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本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李賀敏)

  日本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 李賀敏

  日本佛教于公元538年(一說552)自中國經朝鮮半島公傳以來,雖然經曆了日本侵略我國的抗日戰爭等不幸曆史,若從長遠的曆史角度來看,可以說兩國一直是友好的,而且這種友好從未中斷過。由于日本天臺宗的傳教大師最澄(767-822)、真言宗的弘法大師空海(774-835)、臨濟宗的榮西禅師(1141-1215)、曹洞宗的道元禅師(1200-53)等人唐、人宋求法僧以及我國鑒真和尚(688-763)、隱元禅師(1592-1673)等的東渡弘法,對今日的日本佛教産生了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中國佛教不僅東傳,實際上還受到日本佛教的許多影響。

  衆所周知,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其中,被譽爲觀音菩薩道場的浙江普陀山是由日本僧人惠萼開創的,他成爲普陀山的開山祖師。

  惠萼曾前後叁次人唐求法。唐大中十二年即858年,惠萼第二次人唐求法,參拜五臺山並准備將一尊觀音佛像請回日本。誰知在回國的海陸途中經過普陀山時,船受阻,難以前行。當時惠萼心想,這恐十白有違觀音菩薩不肯東去之意,于是下船將觀音像安奉于當地張氏私宅,後來在此建一小庵,初稱“不肯去觀音院”,也就是現今普濟寺之肇始。現在,普陀山吸引著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佛教徒前來參拜。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06年4月16日,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佛教界的高僧大德,雲集普陀山,共同舉行祈禱世界和平法會,通過了面向全世界、致力于和平的“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普陀山宣言》,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由一介日本人唐求法僧創建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的確不可思議。這是因爲唐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期,高僧和博學之士輩出,卻沒有一人成爲普陀山的開山祖師,而竟由一位日本人唐求法僧人開創觀音菩薩道場,改變了普陀山的曆史,充分說明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外國佛教界的交流的確非常重要。引用佛教的一句話來說,此乃因緣使然。

  到了近世,中國佛教日漸衰微。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並出版、普及佛經而被譽爲中國近代佛教“中興之祖”的楊文會(1837-1911),于一八八O年四月廿六日在歐洲擔任外交官期間,在異國他鄉的英國倫敦,與正在牛津大學師從著名的馬克斯·缪勒(F.MaxMuller,1823-1900)教授學習並研究梵文、留學期間出版震驚歐洲的《大明叁藏聖教目錄》(俗稱《南條目錄》,1883)、被譽爲“日本近代佛教學鼻祖”的南條文雄博士(1849-1927)相識。自此,二人叁十年內互相通信達七十七封。糊U是楊文會在南條先生的協助下,從日本引進並出版已在中國佚失多年的近叁百種佛經,帶來了複興和發展近代中國佛教的契機。

  可以說這一交流本身,是自隱元禅師東渡日本以來,實際上已經中斷了近叁百年之久的中日佛教交流得到延續,意義深遠,無疑將永載中日兩國佛教友好交流史冊,應予以高度評價。這再次以曆史事實說明了與國外佛教界交流的重要性。

  時至近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兩國的佛教交流雖因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而陷入困境,但日本佛教界通過先後發起收集並送還中國戰爭殉難勞工遺骨活動、“日中不戰之誓”簽名運動、紀念鑒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年紀念活動等,有力地開展了雙方的佛教交流,同時先後成立了“日中友好宗教者懇話會”(1967)、“日中佛教友好協會””(1974)以及“日中韓國際佛教交流協議會”(1994)等對我友好的佛教團體與窗口。特別是後者爲擁護中國佛教協會已故前任會長趙樸初居士(1907-2000)根據東亞佛教友好交流的曆史、創造性性地提出了中國、日本、韓國叁國佛教“黃金紐帶”關系的偉大構想後成立的。十余年來,叁國佛教界已經輪流舉行了十叁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大會”,積極進行了形式多樣的佛教交流。

  2006年4月,中國佛教協會更在多年來成功主辦“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大會””的基礎上,與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一道共同主辦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迎來了中國佛教的最好時期。然而,回顧曆史,中國佛教界得以戰後第一次出席世界性宗教會議,還應感謝日本立正佼成會前任會長——庭野日敬先生(1906-1999)的大力協助。

  1974年春,應中國佛教協會邀請,庭野先生第一次訪問了北京。在進行的一系列會談中表示:“在不久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對此表示衷心的忏悔和道歉。”趙樸初會長馬上回答道:“中國和日本之間不是有著長達2000年的友好曆史嗎。由此看來,那段不幸的曆史只是短暫的一瞬,就像恩愛夫婦間的吵架一樣。”聞聽到趙會長一字千金、舉重若輕的話語,庭野先生深深地被中國人民的寬大胸懷所震撼,並把趙樸初會長的話稱爲“宏大思維”。他深有感觸地說:“正是這種“宏大思維”,才能産生出世界宗教領袖會議所必須的、最重要的、真正的和平。”

  因此,1979年,在“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WCRP)”的主要創始人——庭野日敬的鼎力支持下,包括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在內的中國宗教和平代表團,超越意識形態、國家、宗教的不同,出席了第叁次“WCRP美國普林斯頓大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佛教在世界的首次精彩亮相。

  在與外國佛教界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僅僅認識到這種交流的重要性,還是遠遠不夠的,擁有寬大的胸懷和一顆寬容之心也非常重要。只有這樣,雙方才能建立起信賴關系,加深雙方的友好。

  以上,我講了叁個實例,主要是想說明爲了進一步發展中國佛教並向世界弘揚佛法,應該充分認識到這種國際交流的重要性。在交流的過程中,更不可或缺的是具有一種寬廣的胸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