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宗派——淨土宗

  中國佛教宗派——淨土宗

  華方田

   淨土宗是唐代僧人善導實際開創的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得名。此宗奉東晉廬山慧遠爲初祖,因慧遠曾與人結立“白蓮社”,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所以,淨土宗又名“蓮宗”。

  一、淨土與淨土宗的傳承

  淨土意指被淨化的國土,是佛、菩薩和佛弟子所居住的世界,也是佛教徒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淨土信仰最早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産物,根源于佛教僧衆對釋迦牟尼佛的懷念和對釋迦佛說法道場的向往。大乘佛教認爲,佛有法、報、應叁身,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每一佛都與釋迦牟尼一樣,都有一個說法道場,所以世界上也存在著無數的淨土。如《法華經》說靈山淨土,《華嚴經》講蓮花藏世界,《大乘密嚴經》講密嚴淨土,《彌勒菩薩所問經》講彌勒淨土,《阿彌陀經》說彌陀淨土等。東漢支婁迦谶翻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般舟叁昧經》等,是淨土思想傳入中國之始。其中,《般舟叁昧經》是講禅觀修習的,經中說如果人們專心稱念阿彌陀佛,七晝夜之後就可以在禅定狀態中看到阿彌陀佛,長期修習,死後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所在的佛國淨土。叁國時康僧铠譯有《無量壽經》(2卷),宣稱如有人依法修持,念誦阿彌陀佛名號,死後就可往生極樂世界。後來,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菩薩下生經》,主要宣揚彌勒淨土信仰。後秦鸠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1卷),南宋畺良耶舍譯有《觀無量壽經》(1卷),北魏菩提流支譯有《往生論》(1卷)等,使宣傳阿彌陀佛淨土信仰的佛教經典逐步完備。彌勒淨土信仰經東晉道安的提倡,一時盛行于北魏,南朝齊、梁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則成爲後來中國淨土信仰的主流。

  關于中國淨土宗的傳承關系,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據《樂邦文類》卷叁載,宋宗曉(1151—1214)以東晉慧遠爲初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等繼之。宋志磐《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立教志》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爲淨土宗七祖。這種說法影響很大,爲許多人所推崇。明清年間又相繼推祩宏爲八祖、智旭爲九祖、實賢爲十祖、際醒爲十一祖。日本淨土宗的創始人源空,在其所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中,以菩提流支、昙鸾、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爲日本淨土宗的六祖,並以此作爲日本淨土宗所繼承的傳法譜系。

  實際上,將慧遠作爲淨土宗初祖自然有攀附的成份,但中國的彌陀淨土信仰經慧遠的提倡,而在兩晉以後漸趨盛行,則是不爭的事實。慧遠(334—416)早年從學道安,後到廬山東林寺弘法。慧遠並不專修淨土法門,他之提倡淨土信仰,誓願往生,只是在尋求一種宗教的歸宿。東晉太元十五年(390),他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叁人結“蓮社”,在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同修念佛,共期往生。慧遠的淨土信仰,主要依據《般舟叁昧經》。在修行時,“常念佛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如果專心念佛七日七夜,就可得見阿彌陀佛。其念佛法門主要是觀想念佛,而非稱名念佛。在觀想念佛時,慧遠非常重視禅定和智慧,主張“以禅智爲宗”。這與以後的淨土信仰有比較大的差異。

  二、昙鸾與道綽

  在慧遠之後,弘揚淨土信仰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昙鸾(476—542)。昙鸾是雁門人,出家後博覽群書,對般若中觀學說和佛性學說很有心得。後因病到江南拜訪道士陶弘景,求取長生不老之法,並得到仙經十卷。在返回的路上,于洛陽遇到菩提流支。菩提流支將一部《觀無量壽經》送給他,並告之依靠道教的仙經不可能長生不老,此經才是真正的解脫生死的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1昙鸾于是焚毀仙經,專修淨土法門。東魏孝靜帝對他非常尊敬,稱其爲“神鸾”。先後在並州的大岩寺、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弘傳淨土法門。主要著作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簡稱《往生論注》)2卷、《略論安樂淨土義》1卷、《贊阿彌陀佛偈》1卷等。

   在上述著作中,昙鸾對彌陀淨土教義作了系統地闡述,初步建立起淨土宗的理論體系,爲後來淨土宗的創宗奠定了基礎。

   在《往生論注》中,昙鸾依據龍樹所著《十住毗婆沙論》關于修行方法“有難有易”的說法,判立淨土教的難行、易行二道。龍樹在《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中,將修行的方法分爲難、易兩種。依靠個人的艱苦修行,曆盡無數劫而達到“不退轉”的覺悟境界,即爲“難行道”;依靠恭敬念誦十方諸佛的名號,而很快達到“不退轉”的覺悟境界,就是“易行道”。昙鸾將這種觀點與淨土信仰結合起來,認爲依靠其他法門自力修行,如要成佛必須斷盡累劫所造惑業。斷得一惑,超升一步,叫作“豎超叁界”。然而,斷除見惑即如斷四十裏長流,如此僅靠自力,何時能有出期!此謂難行道。修淨土念佛法門,借助彌陀佛力加持,命終當日或七日之內,即可往生淨土,直登八地菩薩之位,叫作“橫超叁界”,就是易行道。他在《往生論注》卷上說:

   “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其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2“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3

   昙鸾認爲,在“五濁之世”,身處末法的人們,僅僅依靠自己的努力修行,想要達至佛境,是非常困難的。原因有五:其一,邪門外道表面上裝得很善良,貌似正理,擾亂大乘佛法。其二,小乘人只管自度,不求度人,有礙于大乘菩薩普度衆生、利樂有情的慈悲精神的發揚。其叁,五濁惡世,惡人當道,破壞他人的殊勝功德。其四,善惡之果顛倒,破壞了人們的依法修行。其五,只憑自己個人的力量,沒有得到他力(即佛力)的幫助。這樣的修行道路,就是難行道。譬如在陸地上步行跋涉,艱辛異常。而如果信奉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就可以借助佛的願力,得到解脫。這種修行方法,就是易行道。譬如在水路上乘船而行,其樂無比。

   昙鸾在強調觀想念佛的同時,又提倡口稱念佛。觀想念佛即在禅定中觀想阿彌陀佛,以求覺悟的大乘禅觀之一。在昙鸾及其以前的時代,淨土信仰中的念佛法門主要是以觀想念佛爲主。昙鸾也非常重視觀想念佛,但他又常常將觀想念佛與口稱念佛等同起來。他在《往生論注》卷上說:“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複如是。”4經過昙鸾的倡導,使彌陀信仰中的念佛法門從注重觀想念佛開始向口稱念佛轉變。這一轉變,後經道綽、善導等人的大力推動,使口稱念佛幾乎成爲淨土信仰的標志,同時也使彌陀淨土信仰深入民間,廣爲普及。

   昙鸾以後,許多著名的佛教學者都有關于淨土的著作,如靈裕(518—605)撰有《無量壽經疏》、《觀無量壽佛經疏》等,現均不存。隋淨影寺慧遠(523—592)著有《無量壽經義疏》1卷、《觀無量壽佛經義疏》2卷等;天臺智者大師撰有《觀無量壽佛經疏》1卷、《阿彌陀經義記》1卷等;嘉祥大師吉藏撰有《無量壽經義疏》1卷、《觀無量壽經義疏》1卷等。這些學者雖然對淨土諸經作了疏釋,然都不是專以淨土爲業。真正繼承昙鸾之說,大弘淨土教義的是道綽。

   道綽(562—645),俗姓衛,並州文水人。自幼出家,先學《涅槃經》,精于般若空理,後入石壁玄中寺,看到《昙鸾和尚碑》中所記載的昙鸾弘揚淨土的事迹,深受感動,于是皈依淨土,專心念佛。在此後的叁十多年間,講《觀無量壽經》二百余遍,每日誦阿彌陀佛名七萬次。據說當時人們口念佛名時,或用數珠記數,“人各掐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或用麻豆等物記數,“每一稱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集數百萬斛者。”5他還經常西面而坐,表明他對西方淨土的真誠向往。著有《安樂集》2卷。

   道綽在論述淨土教義時,非常重視以佛教經論爲根據。其所著《安樂集》“廣引衆經”,所引經律論,多至四十余部。包括淨土叁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大集》、《涅槃》、《華嚴》、《維摩》、《法華》、《大智度論》、《大乘起信論》、《往生論》等經論。道綽弘揚淨土教義的出發點,與叁階教信行一樣,是“末法”思想。他根據《大集月藏經》的說法,認爲在末法時代,淨土教所提倡的念佛法門,是最適合末法鈍根的。他主張教法應當和時機相應,“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認爲在末法時,善法隱沒,爭訟轉多,“正是忏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

   同時,道綽在昙鸾難行、易行教判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聖道門”和“淨土門”的分判,並認爲只有淨土一門,才是末法惡世人們的唯一出離之道。所謂聖道門,是指除淨土教義之外的一切大小乘佛法,這些佛法主張靠自己的力量,通過修習禅定,讀誦經典,以增長智慧,達至覺悟。道綽認爲,在末法時代,衆生根機愚鈍,不堪受正教,失去了通過聖道門獲得解脫的能力。所謂淨土門,是指他所宣揚的淨土法門。末法鈍根只有修持簡要易行的淨土門,專心念佛,乘佛的本願力,才能往生淨土,獲得解脫。《安樂集》卷上曰: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6

   就是說,因爲一則現時離佛祖…

《中國佛教宗派——淨土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