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心見性與功德修養(陳音如)

  明心見性與功德修養

  陳音如

  熱心于參禅的人,因急于要明心見性,往往忽視了功德修養,以爲只要明心見性,就算成佛了。個中誤解有二:

  1)見性並不等于成佛;

  2)見性離不開功德修養。

  這裏的功德包括福慧兩個方面。下面分叁個方面來說明:

  一、修養功德是爲了更好地見性

  見性並不是賃空成就的,它需要各處福德資糧和加行具足才行。天臺宗講,修行首先要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诃五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棄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沒有這些條件,要進道幾乎是不可能的。唯識宗也講,在真正地見道修行之前,還必須有一個艱苦的積累資糧的過程,這就是資糧位和加行位。沒有這兩個位作基礎,見道位是沒辦法進入的。再看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他特別強調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並以此作爲立宗之本,但是他同時也特別強調要培福修慧。大家只要翻一下《壇經》就明白了。

  爲什麼祖師們都一致地強調要修養功德呢

  因爲一切法都是因緣法,修行也不例外。要獲得一個好的外在修行環境和內在修行素質,自己不去努力地與人爲善、自覺利他、培福修慧,又怎麼可能得到呢

  更何況,障蔽人心、使人不能明心見性的許多煩惱習氣,如貪、瞋、癡、慢、疑等,若不依止于修養功德,如慈悲利他、布施忍辱等菩薩行,是很難消除的。修行人若一開始執于空慧,自我封閉,拒斥正常的社會交往,厭棄正常的世俗事務,對周圍的人不聞不問,麻木不仁,這樣做,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許多逆因緣和諸多煩惱。

  當然,這並不排斥,功德修養到一定階段,隱迹專修,用功加火。當福慧資糧具備了,爲了擺脫愛欲、名利、世務的纏繞,而主動地摒棄外緣,獨居靜處,用功參究,以期明心見性,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明白、摒棄外緣、獨居靜處,只是方便,不是究竟,更不是目的。

  二、見性是爲了更究竟地圓滿功德

  見性並不排斥功德修養。一方面,功德修養可以成爲明心見性的助緣,甚至是明心見性的基礎;另一方面,只有真正明心見性了,功德修養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境地。禅宗強調明心見性的重要,並沒有否定功德修養的價值,相反,其目的倒是要求修行人要站在明心見性這一更高的角度,來完成功德修養,以便趨向無上菩提。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認爲明心見性之後,便萬事大吉,一了百了。還有一個“悟後起修”的過程。明心見性僅僅相當于唯識宗五位修行中的通達位(即見道位),離究竟位(佛果)相去甚遠,中間還必須經過修習位(即修十波羅密,斷十重障,超越十地)。爲什麼這樣講呢

  因爲成佛必須是福慧圓滿;有慧無福不能成佛,有福無慧同樣不能成佛。圓滿的福體現在自利利他,圓滿的慧體現在自覺覺他。所以古人講,修行要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就是悲智雙運。所謂修悲者,就是要恒順衆生,利樂有情,拔衆生苦,即修養功德是。所謂修智者,就是要定慧等持,止觀雙運,體道證真,即明心見性是。

  所以說,明心見性還不是究竟。還必須在見性的基礎上去圓滿福德的修養。沒有見性之前所修養的功德,因沒有斷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是有漏的,只能稱爲人天福業。明心見性之後所修養的功德,才是真正的無漏業。所以《金剛經》上講,若人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相布施,其福德超過以恒河沙珍寶布施之功德。可見,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行一切善法,是獲得佛果的必經階段。換句話來說,究竟圓滿的福慧莊嚴,只有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明心見性之後,還必須繼續加強功德的培植。不過這種培植不是有心的,而是無心的。明心見性之後,可以自在、圓融地把生活和修行結合起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可以讓更多的人趨向開悟、解脫,可以讓世界更和諧、更光明。這是一個不求功德而自成無上功德的過程。

  叁、在六度中完成福慧雙修

  明心見性與功德修養實際上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推進的過程。這一點可從六波羅密中看出。

  六波羅密不僅是修養功德的具體過程,同時也是明心見性的用功方法。爲什麼這樣說呢

  因爲踐行六波羅密,既可以對治自身的無明煩惱,消除宿世的業障,同時又可以饒益有情,攝受衆生;而這些正是明心見性、成就無上菩提的必要條件。例如,六度中的第一度布施可以用來對治悭貪,利益衆生;持戒可以防非止惡,奉行衆善;忍辱可以滅盡瞋怨,增長慈悲,不損惱衆生;精進可以對治懈怠,遠離諸不善法;禅定可以對治昏沈、散亂,引得內心安住;般若可以對治愚癡、不正見、契入諸法實相,樹立正信、正見、正行等。由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能夠淨化我們的心靈,拓展我們的心胸,提高我們的定力,開發我們的智慧,所以,欲求明心見性,非行六度不可,而這行六度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修養功德的過程,二者是二而一的關系。

  另一方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船若等功德修養,若不是以無求、無得、無分別心去行,便只能算作是有漏的叁界善業,不能導引出離輪回,不能稱爲“波羅密多”。換句話來說,唯有見性之後,以無所得、無所求、無分別心去行布施等六波羅密,其所得功德才是清淨的,圓滿的。

  由此可見,六度作爲大乘修行的總持法門,實際上已經統攝了悲與智、福與慧、功德修養與明心見性兩個方面。在這裏,功德修養與明心見性,非但互不排斥,相反,還互相促進,互爲增上,互即互入。明白了這個道理,作爲修禅的人,就應當自覺地行持六波羅密,加強功德修養,不要人爲地將二者對立起來,好象修養功德不是真正的修行似的。若急于事功,不合時宜地自絕于人群,不去修養功德,恐怕煩惱起來了,難以敵住,更不用說明心見性了。總之,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發長遠心、廣大心、精進心,積累好福德資糧,腳踏實地地默默無聞地去行好每一步,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好高鹜遠,不要有有所得心。若能以無所得心去踐行六度,去修養功德,無上菩提也就爲期不遠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