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曹溪禅之二
中國禅宗的祖師,修行的目的在於明心晃性,即明真如心,見自性佛。四祖道信在其《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中說:“見佛性者,永離生死,名出世人。”又說:“悟佛性者,名菩薩人”(《大正藏》卷八十五, 一千二百八十九頁上)。惠能未出家前就是一位佛性論者。如在初見五祖弘忍時,五祖問他:“從那裏來?”惠能答:“領南。”五祖問:“欲須何事
”惠能答:“唯求作佛。”五祖譏諷他是嶺南的獦撩(野蠻人),沒有佛性。惠能據理力辯:“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衆生皆有佛性之說,見于《如來藏經》,《大般泥洹經》卷四,《大般涅槃經》卷八,卷二十七,《佛性論》卷一,《寶性論》卷四等書。禅宗修行在於顯露自性清靜涅槃妙心,發現與佛同體的本源佛性。惠能出家後,始終沿著佛性論者的足迹, 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著。如《景德傳燈錄》卷五,介紹惠能的思想時說:“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種子,遇滋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說明惠能思想的主要成分,是肯定一切衆生皆具有常住不變的佛性。
一、見性成佛
惠能以佛性論爲依據,提出“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剛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壇經》主張,將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劃等號。所不同者只是迷與悟,而迷和悟的差別,在於著境與離境而已。最清楚表達惠能這一思想的,是其嫡傳弟子永嘉玄覺大師在《證道歌》中說:“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既然生佛一體,煩惱與菩提無別,當然是無修無證。所以劈頭一句提出,每個學佛者都應是“絕學無爲閑道人”。在“絕學無爲閑道人”看來:“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沸。”“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見一切法真性,即見佛性。證一切法真性,即證佛果。所謂見性成佛,即見真性而成法身佛也。此即《心經》說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放心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見性成佛的途徑,主要是颢露“自然天真佛”。例如,大珠慧海,初參與馬祖道一,馬祖問:“來此擬須何事?”慧海說:“來求佛法。”祖曰:“自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慧海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慧海即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覺知,踴躍禮謝。禅法不假外求,若有一物或一法外求,即非心地法門,而是仰仗他人的鬼神伎倆。因此禅宗不但不重視禮佛,甚至要呵佛罵祖。如德山鑒罵達摩是老臊胡,釋迦是乾屎橛。雲門偃要一棒將佛打殺與狗子吃。雪窦顯要喚祖師來替他洗腳。一僧問洛浦安,爲什麼有些祖師要呵佛罵祖?洛浦安答:
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因有佛祖的偶像在,不知多少人被其蒙蔽了。迷失了自家珍寶,但向外求。某比丘尼批評外求的愚人說: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雲。
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趟州禅師認爲心外求佛,都是有爲法,要爲無常所吞食,唯有自性佛,才是真實不虛的無爲法。他說:
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
指出唯有人人本具清淨無染的真佛,強過一切金佛,木佛、泥佛等心外之物。但是衆生本具的真佛,無始劫來,被無明所覆,被塵勞牽轉,不敢承當。如慧朗禅師問石頭希遷和尚:“如何是佛真,”頭曰:“汝無佛性。”朗問:“蠢動含靈,又作何生?”頭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朗問:“慧朗爲甚卻無?”頭曰:“爲汝不敢承當。”慧朗是向外求佛,不相信自家屋裏的物,結果是“貪看天上月,失卻掌上珠”。對于這個道理,南嶽意思大師說得很明白:“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如果禅者,能反求諸己,不向外求,蕩盡無明煩惱,清淨光明的自性寶藏(佛性),就會蓦然地呈現出來。正如郁山禅師說的: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鎮,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希望諸上座,從這裏得個消息,自尊自重,且莫被他人牽著鼻子亂轉。
二、接物度生
禅者識得還家路,超凡入聖後又如何?許多禅家提及不多,致使一些人認爲禅師們都是一些自了漢。這裏要向大家指出的,入聖只是禅者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是終點。《五燈會元》黃檗說:“希遷禅師,遊天臺,逢一僧,與言笑,如舊相識,乃偕行。適澗水暴漲,師指笠扶杖而止,僧褰衣蹑足, 若履平地,回顧曰:“渡來渡來”。師曰:“咄!這自了漢。吾早知,當砍汝陉。”僧歎曰:“真大乘法器。”這個僧人渡水的能力,只管自渡,不去渡人,黃檗要砍他的腿,因爲腿只在他身上,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初見性的人,已知自己與衆生同體,好比手足耳目之間的關系,怎能坐視衆生沈淪而置之不頓呢?所以超聖的目的,在於入凡,接物利生。此番入凡與在凡時的風光大不相同。在凡的凡夫是因惑,心隨物轉,不識本來真面目,作不得自家主人翁。因隨物轉,所以六道輪回,出沒生死。從凡入聖是因智,從聖入凡是因悲,心能轉境,是過來人,作得白家的主人翁。這時的風光,正如臨濟說的:“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見《臨濟語錄》)此即《金剛經》說的菩薩行六波羅密,做到離四相叁輪體空。《華嚴經》說的“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的境界。老僧今日說這些,希望諸上座,不要停留在化城,要迅猛前進,直至寶所。
一九八八年叁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