爲清涼。雖身業是同,而有善、不善、無記差別當知在心。(大正32, 294b2-4)
好比說有叁個人同樣都去繞塔,一個人是爲了念佛功德去的;第二個是爲了去偷功德箱的錢;第叁個他並沒有起特別的善念或惡念,而只是因爲佛殿清涼而去納涼享受。這叁個人,雖然身業相同,但是心念不同,所以有善與不善、無記的差別。可知罪福是由心而生差別,心念相當重要!
八、由五因緣決定所
犯下、中、上品差別 “心”決定業報輕重的要素很多,但罪業的輕重有別,到底是由哪些要素決定的呢?就惡業而言,《瑜伽師地論》卷99中舉出了五種因緣: 由五因緣當知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何等爲五?一由自性故。二由毀犯故。叁由意樂故。四由事故。五由積集故。
(一)由自性者:
謂他勝罪聚是上品罪;衆余罪聚是中品罪;所余罪聚是下品罪。 複有差別謂彼勝、衆余是重品罪;隕墜、別悔是中品罪;惡作罪…
《心念與業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