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茗山法師開示錄(節選)

  茗山法師開示錄(節選)

  1、 愛國愛教,正信正行。

  2、 登無量壽,度有緣人。

  3、 退讓身安樂,無私心自寬。

  4、 萬法皆如幻,一心念佛陀。

  5、 念佛須出口入耳,重在攝心。

  6、 名利淡如水,德才重似山。

  7、 聖賢蘊於心地,生死挂在眉梢。

  8、 無人無我觀自在,救苦救難大悲心。

  9、 禮佛持名修淨土,尋聲救苦度群迷。

  10、 當學柔和忍辱法,常存喜舍慈悲心。

  11、 看破事事皆如夢,隨緣處處好安身。

  12、 積德以慈悲爲本,修身以戒律爲先。

  13、 茹素持齋少疾病,放生戒殺可延年。

  14、 壽比南山緣積德,福如東海靠行慈。

  15、 天下並無困難事,息心一事最爲艱。

  16、 吾人若欲心休息,一句彌陀念不閑。

  17、 道在人宏,境由心轉;謹言愍事,勤學慎行。

  18、 修行就是多明理,明因果,念佛,參禅,息滅貪嗔癡。

  19、 愛國守法,愛教持戒,尊師重道,勤學苦修。

  20、 勤求忏悔,勤修叁學,勤斷習氣,勤念彌陀。

  21、 了真空,不爲色聲香味觸法所轉動;

  常念佛,當攝眼耳鼻舌身意下功夫。

  22、 一旦無常到,方知幻化身。勸君多念佛,念念息貪嗔。

  23、 六根都攝念彌陀,念念相續無間斷。

  不待臨終求往生,現前已把凡胎換。

  24、 說道不難行道難,須經苦辣與辛酸。

  尋常見色聞聲處,順逆境中多磨煉。

  25、 一句彌陀不放松,立根原在亂心中,

  千魔萬擾還堅定,任爾東南西北風。

  26、 阿彌陀佛誓宏深,無量慈悲喜舍心。

  接引衆生離苦海,同登彼岸免沈淪。

  27、 夜靜無聲息,黎明好念佛。床頭結跏坐,心裏見天日。

  28、 恒順衆生者,菩薩當恒順衆生善願,決定不恒順衆生惡法。勸化衆生改惡向善,這才是真正恒順衆生。

  29、 要了生死,應記住“生死夜,南柯夢,抓念頭,出離道”之偈;又當知正念提起提起再提起,妄念放下放下再放下的啓示。

  30、 “妄心歇處,即是菩提”說得容易行時難!如何覺妄、息妄?要提高作意覺照!要有信心、決心和恒心,下苦功夫堅持不懈,努力精進!

  31、 我們學佛人,要學菩薩慈悲行、忍辱行,更應以理智控製感情,不宜感情用事。

  32、 學修即是知行。我贊同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即以解起行,以行證解,解行並進,行解相應。

  33、 我們佛教徒如不修戒定慧,就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解脫的人,總得不到自由;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須解脫。

  34、 今後當繼續斷惡修善,滅貪息嗔,持戒習定,看經念佛,少诤不辯,慈悲忍辱,一切聽因緣安排,一切爲弘法利生。

  35、 念佛人要准備叁資糧:①信要深(深信不疑),②願要切(懇切至誠),③行要堅(無有間斷,堅持到底)。

  36、 淨念,即無憎無愛,無常無我,無自無他,無生無滅……之心。以此心念佛,念念相續,自然妄想逐漸消除,道業也自然逐漸成熟!故此,念佛即是對治妄想的最好方法。

  37、 蓋信願行,非分叁,無先後。若無願行,不名真信;若無信行,不名真願;若無信願,不名真行。信願行叁,念念圓具,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無深信切原,縱然念至銅牆鐵壁,亦不得往生。

  38、 淨土法門貴在由信發願,由願導行。如聞者無信願行,聞而不信,不名聞慧;念不經心,不名思慧;持而不堅,不名修慧。如聞而生起信願行,則聞思修叁慧具足矣。

  39、 念佛法門,如湯潑雪,如光照暗,如清珠投入濁水。如此簡單直捷圓頓法門,勿視爲難而生畏,勿視爲易而不勤,勿視爲淺而輕忽,勿視爲深而弗敢承任。蓋彌陀聖號不可思議,能持心性亦不可思議。一聲響應一聲佛,生生相應聲聲佛,念至無量無邊,心佛一如,光壽無量,則現境即是淨土,自性即是彌陀。

  40、 佛法講無我,講自他不二。若不念他佛,則我見未忘;偏重自佛,反成我見我慢。淨土法門,貴在即事即理,了他即自,不可以凡情測度佛智。

  41、 加深信心,切實發願,一心念佛;並學佛陀願行,創造人間淨土,東方極樂!

  42、 有人問我:眼昏腰痛,何必如此辛苦替人寫字?我說:一者報恩,二者還債,叁者結緣,四者利人,五者交友,六者恒順令他人歡喜,何樂不爲?

  43、 佛教說無常、苦、空、無我,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極厭世,但實際意義是通過它破除人們的迷惑、執著、自私、貪戀等五欲六塵的煩惱,而逐步修行,趨向真常、安樂、解脫、清淨的精神妙境。

  44、 求福求慧之路。福從叁方面求:①福田方面,布施,修廟,塑像,印經,護法,供佛及僧;②敬田方面,恭敬、供養父母師長及諸長輩,孝順無違,承事侍奉,依教奉行;③悲田方面,對貧窮、殘廢、老病、災難等苦難者,當隨時隨地、隨力隨能布施幫助,應其所需,濟其所及,救人苦難。慧亦從叁方面求:①聞所成慧,看經聽法,廣學多聞;②思所成慧,如理思維,徹底領悟內涵正法;③修所成慧,修斷煩惱,轉識成智。

  45、 我對佛法的思想認識:(一)在佛學理論上:①一切唯心論;②善惡因果論;③緣起性空論。(二)在修持方法上:①持戒;②念佛;③慈悲;④修一切善法。

  46、 學佛法,我有五點體會:①書寫是經,要把經論中精要的詞句摘錄下來;②受持讀誦,要把佛學基礎經文、論頌讀誦背熟,並每日持念;③解說其義,要把重要的課程聽後重溫,解深解透,弄清弄通;④如法修行,要把所理解的佛教義理運用于思想、言語、行動中;⑤時正憶念,要把一句阿彌陀佛等聖號念念不舍于行住坐臥一切時處。

  47、 菩薩外觀衆生苦難音聲,名觀世音;內觀自性清淨永在,名觀自在;因此了知五蘊皆空。“五蘊”既是人的組成元素(色),也是法的代表名相(受想行識),菩薩入甚深般若,到究竟圓滿時,證悟到五蘊不僅融通,而且一切皆是緣起性空,人也空,法也空,這句話是《心經》的總綱。

  48、 放下萬緣,多念阿彌陀佛,心靈清淨,健康長壽,命終往生極樂。

  49、 菩薩所有善根,是從六根接觸萬事萬物一切境界時,皆向正法上會,向道上會得來的。如見色知空,聞聲念無常,嗅香知持戒,嘗味想禅悅,觸境如夢幻等等。總之,菩薩身心清淨,觸境生智。我們接觸六塵,當善于用心理會。

  50、 用功的方便,要覺照自心,如貪心重,以不淨觀對治色貪,以布施對治財貪;如嗔心重,修慈悲忍辱觀、慚愧觀;如癡心重,修因緣觀;如散亂心重,修數息觀;如業障重,勤修忏悔,多念佛拜佛;如昏沈重,修擇法、精進、喜;如掉舉重,修安、定、舍,總以念佛爲首要總綱。

  51、 念佛爲因,成佛是果。至于心與性,有聯系亦有區別:有聯系者,性由心造,心由性生;有區別者,性是心體,心是性用。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善爲理解;淨土是境,境由心現,心能轉境,故曰唯心淨土。彌陀是佛,因念佛方引生自心佛性;彌陀即無量光、無量壽,自性光、壽亦無量,故曰自性彌陀。並非只有心內淨土,沒有西方淨土;只有自性彌陀,沒有西方彌陀。亦非只有西方淨土,無所謂唯心淨土;只有西方彌陀,沒有自性彌陀。執心執境,皆是偏見、錯會;執內執外,亦複如是。要知心境一如,內外不二,是爲正理。既不可無知,更不可狂妄。

  52、 學佛的目的是爲了解脫,是爲願利有情同成佛道,但最簡便的方法是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心念是因,自性是果。因果皆不離此心。希望大家用心念佛!

  53、 克製我執,自利利他乃至虧己利人,學佛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學菩薩的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斷惡修善,同成覺道。

  54、 善業惡業皆由心生,又由過去積累的善惡習性引起,必須長期止惡行善,養成善性,才能産生善心善行,造福善業,感得福善的正報和依報。

  55、 以佛法救人救世,就要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欲達此目的必須息叁毒、守五戒、行六度。這首先要從佛教徒本身做起,而後才能感化全社會人士都這樣做。果能如此,那就世界太平了。

  56、 學佛道路很複雜,各有各的看法、說法和修法。究竟那條路正確並捷速到家呢?我想:①持戒;②念佛;③精進。

  57、 佛示涅槃,約有二意:一者佛憐弟子常見佛故,心懷驕恣,懈怠放逸,當入涅槃;二者佛示弟子,生必有死,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58、 普賢十大行願導歸極樂。十大行願即是萬行,即是一切善行。修一切善行,與專修念佛一行,本質上並無差別。如此體會,閉關念佛和弘法利生思想矛盾一解而脫。

  59、 念佛時能見到妄念,正是進步。無始以來,直至今生,所接觸的人事和六塵,不可能不反應到心裏,如流水一樣隨它流去。只要多念佛,少起貪嗔癡等煩惱就好。

  60、 佛教徒應注意:①要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不要違反社會主義製度和建設;②進行正當的宗教活動,不搞封建迷信活動(如求簽占卦、看相、算命、香灰治病等神鬼異說);③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正信正行,積德行善,教育信徒,管好寺廟。

  61、 信仰、發願、修行爲學佛叁資糧:①正當信仰,是信佛的思想覺悟至高無上,信法的緣起性空,唯識所現;信僧能引導幫助我們信解行證。②學的宗旨是“四弘誓願”:願度衆生,願斷煩惱,願學佛法,願成佛道。③依法修行的方法很多,有一乘、叁乘、五乘,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法,最普遍、最簡易、最方便的,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聽各人自選自修,貴在精進勿放逸。

  62、 學佛道路很複雜,各有各的看法、說法和修法。究竟那條路正確並捷速到家呢?我想:①持戒;②念佛;③精進。

  63、 信仰、發願、修行爲學佛叁資糧:①正當信仰,是信佛的思想覺悟至高無上,信法的緣起性空,唯識所現;信僧能引導幫助我們信解行證。②學的宗旨是“四弘誓願”:願度衆生,願斷煩惱,願學佛法,願成佛道。③依法修行的方法很多,有一乘、叁乘、五乘,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法,最普遍、最簡易、最方便的,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聽各人自選自修,貴在精進勿放逸。

  

《茗山法師開示錄(節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