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與佛教中的大和合一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田東輝
黨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到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高度,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具體決策。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處理好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與各項事業發展的關系。佛教也如此,爲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社會穩定的關系,要實現社會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公平,要處理好先富與後富的關系,協調不同地區的利益矛盾,就是佛教中的“和”,真正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國家權利與公共權利互動的社會,是國家行政管理與公民自己管理的統一。
先秦以來,中華2000多年的曆史,是開啓現代社會的鑰匙。以前過春節的時候,要貼年畫,和合二仙要相睦相處。國家之間不打仗,那是和平,夫婦之間感情融洽,那是和睦,天氣晴好是和風日麗,大廚師做菜,配製的恰到好處,那是五味調和,說事情,就是和盤托出,我連盤子都給你了,我還有什麼不能告訴你。和諧和平等等用的都是這個“和”
那個合是會意字,上面是蓋,下面是底,“合”的本意是“合溶”的意思,與開相對,符合,切合、吻合等等都是“合”的程度。湊合也是“合”的,合的不徹底有拼湊之嫌,湊合也還不錯,是在無奈的情況下解決問題方式的之一。一言不合是談不攏,“合”由“合攏”延伸出合作,男女成爲一家是天作之合,百年好和,是結合、配合、組合的表達,相對的還有飽和,還有言和,所以符合、湊合、天作之合、不能作爲平和的和。
“和”強調的是關系的協調性,和而不同是一種調整。另外一個和是結果的一體性,合二爲一是他的特點。我這樣是诠釋“和合而協”。實際上“合”和“和”的根本核心是什麼?兩個字:合適。陰陽平衡爲合,用哲學的觀點看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要符合大自然的規律。現在我們講環保,綠色、自然,生態平衡等等這就是對“和”和“合”的認識的提高與延伸。是心態平衡,心態平衡會長壽,生命健康是陰陽平衡的結果。陰陽不平衡人就要生病,免疫力就要下降,現在有這麼多的慢性病治不好,就是因爲不合。有乙肝有什麼肺氣腫,盆腔炎,有反季節蔬菜就是不合,適當是“和合”的核心。普陀山的海鮮好,但營養價值吸收最佳點是你吃得恰到好處的時候,吃的過量會患痛風。喝酒喝的少一點,使人興奮,使人發揮才智,李白有鬥酒詩百篇的故事,李白喝的酒度數多低,鬥有多大比拳頭大不了多少,你看他都喝成那樣,所以要說適當才有好處。
強調適當,就是在一定範圍內極爲合適,有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領先一步是先進,領先兩是先驅,領先叁步是先烈。我們佛教界多少事情,姻緣是合,隨緣也爲合。浙江省的經濟又比較發達,但我們自己到底能用得了,需要就夠了,就這麼簡單。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談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孝順。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如今我們的父母已經年邁,我們要孝順。佛教中的孝爲大義,孝體現在順上,講孝順的這個順就是行爲方向。平時我們孝敬父母,尤其在城市,我們采取的行爲方式是什麼,給家裏打個電話,問候老人家身體怎麼樣,缺什麼給他寄點錢,老人家在農村,我請你在城市住,住高樓,坐電梯,看電視,上網用電腦,一切都是現代化。這樣的結果是什麼?老人們不適應。和合就打破了,所以孤獨、郁悶、生病、無事生非、老人就要說孩子不孝。孝和順他不能明確和正常體現的時候,就要出現問題,長輩的心理實際上很簡單,他就希望你常看看他,去跟他聊聊天。
一年360天,活一輩子多少天。老同志可以離退休,老人們不缺錢,他需要的是關懷,他需要的是關心。所以說常言道,回去看看吧,看一次,少一次。不對,我更正一下,看一次多一次。我們的心態就平衡了,就孝順了。所以孝一定要建在順的平臺上。
廟裏經常印一些佛教嘉言送給信衆,我看到上面有幾行字: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爲他磨煉你的心態;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爲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爲他消除你的孽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爲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爲他強化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爲他助長你的定力。如果我們對長輩,對老師,對領導,對君主都能夠恭敬的話,那麼我們對下級,對弱視群體,對剛才說的感激的那些人,能像我們去供奉觀世音,去敬觀世音,去敬神,去敬我剛才講的上述各方,怎能像我們今天這個樣子,人與人之間的不合,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爭鬥,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爭鬥,那不都解決了,這就是大和合。
沒有差異就沒有和合,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沒有病人要醫生幹嘛,真的沒有醫生了,我們人類都沒有病了這個世界不就大和合了嘛。可能有嗎?有。西方極樂世界。因爲本次研討的題目是和合,簡單的講幾句,心靜、以及心和,心和是最重要的根本,人與天地之間,時時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胡總書記講,誠信有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不是大和合?是不是跟我們佛教中的合是一致的?所以說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爲本,興建合而不同,肯定是一種很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