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念与业报▪P2

  ..续本文上一页施时憍慢自高、给人难堪,有人恭恭敬敬、亲手布施;有的人是等富有之后才要布施,有的人虽自身贫困却难舍能舍。这些满业有种种不同,自然感得的果报也就有所差别了!同样是富贵的人,有的很清闲,财源滚滚而来,大家也对他很好;可是,有的人虽然很富有,却整天忙忙碌碌、战战兢兢,到处惹人嫌,常常怕有人来对他行抢、下毒。因此,我们应当留意:虽然同样做一件事,内在的发心,身口的行为,一点一滴微妙的差异,都会感得不同的果报!

  (二)现在世个人的别业

  第二项特别重要,就是“现在世个人的别业(不共业)”。因为“过去世的满业”虽然在先天上决定了人生的一部份,但是如果后天的环境不同,或是个人的努力不一样的话,因缘还是会改变的!例如双胞胎,相貌、体型都很相似,但如果其中一人生活有规律,非常重视保养自己的身体,而另外一人完全采取相反的生活方式,这样结果还是会不一样的。

  尽管有的人一生过得不怎么如意,但是过去世的业已经造了,无法重来,光是懊恼也于事无补,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呢?其实,真正要努力的,是“现在世个人的别业”!

  从前有一个老人去参观孔庙,他觉得孔子不论是在学问、德行、教育各方面,都非常好,不愧称为“至圣先师”。因此他心里非常向往,立志要学圣贤,旁人却讥笑他:“你都七老八十了,还想学圣人?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年纪都已经这么大了,还想学孔子,谈何容易啊!”结果,他回答一句话:“尽管我不能与孔子并驾其驱,赶他几步也好!”

  “赶他几步也好”,真是有志气啊!与其花许多时间精神在追悔过去,倒不如多用心于现在!

  (三)现在世众生的共业

  第三项是“现在世众生的共业”。也就是说,即使自己非常努力,有时候仍抵不过外在环境强大的力量。就像有人非常认真工作想要赚大钱,但如果景气不好,愿望也是难以达成的。譬如说一个资优儿童,不是说天生头脑好,就一定有成就。资优儿童要能够有成就,事实上还需要具足相当多的因素,譬如:父母是否能够慧眼识英雄,加以因材施教?有没有善知识辅导?而且要成为大器,也不是一蹴可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因此,没有足够的体力、耐力与恒心也是不行的。

  有人经常懊悔业障重,将种种不如意的原因,都归咎到过去世。其实,决定人生业果的三项因缘中,过去世的业只是因缘的一部份,并非全部。过去世的业已经过去了,真正可以下手之处,是现在世个人的别业,其次是众生的共业。唯有在“个人的别业”与“众生的共业”上分别进行,持续的精进,如此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因此,与其一直懊悔过去世没做好,何不就今生的各方面好好努力!藉由对因果业报的了解,以及学习正知正见的佛法,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五、随业受报(随重、随习、随忆念)

  我们一生当中作了许许多多的业,有善的,也有恶的。作善业会得人天报;作恶业,则会堕畜生、饿鬼、地狱等三恶道。我们作了这么多善业与恶业,到底会随着哪些业而投生到哪一道呢?归纳起来,随业受报主要有三类:1、随重;2、随习;3、随忆念。

  (一)随重

  “随重”,就是说尽管业有善、有恶,但是其中有一些业力特别强大,如果造了重大的善业或重大的恶业,一期生命结束之后马上就会去受报。对于一位造了重大善业的人来说,即使我们没有帮他助念,他也早就升天,或转世到人间去了。

  (二)随习

  “随习”,即是随着习性,由于善的习性或恶的习性,而形成一种惯性的作用。在《杂阿含经》[5]中记载了一则大名长者的故事,说明了平日养成善的习性之重要。这位大名长者平时念佛就念得很虔诚,有一天他请教佛陀说:“释尊!如果有一天我在十字路口不小心被车子撞了,那时候我来不及念佛,那么我会不会下地狱?会不会往恶道去?”佛陀回答:“你平时就有善的习性,你放心,即使那时来不及念佛,还是会往生善道,就像一棵大树一向往东南方生长,一旦砍断了,它还是会往东南倒的。”

  所以,如果平常就洁身自爱,心里很清净,这时候就能提起正念,有善的习性,就会往善道去。反之,如果平常就养成贪的习性,最后我们要往生的时候,幻象一显现,一念执着就跟着投胎到畜生道或其他恶道去了。

  (三)随忆念

  “随忆念”,就是随临终时的那个忆念。如果生前并没有造作特别重大的善业或恶业,也没有特别强的善的习性或恶的习性,这时候他要往哪里去都有可能的!如果临终时忆念善行,就会引发善业往生人天道;如果忆念恶行,就会引发恶业而堕落三恶道。“临终助念”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种人,助他一臂之力。但如果他恶业太重或平常恶的习性太深了,即使有人助念,他也不容易受用!

  六、临终一念

  《大智度论》中阐述因缘业报时,以画师为喻,强调人若造作正行业,则会得好报;反之,造邪行业,则得恶报。如《大智度论》卷24云:

  人命终时,是业来荫覆其心,如大山映物。是业能与种种身,如工画师作种种像。若人以正行业则与好报,若以邪行业则与恶报,如人事王随事得报,如是等分别诸业相果报。

  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

  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

  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去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大正25,238b11-23)

  工画师就是指会画画的人,会画人像、畜生像。其实,会让我们感得人身,或感得畜生道,都是由我们自己造的业而来。接着《大智度论》引《分别业经》,描述佛陀曾为阿难说:“有人行恶,但往生善道;有人行善,却往生恶道。”阿难觉得很奇怪,这岂不是与我们平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符了吗?

  佛陀回答:行恶之人投生到好的地方去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个恶人今世的罪业尚未成熟,而宿世的善业已经成熟了;二是因为他临死时,生起了强力的善心心所法。

  反之,行善的人却投生到不好的地方去,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此人今世的善根尚未成熟,而过去世的恶业已经成熟了;二是他临死时,起了强而有力的不善心心所法。

  接着《大智度论》又有一段问答,值得深思: 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 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大正25,238b23-27)

  有人问:如果说罪业成熟或未成熟而导致先到哪一道去受报,这个说法我同意;不过,临终短短的一念,为什么能抵得过一辈子所作的善业或恶业呢?

  《大智度论》回答的相当好,他说:这种心念虽然短暂却强而猛烈,如火、如毒。就像一把无名火能烧功德林,我们花了多年的心血行功立德,可是一个嗔念就可以把它给烧掉了!辛辛苦苦砍柴砍了三年,堆了满满一屋子,点一根火柴要烧三年才烧得完吗?不需要,一下子就烧完了!毒呢?也是如此,量很少,不必吃饱,一点点就能够要人命。而临死的心念如果很强的话,就像火或像毒药一般,“决定猛健,胜百岁行力”。

  因此,同样是临终一念,要看你是善念还是恶念,也要看这一念到底强到什么程度,如果说这一念特别强的话,有时候甚至会胜过平常所造普普通通的业,而让他先去受报,这一点值得我们留意!

  七、罪福皆由心生差别

  同样是作一件事,但是因为发心的不同,得到的果报有的是罪,有的是福。如《成实论》卷7云: 有故则有罪,不故则无,诸业皆以心差别。故,有上、有下。若无故心,云何当有上、下?如医与非医俱生人苦,以心力故罪福差别;又如儿捉母乳则不得罪,以无染心故,若染心捉,则便有罪。当知罪福皆由心生。(大正32, 294a18-23)

  若故意作恶则有罪;若无恶念,则不一定会结罪。“故意作业”又随心念之强弱而果报有别。譬如医生医病,有时候帮病人打针,推拿或接骨等等,弄得病人哀声连连,但用意是在治疗病症;另外,有的人不是医生,却恶意的伤害众生,让人苦不堪言。因为发心不同,目的不一样,所以医生得福,非医生者得罪。又如婴儿捉触母亲的乳房,由于没有染心,所以没有罪;如果是外人有染心,当然就有罪。所以,罪福不是由身或口的行为来判断,主要是在心,以心念的善恶,或是有意无意来决定是罪、是福。

  《成实论》卷7又云:

  如有三人俱行绕塔:一为念佛功德,二为盗窃,三为清凉。虽身业是同,而有善、不善、无记差别当知在心。(大正32, 294b2-4)

  好比说有三个人同样都去绕塔,一个人是为了念佛功德去的;第二个是为了去偷功德箱的钱;第三个他并没有起特别的善念或恶念,而只是因为佛殿清凉而去纳凉享受。这三个人,虽然身业相同,但是心念不同,所以有善与不善、无记的差别。可知罪福是由心而生差别,心念相当重要!

  八、由五因缘决定所

  犯下、中、上品差别 “心”决定业报轻重的要素很多,但罪业的轻重有别,到底是由哪些要素决定的呢?就恶业而言,《瑜伽师地论》卷99中举出了五种因缘: 由五因缘当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别。何等为五?一由自性故。二由毁犯故。三由意乐故。四由事故。五由积集故。

  (一)由自性者:

  谓他胜罪聚是上品罪;众余罪聚是中品罪;所余罪聚是下品罪。 复有差别谓彼胜、众余是重品罪;陨坠、别悔是中品罪;恶作罪…

《心念与业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