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希遷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響

  希遷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響

  真禅

  石頭希遷禅師

  石頭希遷所創的湖南禅,與馬祖道一所創的江西禅,並稱爲禅宗諸流派中的兩大派系,後來禅宗分爲五家七宗,追根尋源,均不出此兩大派系。因此,作爲南宗禅青原系的重要奠基人希遷,對于南宗禅的弘傳和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直到近代,石頭希遷的一些重要禅學思想,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表現在近代一大批高僧,雖然各有所宗,但都主張禅教一致,這明顯是受到石頭希遷的影響。爲此,本文想著重談談石頭希遷的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響,以就正于大家。

  一、石頭希遷的生平事迹

  希遷(700~790),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肇慶市)人。生而聰敏,青年時代即剛毅果斷,自信心特別強。時鄉民畏懼鬼神,因而定期殺牛灑酒,以祭祀之。他看到了其中的弊害,極力加以反對。因此,每逢祀期,他就前往,搗毀神祠,奪牛而歸,態度十分堅決,鄉人皆稱奇之。旋前往曹溪禮六祖慧能,受度爲沙彌。他在曹溪時,受到慧能的熏陶,已有所證悟。但直到慧能圓寂時,他還沒有受具足戒。開元十六年(728),他才去羅浮山受具足戒。因慧能臨終時,曾特地囑付他去找行思禅師,所以他在慧能圓寂後不久,就前往吉州青原山靜居寺,依止早已得到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師。在和行思見面時,行思問他從曹溪那裏帶著什麼來了,他回答說,未到曹溪以前,我原未曾失落過什麼,行思又問他,那末你爲什麼要到曹溪去,他就說,如果我不到曹溪,怎麼會知道沒有失落什麼呢?在這一番簡短的問答裏,我們可以看到希遷直下承當,自信之切的禅風。正是由于希遷機辯敏捷,因而受到行思禅師的器重,曾有“衆角雖多,一麟已足”的稱譽。不久,行思命希遷持書往參曹溪門下另一位宗匠南嶽懷讓。他在懷讓那裏經過了一番煅煉,有所領悟,又回到了靜居寺。行思看到他確實有所成就,就付法于他。從此,他在靜居寺隨侍行思左右,一直沒有離開。在此期間,他努力精進,終于盡得行思之所傳。行思圓寂後,他于唐玄宗天寶初年(742)離開青原山到南嶽,受請住衡山南寺。南寺東面有一塊大石,平坦如臺,他就在石臺上結庵而居,時人多稱他爲石頭和尚,而把他所住的寺院稱爲南臺寺。他在這裏大揚宗風,接引門下,前後達半個世紀。

  希遷的禅法,據他自己說是“不論禅定精進,惟達佛之知見”。又說:“能自知之,即無所不備”。他在行思禅師的陶冶下,禅風十分靈活細致。有門人道悟向他問佛法大意,他答以“不得,不知”。又問“向上更有轉處否”?答雲“心空不礙白雲飛”。如有僧人問他:“如何是解脫”?他回答說:“誰縛汝”?又問:“如何是淨土”?他又回答說:“誰垢汝”?當問到“如何是涅槃”時,他則回答說:“誰將生死與汝”?又有僧人問:“如何是禅”?他回答說:“碌磚”。又問“如何是道”?他回答說:“木頭”。所有這些都是暗示學人在悟入以後,機境可以無限開拓,自在運用。

  希遷在南嶽南臺寺的半個世紀中,聚衆講學,大弘宗風,與師承南嶽懷讓後來江西南康弘化的馬祖道一平分秋色,世稱二大士。希遷的弘宗演教活動,爲後來禅宗五家七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希遷的弟子甚多,著名的有藥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顛等。晚年付法于藥山惟俨,作爲他的傳法弟子。

  二、石頭希遷的《參同契》

  石頭希遷的樣學思想,主要表現于他所撰寫的《參同契》。一般都把《參同契》看成是石頭禅系的理論基石,故後世對它所作的疏解頗多,影響也很大。

  《參同契》爲五言偈頌體,共44句,由220字組成。相傳希遷是因閱僧肇的《肇論》而有悟,于是作《參同契》。而《參同契》之題名,顯然是受到東漢末期道士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的影響,但其內容並不是魏伯陽所代表的上古傳統文化中的隱士精神。

  題名《參同契》,“參”謂森羅萬象;“同”指萬象之平等本體;“契”即二者契合調和。所以,“參”而“同契”,就是主張調和融合,意謂平等即差別,差別即平等。

  從《參同契》的內容來看,主要是調和禅宗內部南頓北漸的對立。如《參同契》一開頭就說:“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很明顯,希遷在這裏是不主張南宗、北宗、頓門、漸門的對立的。

  但是,《參同契》中,也明顯地滲透著華嚴宗的佛教世界觀。如“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無是迷,契理亦非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還有:“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當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明暗各相對,譬如前後步;萬物自有功,當言用極處。”這裏的“源”、“流”,“回互”、“不回互”。“明暗”、“本末”等等,都是說明“理事”關系的,明顯是受到華嚴宗思想的影響的。從這個意義上,希遷的《參同契》,是提倡禅教一致,即主張禅宗和華嚴宗相互融通的。

  石頭希遷倡導的禅教一致思想,對後來佛教的發展有相當影響。如華嚴宗的五祖宗密,就極力主張禅教一致論。宗密把各宗所述表诠禅門根源道理的文字偈句集錄成書,名爲《禅源諸诠集》。現全書已佚,只留下《都序》,從中仍可看出該書的主要思想。此書以心學爲基礎,廣論禅教合一。宗密在該書中說,佛說頓教、漸教,禅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又說,一部大藏經論只有叁種教,禅門言教也只有叁宗;而這叁教叁宗也是相應符合的。

  《都序》把禅家概括爲叁宗,即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叁、直顯心性宗。又將當時流行的經論說爲只有叁教,即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叁、顯示真心即性教。宗密把佛之叁教與禅之叁宗一一相配,認爲叁教即叁宗,叁宗即叁教。在他看來,密意依性說相教,即息妄修心宗;密意破相顯性教,即泯絕無寄宗;顯示真心即性教,即直顯心性宗。

  宗密是華嚴宗的五祖,同時也是禅宗南宗神會荷澤系的僧人。他之統一禅教,主要是將華嚴宗的理論體系融進了荷澤禅系,同時把荷澤禅系推崇到了頂峰。但是,石頭希遷在《參同契》中所倡導的禅教一致思想,肯定對宗密在《都序》中所闡發的禅教一致論有相當影響。如宗密說,佛說頓教、漸教,禅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這和希遷在《參同契》中所說的“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不僅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且在文字的表述上也是相仿的。

  叁、希遷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響

  石頭希遷的禅教一致思想,特別是禅宗和華嚴宗融通的思想,對後來禅宗和華嚴宗思想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宋明以來,禅教一致的思想,更成爲佛教發展的一種主流。許多佛教大德大都主張禅教一致。直到近代,禅教一致,禅宗思想與華嚴宗思想共同弘揚,仍然爲一些禅宗大德所繼承和發揚。其中比較著名的典型人物有冶開、月霞、應慈等。

  冶開禅師(1852~1922),俗姓許,法名清镕,江蘇揚州人。他12歲時即于鎮江九華山依明真和尚出家,17歲于泰縣祗樹寺依隱開和尚受具足戒。此後曆參杭州、普陀、天臺諸名刹,向大德長老請教。清同治十年(1871)至常州天甯寺谒定念和尚,隨侍左右,讀經參禅,受到器重。定念和尚于第二年爲授記莂,承其法嗣。定念和尚圓寂後,曾往鎮江金山寺潛修多年,獲得更大成就。光緒二十二年(1896)出任天甯寺方丈,十余年中,他四出募化,將所得資財,修建殿堂,使得天甯寺殿宇嵯峨,僧舍連雲,比以前更爲壯觀,使之成爲江南四大叢林之一。他生平行持以禅爲主,是近代著名禅宗耆宿。但亦不廢以教印心,提倡華嚴教義,是一位宗說兼通、並融通禅和華嚴並弘的人物。他嘗對學人解釋華嚴“四法界”的要義,說是在尋常日用中圓融性海是華嚴的“事法界”;當下不被境緣所轉是華嚴的“理法界”;一心清淨而森然萬行,森然萬行而消歸清淨是華嚴的“理事無礙法界”。晚年常常禮誦《華嚴經》。1920年,他中風病發,仍專誦《華嚴經》,以每日四卷爲常課。1922年冬,在臨終以前,仍在禮誦《華嚴經》,剛剛誦畢即入寂。由于他主張禅教一致,禅宗、華嚴宗並弘,所以他的傳法弟子如月霞法師、應慈法師等,也都是禅宗、華嚴宗並弘的人物。

  月霞法師(1858~1917),俗姓胡,名顯珠,湖北黃岡人。19歲于南京觀音寺出家,後至大通蓮華寺受具足戒。曾曆遊名山,遍參知識,學習佛教經論。光緒二十五年(1899)至常州天甯寺谒住持冶開,受到器重。後又到句容赤山真如寺,參谒法忍老和尚,研習佛學,備得其傳。1906年,與明鏡、惟寬、應慈同受天甯寺冶開記莂,傳臨濟宗。因見華嚴宗近代傳承乏人,遂立志弘揚華嚴。1914年,他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以“提倡佛教,研究華嚴,兼學方等經論,自利利他爲宗旨”。這是近代以來第一所稱爲大學的佛學院校,在全國佛教界影響極大。後因遭人離間破壞,華嚴大學遷至杭州海潮寺續辦。月霞法師在校主講《華嚴經》,但也要求學僧每日坐禅。他在華嚴大學培養出了一批弘揚《華嚴》的學者,其中比較著名的除持松、常惺、慈舟等外,尚有了塵、戒塵、霭亭、智光等。晚年又于常熟興福寺續辦華嚴大學,後改名法界學院,繼續培養專弘《華嚴》的僧才。他一生對華嚴的弘揚,可謂不遺余力。直到臨終前,還諄諄囑付其師弟應慈法師:“應弟!善弘《華嚴》,莫作方丈。”月霞法師一生以弘揚華嚴爲己任,但其根本仍在禅定。他自謂“無一日不坐香參禅,無一年不打禅七,四十年未敢一日離開。”由此可見,他是近代禅宗、華嚴宗並弘的典型代表人物。

  應慈老法師(1873~1965)是我的親教師,俗姓余,名铎,號…

《希遷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