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完備的沙彌教育是振興中國佛教的關鍵所在
——在香港寶蓮禅寺96年冬季傳授叁壇大戒法會上的開示
宏度
開堂大師、陪堂大師慈悲:
引禮師傅以及各位法師慈悲:
各位新戒菩薩慈悲:
承蒙開堂、陪堂大師以及諸位引禮師傅的擡愛,一定要我在這裏講幾句話,我感到非常慚愧。不論是在年齡、學識方面,還是在道德、休養方面,我都沒有資格站在這裏,更談不上(坐在這裏)講開示了。我還是一名學僧,自己尚在不斷地修學、充實、完善之中,哪裏敢在高僧大德面前談論佛法呢?正因爲如此,所以我心裏一直惶惶不安,沒有勇氣和膽量承諾大師傅、二師傅以及諸位引禮師傅的美意。再說我是第一次來香港,事先並沒有作任何講話的准備。到了香港,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方才知道香港僧伽隊伍人才濟濟,齒德俱尊的老法師暫且不論,年輕的參加此次法會的法師如宏通法師、妙光法師、衍空法師,還有宏修法師、戒勝法師、瑞開法師、自雄法師、果律法師等等,他們的佛學造旨都很深,修行也很好。他們有的還沒有講,現在就讓我講,如果我完全拒絕,這樣有失禮貌;上來講吧,自己又沒有把握,所以左右爲難。好在中國有句古話(當然用在此處不一定恰當),叫做卻之卻之爲不恭。事已至此,恭敬不如從命。我也只好臨時搜腸刮肚,把自己以前學習的一點點心得體會回憶出來,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向大師傅、二師傅、叁師傅以及來自臺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加拿大等地區和國家的大德法師們請教,和諸位新戒菩薩一道學習。
再過兩天,諸位新戒菩薩就登壇受戒了,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首偈頌來:汝等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己,真是諸佛子。汝即是你,等即是除你以外的其他新戒菩薩。佛戒,簡單地說即是佛陀的戒法(戒法的內容十分豐富,由于時間關系,在此恕不詳述)。這裏所說的佛戒,即指叁壇大戒。叁壇大戒,即是沙彌(尼)戒、比丘(尼)戒和菩薩戒。叁壇大戒的首壇是沙彌(尼)戒,沙彌(尼)是音譯,翻成中文爲息慈。息是息滅的息,慈是慈悲的慈,息慈即是息惡行慈。息惡即是斷惡,也就是諸惡勿作;行慈就是修善,也就是衆善奉行。所以,沙彌的意義就是諸惡勿作,衆善奉行。而諸惡勿作,衆善奉行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義,由此可見,沙彌(尼)是學佛的基礎,修習的前提,不可等閑視之。佛經裏講有四不可輕:龍子不可輕,王子不可輕,星火不可輕,沙彌不可輕。沙彌雖小,終成佛道,所以我們說沙彌不可輕。斷惡修善的目的在普度衆生,這又和我們用齋時前叁勺的觀想“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是一樣的。由此可見,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就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充滿吉祥和安樂。
剛才我們講了汝等受佛戒,下面講即入諸佛位。即入諸佛位的即是當下、即刻的意思,指除去妄想雜念的現前一念,領受戒體的一刹那間。入是加入、進入,諸佛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如來、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等等,位是地位、位置。只要我們發心受戒的念頭一起,當下即與諸佛無二無別。這又不由得我想起我們經常唱頌的一首香贊:爐得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香爐裏的香剛剛燃燒起來,(就在這一刹那間,)整個法界都受到了他的薰染。無量無數的諸佛(菩薩),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就已經聞到了。香氣隨風飄蕩,自然結成五彩祥雲。就在我們虔誠恭敬之心生起之時,諸佛(菩薩)即刻現顯全身。由此可見,發心是多麼的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發心,發什麼樣的心呢?忏悔文裏有之樣的話: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五戒)天(十善)福報,聲聞(四谛)緣覺(十二因緣),乃至權乘(四攝),諸位菩薩(六度),唯依最上乘(佛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成無上正等正覺即成佛才是人生最高的目標和出家之人最終的歸宿。不僅僅是我得無上菩提,而是我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可見佛教不是自私主義者,而是大公無私者,平等主義者。
既已受佛戒,又入諸佛位,又當如何?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我們心發受了佛陀的戒法,從理上講,我們的位置和佛一樣了,與佛無二無別,是佛的真正弟子;那麼從事上講,又是怎樣呢?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做到哪些,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呢?也就是說一個真正佛弟子的標准是什麼呢?簡要地說有其叁點:一是獨身,二是素食,叁是僧裝。如果只是具備了獨身這一個條件,而缺少素食、僧裝的話,這與社會上的大齡青年、獨身主義者有何兩樣?如果只具備素食這一個條件,而缺少獨身、僧裝的話,這與食品過敏者不能吃葷腥而被迫素食沒有分別;如果只是具備了僧裝,而缺少獨身、素食的話,這種情況不用我講。爲了有別于社會上的獨身主義者、食品過敏者、借佛斂錢者,把他們與出家人分別開來,所以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必須具備以上叁個條件。此叁者如鼎之叁足,失其一則不能立。獨身、素食、僧裝是最基本的叁個條件。爲了弘揚佛法,廣度衆生的需要,還有叁點也必須做到:一是一表人才(身),二是無礙辨才(口),叁是滿腹文才(意)。一表人才易使信衆生恭敬心,歡喜心,布施心;有了好的口才,可以以理服人,使人從內心深處,歸信佛教;有了滿腹文才,可以著書立說,廣爲流通,從而弘揚佛法,廣度有情。具備了上述叁點基本要求和叁才,才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出家人。那麼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他的職責是什麼呢?瑜伽焰口上有兩句話,可以概述出家人的職責而無遺,那就是: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利益衆生是我們出家人的事業,弘揚佛法是我們出家人的家務。所謂家務即是私活,有推卸不掉的責任。做飯、洗衣是在家人的家務活,弘揚佛法是出家人的家務活。但是現在有一個通病,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不願意做家務活,佛教界尤爲突出。如今的佛教界有一種普遍現象,即是少一種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不要說叫他開創佛教的新局面,就是叫他做本職工作都推叁讓四,不願意幹。平常毫無謙讓之心,在要他盡義務做工作時,他高舉謙讓的大旗;日常貢高我慢不可一世,而在要他負責任之時,他毫無我慢之心,推委塞責。初看起來,好象此人很有道德和休養,與世無爭,其實這是嚴重的失職行爲。關鍵時刻,不能挺身而出,據理力爭,爲法忘軀,致使佛教蒙受損失,讓那些剛剛發心出家的菩薩失去信心,看不到佛教的前途。有許多人問我,將來的佛教會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就問他:你爲什麼不問一問你自己呢?汝等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己,真是諸佛子。你也是佛陀的弟子,爲什麼一定要問我,而不問問你自己呢?
佛的弟子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居士的職責是護持佛法,出家僧人的職責是住持佛法。出家僧人悟了苦空無常、緣生之理,所以它本身就具有佛寶的覺義;出家僧人掌握了宇宙人生的發展規律,並且如法如儀地去行持,這又具備了法寶的軌範義;出家僧人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又具備了僧寶的和合義。僧寶具覺義、軌範義、和合義,集佛寶、法寶之義于一身,這就是所謂的一體叁寶。無僧寶,則佛寶、法寶無從顯現。由此可見,僧寶最爲重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諸位不要小看了自己,你們就是僧寶,你們就是覺者,任重而道遠。佛教的前途,就是我們的前途;佛教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希望;佛教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也可以倒過來講:我們的前途,就是佛教的前途;我們的希望,就是佛教的希望;我們的未來,就是佛教的未來。佛教要靠我們來發揚光大,我們也要靠佛教來生存從而借假修真,終成佛道。從出家的第一天起,我們的命運就與偉大的佛教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既是個人的行爲,但又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爲,他關涉到整個佛教的形象和利益,佛教的興衰就系于諸位舉手投足、行住坐臥之間。你們的責任是何等的重大!所以大家要謙虛再謙虛,謹慎再謹慎。千萬不要以爲自己受了戒,學了不少東西,就目中無人,自以爲很了不起。如果真有人這樣想的話,那真要供養他幾大板子,讓他清醒清醒。
假如用圓圈裏面的面積代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那麼圓圈外面的部分就是我們沒有學到的知識。當我們的知識增加一點,那麼圓的周長也隨之增長,外面的知識也相應地擴大。學然後知不足,大學問家總是很虛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只有半桶水才淌得很。田裏的麥子在沒有成熟的時候,總是昂著頭,而一旦成熟之後,總是低著頭、彎著腰,不言也不語。我們年輕人缺少的就是這種謙虛的美德。釋迦牟尼佛曾說過:我講過的法如我手掌中的土,而我沒有講過的法如大地之土;我講的法如我手中的一片樹葉,而我沒有講過的法如所有樹上的樹葉。偉大的佛陀,都是如此謙虛,我們更應該收攝貢高我慢之心,廣聞博學。有一位很出色的婆羅門,與佛陀辯論失敗後,一心想皈依佛陀。佛陀再叁勸他,要他考慮自己的地位和弟子們的反應,不要因爲你的皈依而影響到他們的信仰,使他們有失落之感。佛陀的心胸是何等的開闊,佛陀的心量又是何等的廣大。有一首偈頌寫得好:大圓滿覺,應迹西乾;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在偉大佛陀面前,我們只有慚愧。
古語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汝等既已出家,即是大丈夫。既是大丈夫,就應該有大丈夫的氣概和胸懷;就應該有大丈夫的行爲和風範。既爲佛子,當作佛事。難行能行,勇猛精進。晚課上我們常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或諸師)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什麼是無常?我想諸位在聽了下面的這首偈頌馬上就會明白;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小後除老;中間時間沒多少,又有一半睡覺了。這首偈頌是對無常人生的縮寫,精彩之至。時光易逝,青春不再,所以我們應當勇猛精進。但是勇猛精進,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在身體條件許可之下勇猛精進,不要超出體能的承受極限。有一位法師講經講得好,有一次要我講經,也許是這位法師知道講經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不容易,所以在組織法會時,召集了許多信衆,個個正襟危坐,面無表情,嚴肅無比。爲了活躍氣氛,我改變了一下講經的方式。開頭我就說:南無勇猛精進諸菩薩。下面有人在笑,心想從來還沒有哪個法師用這樣的開頭講經,所以在偷偷地樂。于是我又說:南無內心竊喜諸菩薩。這樣下面有人咧開嘴在笑,于是我又說:南無笑逐顔開諸菩薩。這下子下面的人樂開了,有的笑得前仰後合,于是我又說:南無前俯後仰諸菩薩。聽了我這話以後,他們就更不能自製了,于是我又說:南無無量歡喜自在諸菩薩。下面的結果就不用我多作介紹了,言歸正傳。
修行要掌握分寸,不緊不松,恰到好處。欲速則不達,活躍一下氣氛,放松一下情緒,也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只是放松而不是放逸,我們應該發廣大心: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發堅固心:假使熱鐵輪,于汝頂上旋;終不于此苦,退失菩提心。發長遠心:衆生有盡,我願無窮。發平等心:一切男子爲吾父,所有女類是我母。我們要發願盡自已的形體和壽命皈依所有十方盡虛空界的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爲什麼要皈依佛法僧叁寶呢?因爲在冥冥大夜中,佛法僧叁寶爲燈燭,照亮我們的前程;在滔滔苦海內,佛法僧叁寶爲舟航,救度我們出離苦海;在炎炎火宅中,佛法僧叁寶爲雨澤,給我們以清涼。正因爲叁寶有如此難盡贊揚的功德,所以我們要皈依佛法僧叁寶。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弘揚佛法,普度衆生的偉大事業當中去。
祝願諸位大德法師法體安康,法喜充滿;祝願諸位新戒菩薩發廣大心,得清淨戒。
《系統完備的沙彌教育是振興中國佛教的關鍵所在(宏度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