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對覺悟的新體會(陳音如)

  我對覺悟的新體會

  陳音如

   佛教很強調覺悟,佛便是"大覺者",是大徹大悟的人。

   覺悟並不是空洞的,是世間覺,是對世間種種現象、種種心念的覺悟,透徹了解,不爲其所迷惑。所以古人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離開世間種種現象、人的具體心念,去尋找覺悟、智慧,是根本沒有的,就象兔不會長角一樣。佛教區別頑空與真空,也就是說真實的覺悟不是脫離世間的死寂。反省自己自接觸禅宗、學佛以來,雖明白這一義理,然于實際禅定、日常生活中,追求的仍是脫離世間的空寂。

   世間法種種,佛法便是讓我們徹悟世間法的真象,從而以智慧應對一切,而不是逃避一切,成爲無所用心的木石。

   從人心而言(心亦是世間法之一),不同人有不同的心理,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響,有不同民族心理,當這種心理處于不自覺狀態時,西方精神分析學家榮格稱這爲"集體無意識",佛法同樣要求我們有對"集體無意識"的覺悟。近日讀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從中即可看到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反省和覺悟。比如漢族人心目中普遍存在"排外情緒",受文化熏陶使成爲一種"集體無意識",積澱于中國人心中,成爲一種障礙。先秦時以中原爲本位,鄙視周邊民族,蔑稱周邊民族爲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清朝入關以後,直至辛亥革命,存在于漢人心目中的"排滿情緒",仍是導致多次社會運動的心理根源。這種情緒實際上是一種更大、更不易覺察的"我執"。

   余秋雨對傳統文化的省察,對我們正確理解、運用覺悟很有啓發。首先,覺悟是有內容的,是針對具體現象、具體心態的,覺悟表現爲對現實人生、人心的關注、關愛。覺悟是一種超越,它對事物有更高角度的審視,但它並不脫離具體事物,也不逃避現實煩惱,而是在了解世間事物真象之後,不爲事物、煩惱所左右,獲得一種安心,並且以積極的態度、智慧的方法尋求對事情的解決。其次,覺悟是基于更深層、更強大的生命。覺悟實際上是離不開現實生命的,它不僅關注生命現象,而且覺悟的現實,也是基于對人內在、宇宙更深層次生命力、智慧的覺醒。換句話說,覺悟實際上是展發人內在本性更深層面的生命力。正如余秋雨對傳統文化中"集體無意識"的覺醒,是基于一種更有生命力、更高層面、更有前途的文化視角一樣,任何覺悟都是基于更深層面的生命,都是生命之升華。覺悟不是沒有內容,沒有生命的空寂。覺悟是不斷的、無限的生命的升華,智慧的展發因而也是無限的。

   禅宗在指示人的本來面目時,既強調本來面目超越的一面,強調它"什麼都不是",以區別于一切具體現象;又強調它"是一切"、"清楚明白",具有活潑的生命。覺悟即是以本來面目爲基礎,我們對覺悟、本來面目的把握,既應看到其超越世間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與世間生命本來一體的另一面。總而言之,覺悟離不開對世事的關注,是對自身有限心態(障礙)的突破,是基于內在更強大的生命力,是活潑潑的,覺悟不是保守、安于現狀,而是通過自心的超越,進而引導世事朝合乎佛法方向的發展,是積極人生的前提。

   顯然,此前我的思想、行爲有誤區,一是認爲覺悟是基于空寂本性,心停留于無所有之空境,導致不關心世事、人心的態度,心無著落,沒有了生命力;二是自己盲目超脫,不求進取,不能在與他人、時世的接觸中,秉持佛法積極、升華的精神,展發本性之智慧、生命。我想這都是只見佛法超脫的一面,不見佛法升華、創造的另一面。我把以上體會寫出來,希望也能對衆多學佛人有所啓發。

✿ 继续阅读 ▪ 夏日話清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