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到佛法樂園裏來
茗山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人人都知道的。現在我們已從難得的人生聽聞佛法,這總算是很值得慶幸的事了!但往往有一般研究佛學者,都感到枯寂、單調、深奧、艱澀,以及“頭目昏眩”、“莫明其妙”的苦悶。這,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精神上沒有覺得“樂趣”,所以對叁藏十二部,只好“望洋興歎”!要知道,佛學,是人類精神上最需要的良法,如果對于佛學稍領略一些法樂,自然會引起你的興趣來研究;同時也感到它是熱烈的,圓融的,切近的,貫通而富有無窮的法味的。猶如一種很新鮮的佳肴,你自覺得非吃不可。
你感到“枯寂”嗎?佛法本是積極的“救世利人”的主義,正可以解除“枯寂”和打破“沈悶”的。且看那“不厭生死、不住涅槃”和“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乘菩薩的意志,是多麼偉大呀!在每部經的法會中,都有許多的菩薩、阿羅漢,……乃至無量天衆,皆來聽佛說法,結果,皆得佛的知見、福慧和無量願行,自在神通,直至“皆大歡喜,作禮而退。”我們讀經,也等于在那會中親近諸佛菩薩一樣,無形中有無量數的有情衆生和你作伴,這時只覺“歡喜”!那裏還有什麼“枯寂”?
一般人都以爲佛學是“出世法”,往往出生“厭世”的觀念,而感到“單調”的苦悶。這,實在因沒有領略到佛學裏的真意味。要曉得,佛學上談到可悲可喜可歌可泣的事情很多,將眼前“世間法”比上去,簡直都是分不開的。如果把佛學的研究精透了,而在日常生活上,事事運用佛學,“圓融”處之,世法與出世法打成一片,自然感覺“到處逍遙”,“俯仰自得”,“一切無礙”了,並沒有什麼“單調”。
“佛法無上甚深,精微奧妙,真夠難懂的呀!”這是我們常聽到的歎聲。有一般“相似”的佛學者——佛學的門外漢,固然沒有入佛知見,也不知道佛學研究的途徑,乍乍看了某部經論,就說它太“深奧”了。于是,這處也模棱,那處也碰壁,好像鑽入黑暗的深山中打柴,這是多麼“苦”的一件事!其實,佛學真是最切近事實的,一切現有的人事、生活、思想、主義以及社會的變革,沒有不從佛學裏找出它的根源沿革來,何“深”之有?何“奧”之有?只要你得著門徑的話,望之雖高如泰山,然低亦如平地。所謂“大莫測其度,小可以一拈”。我們只須慢慢地研究,自然走到“廣大高明”、“智慧如海”、“左右逢源”的田地。
有人說:“經論裏有許多名相,或是一個字,都非常“艱澀”費解。怎麼還能引起樂趣?”這,要曉得是“程度”的關系,怪不到經論的。如果你程度有了,則處處皆通;程度不夠,自覺艱難。最好是照自己的程度,宜乎某部經論,就向某部研求,佛學是平等的,不必好高骛遠,或者見有艱澀難懂的地方,再集中多請問善知識,在自修處可翻閱佛學辭典等,越難越要求個明白。作何學術只要仔細揣摩,總會“解悟”的;而“悟解”了,即能領會其中“真理”。如一件事悟到“明白了”以後,你想是何等的意境?何等滋味?這種快樂,真所謂:“只可自怡悅,不堪行贈君”的了。
再看,那世界上布滿了深沈暗淡的陰霾,那人類卻又現著鈎心鬥角的狀態,察其症結所在,都是衆生“貪瞋煩惱”,不知擺脫,日日沈埋在煩惱巢裏生活,真是可憐極了!“佛學”是打斷一切煩惱的“慧劍”。“勤修戒定慧,息滅念瞋癡”,這是學佛的人誰都知道的。還有叁論家的“煩惱性空”觀,明白人生原來是個夢、幻、泡影,一切的一切,與我如浮雲。所謂一切法皆空,而且是“心無挂礙”,有什麼值得貪戀、迷惑、顛倒、執著呢?
經典內的佛理是無窮,人們求知的光陰是有限。以有限光陰求無窮佛學,這當然也要來個“善巧”法門。雖然“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應從“一門深入”!因爲無論哪種法門,總有它的共同點和特色,我們研究時能得到某門裏的“中心”思想,那麼,不但是其他法門都可通達,就是世間一切學說也都明白了。所謂“體解大道,一切無礙”,世出世間沒有不了解的事。“宇宙”啊,“人生”啊!這不是等于一浮遊的幻影麼?了解這個,自能“對境不迷”,“悠悠自在”,“得失皆忘”了啊!也不過是這麼一回事,又何必向他處問津?
佛陀,是法界有情的最高領袖,是覺悟“去來今”的大覺者。他的智慧、福德、神通、威德、自在,……實在非任何人所可及,非大智大勇莫能得成。但是我們從研究佛學上可以知道,“佛”之所以“成佛”,是從“人生”因地上漸漸修證的。所以,我們學佛,也應從此“因地”上慢慢修行,將來也是決定得成佛果的。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句話,尚有成佛的可能,何況我們朝暮在研究佛法?自然有成佛的希望!這,不但是感覺樂趣無窮,實在給予我們“生死觀”上一個最大安慰。
總之,人生是貴有樂趣的,同時也還要求純潔、高尚、圓滿而究竟的樂趣,世間最純潔、高尚、圓滿而究竟的樂趣,莫過于研究佛學了。上面所說的,都是研究佛學的樂趣。用多少功夫,便有多少心得,就覺得有多少樂趣。研究佛學的人們!請再不要望洋興歎,而說那些……“苦悶”的話了,請趕快跑到這“佛法樂園”裏來培養你的“法身慧命”,使它成爲永久的濃厚鮮豔而富有樂觀的新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