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常心是道(于建華)

  平常心是道

  于建華

  

  趙州從谂禅師問道于南泉和尚:“什麼是道?”南泉答道:“平常心是道。”從谂接著又問:“道可以趨向嗎?”南泉答:“考慮趨向就相背了。”這是《景德傳燈錄》中的話,是說生活中到處都是道,心中放舍,不必追求,無所趨向,一切順應自然,道時刻在你的身邊。

  常言道:“境由心造”,又說:“心本無生因境有”。萬境由心,成佛亦由心,不過,成佛的心是真心,也就是平常心。《金剛經》中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無所住的心就象太空一樣,洞徹明朗,無遮無礙,則無往而不樂,吃飯睡覺,雖是平常生活小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

  大珠禅師《頓悟入道要門論》說:“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不知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修行到心無挂礙,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平常心,就是佛,就是道,就是菩提,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心。凡事能夠擔得起,放得下,這就是平常心。岩陽尊者問趙州和尚:“一物不將來時如何?”趙州曰:“放下著。”  

  有載,和尚師兄弟倆趕路,遇河水漲,有一年輕女子難以過河,師兄抱起女子過河,二話不說放下女子又繼續趕路。走了十數裏,師弟還在嘀咕師兄:“你是出家人,不能近女色,怎麼能抱女子過河呢?”師兄答:“我是把女子抱過河就放下了,你實在是抱著這女子走了十數裏。”這是說凡事不可拘泥,不能背負東西。應隨緣,要用平常心去應付發生的一切。

  馬祖道一大禅師求道于懷讓門下,整天坐禅,懷讓禅師看他是個人才,“往問曰:“大德坐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耶?””懷讓禅師看到機會來了,便施教開悟道一:“坐禅豈得成佛耶?”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無有差別,千變萬化,不離平常心是道。

  要做到用平常心去應對一切,首先要有好的心境,要舍棄今天是好日子或壞日子的觀念。吉川英治說:“晴天時,則愛晴;雨天時,則愛雨;有樂趣時,則快樂,沒樂趣時,也快樂。”弘一法師出家後視“日日是好日”,菜做得太鹹是好的,雨天有木屐是好的,破毛巾是好的……真正是“所見無不是花,所思無不是月”。我崇拜弘一法師,也總想以法師爲榜樣,並常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奈還總是拘泥于自己的私心,做浪費心智的事,爲閑事所束縛。

  剛剛又翻閱丕師的《中國禅宗紀實》著作,讀到扉頁上師的題簽:“吃飯睡覺,寫字畫畫都是禅。禅在生活當中。”我似有所悟,本來還想明天是臘八,釋迦佛成道日,要叫家人煮八寶粥以示紀念,忽然想到,這是執于形式的外求,于覺悟成佛沒有益處,于是抱著“吃茶吃飯隨時過”,用平常心去對待甘味、苦味和澀味。

  誰家無明月清風?平常心人人皆有,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希望人們永遠保留著平常心。

  禅刊 2000年度第六期

✿ 继续阅读 ▪ 修學隨筆(海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