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被問到:“他教了什麼?”我們會說:“他教了這個、這個、這個,還有這個。” 這顯示出我們有某種見地,某種行爲規範,對嗎?當佛陀問:“如來有沒有說法?”須菩提回答:“沒有。”換句話說,他是在說佛沒有見地,這相當重要,大乘佛教實際上是一種沒有哲學的哲學。
見地是一種決定,是個結論,這意味著有個人在總結,在決定,有個人有某種見地,有個主體。只要有見地,只要有結論,就有參考點。佛最特別的特點就是他沒有見地,或者,我們可以說他擁有沒有見地的見地。然而,沒有任何特別的見地,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爲所欲爲,不是這個意思。
此外,說我們想爲所欲爲很容易,但是,真的爲所欲爲,就很難了,因爲我們受限于許多的禁忌與執著。我懷疑,這個房間裏有任何一個人,真有膽量爲所欲爲,因爲我們有執著。
XVII
有許多法教似乎是道德規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 。佛教不否認這樣的教授。事實上,菩薩必須遵循這些規矩:菩薩不應殺生,不應偷盜。然而,同樣的,如果可以利益衆生,菩薩就應該殺生;如果可以利益衆生,菩薩就應該說謊。這種靈活的方式,比死板的規律,如“不殺生,不偷盜” 要稍微好一點。菩薩必須每天給佛供一個桃子,佛沒有嘴去吃,但是,佛也不是無嘴的。可是,爲什麼我們聽說,一定要供養叁寶?爲什麼我們一直有這些相對的教法?
如果我們想經驗到噩夢的結束,我們就需要先有一個噩夢,對嗎? 假設我們正在做噩夢,幾頭大象占據了我們小小的工作室,因爲確信這些大象真的出現了,所以我們很害怕。有兩類人在做這樣的噩夢,有兩類做惡夢的人,其中一類人,在噩夢中有人過來說:“這看起來是你的夢,否則的話,這些大象怎麼能塞得進你的工作室呢?”這類人就醒悟了,這類人不需要用激烈的方法來趕走大象,他意識到,從最開始大象就沒有存在過,又怎麼能被趕跑呢?
如果有人過來說:“這只是你的夢。” 第二類人不能接受,不能聽到這只是一場夢,而且,如果他們持續被告知這只是個夢,這類人可能會惱火。對持這種心態的人,最好是同意他們,這不是個夢,最好是說:“咱們來把它們趕出去,弄出點噪音,點上火來趕它們走。”
我們大部分的人是第二類的做夢者,這就是爲什麼供養桃子很重要,供香也很重要,這種方法有效,真的有作用。我可以談論《金剛經》,就好像已經理解了它,但是如果有個突發的災難,如果現在地震了,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向一個有身相的佛祈禱。地震過後,如果我不太緊張,那麼也許我可以認爲佛沒有身相,而這樣想,會累積很多的功德。
XVIII
我再來多解釋一下無相。大乘佛教中,空性爲根,無相爲道, 無願爲果。大乘佛教是沒有目的地的旅程。沿著修道,我們一直在剝除層層外皮,期待找到內在的果實,然而,如果我們堅持一定要有某種滿足的話,唯一的滿足就是剝掉一層層的外皮,可是,很快這種滿足就成爲失望,因爲我們發現,自己原來以爲是果實的內層,實際上是另一層皮。
失望很重要,它可以是成就的一種表征。終于,我們了解到,在一層層皮之內,並沒有果實,至少我們從強烈的期望中解脫出來了,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在佛教中,我們確實有果的概念,但與其它宗教不同:比如,在天堂沒有成群的處女等著我們。我們所謂的 “天堂”,是消除煩惱染汙後的結果。
簡單地說,一般的佛教徒,特別是大乘佛教徒,不是在試圖得到或建造什麼,我們不需要,因爲我們已經擁有了。我們是在試著消除,大乘的道是消除的道,我們消除而不建造。例如,在梵文中,“佛”這個詞意味著“覺醒”,覺醒是消除了睡眠後的結果,消除了睡眠就是覺醒,而不是先要停止睡覺,然後,才開始去覺醒。
同樣的,我們清洗窗戶是爲了清除灰塵,我們可以認爲,透過清洗玻璃,我們建造了一個幹淨的窗戶。但是關于成佛,我們不是在談論一個幹淨的窗戶;當然,我們也不是在說一個髒的窗戶。成佛,是窗戶在髒的狀態之前,因而也是在清潔狀態出現前的一種狀態。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聽到,佛沒有身相等等這些。
XIX
現在,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可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給他人,這樣可以得到很多的福報和功德嗎?”須菩提回答:“是的,這將積聚很大的福德,甚至如來都無法量度這樣的布施。” 隨後佛說:“然而,如果有人接受和修持這個法教,爲他人解釋哪怕是一個偈頌,所得福德將更廣大。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證悟的覺性,都來自空性的見地,由于此經教導這樣的見地,所以,供養這個法教給他人,是最有福德的布施。”
從這一偈頌,我們了解到,有一種善行會留下殘余,另一種則沒有殘留。有殘留的善行是緣起的,是無常的,是一種和合的現象。用可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可能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布施,但是,它仍然是一種和合的現象,所以,它還是有限的,受製于無常,所以會被耗盡,它將停止存在。聞思的善行是有殘留的,然而,修持空性和安住在空性上不會有殘留,所以,不會被耗盡,有更大的功德力量。
佛不是在否定,或者不鼓勵,會有殘留的善行功德,他只是指出會産生或不産生殘留的行爲之間的不同。 事實上,會有殘留的善行,比如供養珠寶,還是很必要的, 這會使我們向沒有殘留的善行開放,這就是如何起作用的。
例如,如果我們花了點錢買這束花來作供養,這就是一種形式的犧牲,一種形式的去除執著。假設我們很吝啬,不舍得花一分錢來買花作供養,可是,我們還是設法花了幾分錢,買了這花,每一次,我們修習這樣的去除執著,它就打開了我們這個容器,使得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空性,也就是不留殘余的善行。我們將能更好地理解到,在實質上,沒有什麼可執著的,就如同從來沒有噩夢裏的大象可去害怕一樣。
XX
一般來說,聲聞乘把道分成了四類。大乘佛教中,從初地到十地。不過,在佛法共通的教授裏,提到須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來),阿那含(不來),和阿羅漢(破敵)。佛問:“須菩提,須陀洹能這樣想:“我證得了入流的果位了”嗎?”須菩提說:“不能,因爲須陀洹聽起來是一個人入流了,但實際上,沒有流可以入。”
爲什麼沒有流?因爲沒有色的流,沒有聲的流,沒有香、味、觸、法的流。《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同樣的,須陀洹達到這種境界時了悟到,色、觸、聲等等都不獨立存在,既然沒有這些流,哪兒有流去入呢?因此沒有所謂“入流”這件事。當菩薩了解到沒有流可以入,這本身就是入流。
我們許多人認爲,當菩薩證得某地的時候,會有個特別的典禮,好像榮耀的爵士身份,或者被授予勳章。很多人覺得,從一個地到下一個地就像是晉升,人心喜歡按等級架構來想。可是,實際上,當你了解到,所有的法都不存在,因此也沒有流可入,這就是入流。
然後佛問須菩提:“斯陀含能這樣想:“我證得了一往來的果位了”嗎?”須菩提再次說:“不能,因爲斯陀含意味著,你只達到了涅槃一次,然後又回到輪回。但是,沒有涅槃可去,也沒有輪回可回,因此,也就沒有去或者回,也沒有誰去或者誰回來。證得如此的菩薩,叫一往來。”
這是個標准的回答,卻有著深奧的道理。記得我們說過的,清潔窗戶玻璃嗎?每個人都喜歡清潔窗戶,可是沒有人認真想想在肮髒和幹淨狀態之前的玻璃,那是窗戶的一個重要特性,肮髒和清潔之前的玻璃原始狀態,就是這裏的要點 — 輪回之前和涅槃之前。
等我們談輪回和涅槃的時候,我們早已經移開了一步了。如果仔細想想,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心中,大多數時候,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只不過是更精密的輪回,這讓它更糟糕了。
接下來佛問須菩提:“你認爲達到了阿那含最高境界的的菩薩會想:“我證得了不來的果位了”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會,不來,是因爲沒有世界可回來,當一名菩薩了解到沒有世界可回,也沒有回來者,這實際上就是不來的境界。”
XXI
佛問須菩提:“阿羅漢能這樣想:“我證得了阿羅漢道了”嗎?” 阿羅漢道等同于證悟,等同于成佛。須菩提說:“不能,因爲沒有分別的或獨立存在的所謂阿羅漢道。”
爲什麼沒有呢?因爲如果阿羅漢認爲“我證得了阿羅漢道” ,那麼這位阿羅漢仍然有“我”、“人”、“衆生”,和“壽者”這樣的概念作爲參考點。可是, “阿羅漢”意味著“破敵”,在這裏,“敵人”就是“煩惱情緒”。如果一位阿羅漢還有“人”的概念,比如“我”或“壽者”,這些概念就會是煩惱直接的因。可是,阿羅漢“我”的概念已經被摧毀了,所以,阿羅漢就不會認爲“我證得了阿羅漢道” 。
現在,佛來挑戰須菩提說:“很久以前,當釋迦牟尼佛如來在燃燈佛那裏修行的時候,他證得了什麼嗎?”須菩提說:“很久以前,如來在燃燈佛那裏修行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證得。”
關于這點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方法。一種解釋是說:沒有獨立存在或外在的佛的功德需要去證得,或從你的老師那裏吸收到這些。另一種解釋是說:你已經具備了試圖要證得的所有佛的功德,叁十二相八十隨好,每一樣你都已經具備了,不需要去證得任何東西,所以,在老師那裏修行,並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
這點在金剛乘體現的很好,上師不能把佛的功德注射給你,當我們雇用老師來拆解我們的時候,這位老師打碎我們的大象,不過,這很痛苦,因爲我們都有點是受虐狂,而且,我們喜歡我們的大象。別忘了,我們的修道是消除煩惱染汙的道。
XXII
下一個問題,淨土的追隨者們會非常感興趣。當菩薩在道上,會發許多願和祈禱,比如:“當我成佛後,讓我能證得如此這般的美麗佛土,讓衆生可以轉生到那裏,修證成佛。”
所以,佛問須菩提:“當菩薩祈禱時,這名菩薩建立起了莊嚴美麗的佛土嗎?”須菩提說:“沒有。”當我們說到佛土時,這立刻就意味著有中央及邊界,還有方向,如果有邊界,那就有圍牆,如果有圍牆,這就表示我們在談論房地産了,這會帶出許多問題。
當菩薩建造佛土時,他們怎麼做呢?他們建造一個沒有方向,沒有邊界,沒有中心的佛土,每一個地方都是佛土,沒有終點,佛土中沒有哪個部分是真佛土,而其它地方不是真佛土。
這點和金剛乘壇城的概念配合的很好, 壇城常常以圓形作象征,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當然,當我們談到淨土或極樂世界,有限的人類的思維就觀想宮殿和遊泳池,可是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被描繪的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裏住上一百年,你不覺得你會很無聊嗎? 我是以身爲人的角度這麼說的。
人類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今天被我們叫作美麗莊嚴舒適的,明天就不一定是美麗莊嚴舒適的了。所以,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淨土?其實,任何通過分別心所經驗到的對象,包括淨土,不都是很有限嗎?
所以,聯系開始時的陳述,基于所有我們討論過的,釋迦牟尼佛強調,所有的佛和大菩薩,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不住于相,比如佛的相好,不住于聲,比如佛的教授,不住于味道、感覺、意識的對象。菩薩摩诃薩應不住于所有這些,生起菩提心。
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的身體像須彌山一樣大,這樣的身可以算大嗎?”須菩提說:“是的,大的難以置信,因爲如來說非身,所以是大身。”
XXIII
佛又提出另一個挑戰:“你說恒河的沙多嗎?”須菩提用跟前面一樣的推理回答:“多。”
現在,釋迦牟尼佛回到相對的修持。他問須菩提:“如果一位佛子或佛女,用像恒河沙一樣多的七寶來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供養佛菩薩,這樣會累積很多的功德嗎?會有很大的福德嗎?”須菩提回答:“是的,這將累積無盡的福德。”
然後佛說:“如果一位佛女或佛子,接受修持這部經,爲他人解釋哪怕是一個偈頌,所得的福德,比供養無盡的寶藏要大得多。”
佛更進一步說:“須菩提,不管是那裏,只要念誦討論這部經中的一個偈頌,天、人、和阿修羅將恭敬此地猶如聖地。須菩提,無論是誰,只要受持讀誦哪怕是這部經的一個偈頌,這個人已經成就了一些稀有難得的事。不管是那裏供奉了這部經,佛就在那裏。並且,不管是誰保存了這部經,這個人應該被視作佛的傳人和傑出的弟子。”
XXIV
既然我們已經聽到所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利益,同時,爲了讓這個周末更值得,我想我們可以念這本經的一部分,然後,你們可以在家把剩下的念完。我認爲大家一起念會很好。有時候,一、兩個人不能擡起一座大山,不過,一群人可以做的更好。
今年我們就講到這兒。如果你每天哪怕只能念《金剛經》裏的幾個偈頌,那會比念很多你不知道該怎麼去念或者如何去觀想的心咒,更有價值。如果可能,你應該自己手抄書寫這部經,然後送給別人作禮物,那應該會很有利益。
《《金剛經》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