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原載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大地》周刊(2009年第4期)
在臺灣法鼓山2008年除夕夜撞鍾儀式上,已經走到生命盡頭的聖嚴法師,對金融危機中的臺灣人做了最後一次開示:“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在失望中看見希望,在艱苦的環境下創造快樂,在不景氣的年代裏擁抱幸福。”2009年2月3日下午4時,聖嚴法師圓寂,享壽79歲。15日在臺灣法鼓山植葬,歸于土,化爲泥。
聖嚴法師是一位學者型的高僧,在佛學、修行與弘法諸多領域,頗多造詣,曾獲選爲“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回想我與聖嚴法師的第一次見面,是2003年9月,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榮膺北京法源寺方丈的升座法會上。當時我有幸與法師在休息室交談片刻,其謙和之語調、儒雅之風範、廣博之學識,使我感受良多、頗爲受益。
少年離塵·軍旅生涯·學問高僧
江蘇省境內,南負責人。之後,聖嚴在紐約成立了禅中心,經常往返美國與臺灣兩地弘化。
1989年,聖嚴法師創辦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到2006年,已招收26屆學生,又相繼開辦“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法鼓佛教學院”。
聖嚴法師也是一位國際佛教學術界的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自1990年起,他每二至叁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並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爲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早在本世紀初臺海局勢緊張時,聖嚴法師就曾表示“我們早就統一了,統一在中國佛教”。2002年,聖嚴法師親自護送已流失多年的濟南四門塔阿佛石雕佛首歸還大陸。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聖嚴法師說,“我們中國人講多難興邦、居安思危、臨危不亂”。他立即組織爲災區募捐、捐物、派遣醫療隊,並親自給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打電話了解災情。5月15日,法鼓山派出的赈災醫療隊就抵達成都,並一路深入到偏僻的安縣鄉村,展開救助。
去年6月,林青霞、李連傑等應聖嚴法師之邀,爲聖嚴法師提倡的“心六倫”觀念拍攝公益廣告。在“心六倫”觀念代言中,林青霞代言“生活倫理”;李連傑代言“自然倫理”,強調愛護地球,要從自身做起;蔡依林則代言“校園倫理”。
聖嚴法師曾說:“我的生命是用來報叁寶恩的,只要還有一個地方爲了佛法非要我去不可,無論如何我都一定前往。”在生命最後的清醒中,弟子問:“師父,您會再來人間嗎
”
法師說:“我會乘願再來。”
也許,這是他自喻爲“風雪中的行腳僧”的最佳注釋。
通縣南郊約九公裏處,有五座山頭臨著長江。五山之中,靈峰獨秀的狼山居中,這個江防要塞,亦爲蘇北民衆進香的佛教勝地。
聖嚴法師,俗名張寶康(後改張志德),1930年農曆12月初四就出生在狼山前的小娘港。
1943年夏,虛齡十四的聖嚴法師,出于對神話故事的向往,在狼山廣教寺做了沙彌。之後,聖嚴曆經廣教寺、上海大聖寺、上海靜安寺佛學院,在英文、數學、國文、佛學方面打下了深厚基礎。
1949年5月,聖嚴在上海隨軍去了臺灣,從此,度過了10年軍旅生涯。在軍隊裏,聖嚴聲明:“原來我是和尚,將來還要作和尚。”在軍隊裏的生活固然艱苦,但聖嚴依然保有了自我信修的空間。1953年,聖嚴報名參加李辰冬博士主辦的中國文藝函授學校小說班,老師有謝冰瑩、沈櫻等著名作家。在此期間,聖嚴開始接觸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的思想,就佛教的各種問題撰寫了許多文章,並成爲其日後佛學思想的主要理念。
1960年,聖嚴結束軍旅生活,在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剃度,並得傳曹洞宗法脈,法名慧空,法號聖嚴。1961年,法師一人來到臺灣高雄縣美濃鎮廣林裏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經、戒律,寫成了十九萬字的《戒律學綱要》,目前已成爲兩岸叁地著名的戒律學教材。
1969年3月,年屆39歲的聖嚴法師離開臺北前往日本,入學東京品川區立正大學佛教學部,以小學四年級學曆苦讀6年。1975年,聖嚴以中國天臺宗最後一位大成就者藕益大師作爲研究主題,終獲博士學位,成爲令人景仰的“學問僧”。
人間淨土法鼓山 一花一木一菩提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因爲這樣一個單純的信念,聖嚴法師創辦了法鼓山。
1989年,聖嚴法師在臺北縣金山鄉,覓得了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爲“法鼓山”,興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2005年底,花了16年心血擘建的法鼓山終于開山。
聖嚴法師以其個人的創見與诠釋,不但複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禅,更將臨濟宗的話頭禅內涵實質化,知見與實證並重,開創出獨特而現代的禅風,是爲“中華禅”;又因繼承二宗法脈合流,故名“法鼓宗”;以法鼓山落成開山爲法鼓元年,正式提出“中華禅法鼓宗”。
2007年,我去臺灣時,專程到法鼓山拜訪聖嚴法師。植被茂密、溪水潺潺的法鼓山真的是一片人間淨土。在這裏,我看到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一磚一瓦,無不體現了聖嚴法師慈悲與智慧的願力,無不給人一種心靈的啓示和淨化。
因爲在這裏,聖嚴法師就是秉承著一種心靈環保的理念,建立一片人間淨土,來提升人的素質。
記得那次跟聖嚴法師請教法鼓山的理念,法師說:“人在經過了教育的薰陶,社會的曆煉之後,人品會有所改變,即爲提升人的質量。要提升人的質量,應先從自己開始,進而再幫助他人提升質量。建設人間淨土,也要從每個人做起,在平凡和曆煉中向上,除了建立自己的淨土,同時也要把人間淨土的理念,推廣到周遭環境裏的他人,讓人人皆能夠得到佛法的滋潤。”
談到世人都執著于名利而不放時,聖嚴法師對我說:“之所以說凡人是沒有智慧的,就是因爲他們在活著的時候,放不下名利、權勢、家人等等世俗之事,可等他們死後,這些想不放下都不行了。然而讓人更感到悲哀和可笑的是,身外之物隨著人的死亡,姑且被迫放下了;可轉念一想,還有一具“臭皮囊”是自己的,又放不下了。所以,在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籌劃給自己身後修個墓、建個塔。這就是“愚癡”,甚至可以說是“愚昧”。”
當時法師已身患重症,法師談到自己的身後事:“身後事怎麼樣,對于目前活著的我根本就是無關緊要的。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到,只有現在才是最真實的。我們只要真實地活在當下,那麼過去也會是美好的過去,未來也必定會成爲美好的未來。”
聖嚴法師對生死看得很透。圓寂後,依其遺言,靈堂只挂一幅挽額:“寂滅爲樂”。
他在全世界弘法,馬不停蹄
1977年12月,東初老人在臺灣圓寂,聖嚴立刻回臺料理後事,並奉其遺命承繼道場,成了臺灣中華佛教文化館的負責人。之後,聖嚴在紐約成立了禅中心,經常往返美國與臺灣兩地弘化。
1989年,聖嚴法師創辦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到2006年,已招收26屆學生,又相繼開辦“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法鼓佛教學院”。
聖嚴法師也是一位國際佛教學術界的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自1990年起,他每二至叁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並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爲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早在本世紀初臺海局勢緊張時,聖嚴法師就曾表示“我們早就統一了,統一在中國佛教”。2002年,聖嚴法師親自護送已流失多年的濟南四門塔阿佛石雕佛首歸還大陸。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聖嚴法師說,“我們中國人講多難興邦、居安思危、臨危不亂”。他立即組織爲災區募捐、捐物、派遣醫療隊,並親自給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打電話了解災情。5月15日,法鼓山派出的赈災醫療隊就抵達成都,並一路深入到偏僻的安縣鄉村,展開救助。
去年6月,林青霞、李連傑等應聖嚴法師之邀,爲聖嚴法師提倡的“心六倫”觀念拍攝公益廣告。在“心六倫”觀念代言中,林青霞代言“生活倫理”;李連傑代言“自然倫理”,強調愛護地球,要從自身做起;蔡依林則代言“校園倫理”。
聖嚴法師曾說:“我的生命是用來報叁寶恩的,只要還有一個地方爲了佛法非要我去不可,無論如何我都一定前往。”在生命最後的清醒中,弟子問:“師父,您會再來人間嗎
”
法師說:“我會乘願再來。”
也許,這是他自喻爲“風雪中的行腳僧”的最佳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