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的叁種法門--曹溪禅之一
叁無漏學是佛修道的根本法門,千經萬論,各家各派,橫說豎說,都離不開這叁條原則。
對叁無漏學的理解,惠能有大乘法門、頓入法門和最上乘法門叁個不同的層次,人們將其譬作叁層樓。
五祖門下的神秀和惠能各統治半壁江山,北方神秀深受武則天的崇敬,滿朝官吏以及京城士庶對其頂禮者,不可勝數。唐中宗說:“神秀禅師,身長八尺,龐眉秀目,威德巍巍,乃是王霸之器”。對其贊譽之情,溢于言表,因此他的弟子爲了拾高神秀的地位,時常說些貶低惠能的話:“南方的那個目不識丁的惠能懂得什麼,居然也在弘揚佛法,實在可笑”。神秀聽到這些不利于團結的話,立即告誡門下的人說:“惠能禅師已得無師智,深悟上乘法門。我自愧不如他,否則五祖弘忍大師,爲什麼要把衣鉢傳給他呢?我現住京師,虛受國家的恩典,自恨沒有機會去親近他。希望你們不要老是留在我這裹,如能到曹溪,親近惠能禅師, 一定收獲不小”。說明神秀的胸襟是何等的寬廣。
一、大乘共學法門
志誠是神秀門下一位聰慧多智的人,聽了神秀的話,來到曹溪,拜見惠能,說明來意。惠能十分歡喜地問道:“聽說神秀禅師,以戒定慧法,教示學者。請告訴我他是怎麽說的
”志誠回答:“神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爲戒,衆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神秀禅酣是引用過去七佛教化衆生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大乘共學來說明叁學的。
二諸惡莫作名爲戒:嚴淨昆尼,是佛教徒的根本。不論出家在家,男衆女衆,都有不同的戒行要求。這裏說的“諸惡”,是指凡是與無明煩惱相應的身口意叁業活動,都是戒行不清淨。從凡夫到果位的菩薩,都應防止無明煩惱的生起,稱爲持戒。正如神秀禅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即使在思想上染上一點塵埃,也是犯成的。
小乘戒重于身口二業的行爲,大乘戒重于思想的淨化。只要一念與煩惱相應,便是戒行不清淨,何況形于身口二業的實際惡行。
二、衆善奉行名爲慧:行善以利益衆生爲先決條件。做一切事,修一切法,不是爲了利益衆生,那只是人天善法,或小乘出此善法,稱爲淺善、小善。惟有大乘菩薩的一言一行,無一念不是爲了利益衆生,才是深善,大善。利益衆生的菩薩行,是基于慈悲心的流露。真正的慈悲,是來自于淨慧。智慧的功能,能斷除煩惱,去除執著。在實踐上斷除一分煩惱,便顯現一分智慧;多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慈悲心。神秀禅師說的“衆善奉行名爲慧”,是說菩提心與慈悲心相互依賴的關系。
叁、自淨其意名爲定:四祖道信大師在久入道安心要方便門移中說十常觀攀緣、覺緣,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即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是指從意念上,用觀行,止亂心,得住心。住心的功用漸增,定力漸強,意識的煩惱,也就漸漸息滅了。
引用《七佛通誡偈》爲禅語的,不僅神秀一人,牛頭系的鳥巢道林禅師答白居易問“什麼是佛法大意”時就說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聽到這兩句老僧常談的話,大失昕望地說:叁一歲孩兒也道得”。道林禅師答曰:“叁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始感到自己有慢法的行爲,作禮而去。說明道林與神秀等人都是以大乘共學來弘揚佛法,接引群機的。
二、大乘頓入法門
惠能聽了志誠的介紹說:“神秀禅師說·的戒定慧,實在不可思議。不過,我所見的戒定慧,與此有別”。志誠問:“戒定慧是佛法的叁無漏學,只有一樣,豈會別有不同,”。惠能答:“神秀禅師說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的,而我說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的。”《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記載:神秀問惠能:“戒爲何物?定從何修
慧因何起
”惠能答曰:“定則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惠能對叁學排列的順序,足以定爲首,只要在定上有了功夫,便不愁戒行不淨。實際上戒律除了殺、盜、淫、妄四根本戒不可動搖以外,其它條文,都有因時因地而異的爭論。所以百丈懷海禅師,創建叢林規則時,對于印度傳到中國的大小乘戒律細則,並不重視。唯立僧堂坐禅,樹法堂表法。惠能定學的具體內容:若能不見有無之心,才是大定(見《壇經》)。即是“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洽相,一無所得”。(見《壇經》)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叁、最上乘法門
曹溪禅的特色,是令人直從般若行起修,惠能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摩诃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惠能叫人修一行叁昧。其修法是“但行直心,於一切法,無有執著。”“常離於境,不於境上生心。”這種叁昧,是定慧統一的般若行。所以惠能說:“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韶此義,即是定慧等學:以上引文俱見《壇經》)。因爲惠能以慧爲定,定在慧中,故主張不離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行一直心,自利利他,作大修行。毋需“住靜觀心氣毋需“先求入定”,是名爲最上乘禅。惠能對叁學下的定義: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不礙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惠能說的“自性”,即是心體。這個心體,雖是無念、無相、無住,都能興起廣度衆生的慈悲心,所以又稱心地。心地清淨無染,也無是非,便是戒行清淨,故稱爲自性戒。心地離一切境,無有挂礙,得大自在,此即智慧現前,故稱爲自性慧。心地于一切境,不著有無、染淨·生減、斷常、 一異、去來等相,是即離一切亂相的自性定。依此而修明心見性,直不承當,是名最上乘法門,惠能大師開示的叁種法門,是根據叁種不同的大乘根機,但旨在第叁種最上乘法門。在這裹我願諸上座,不要辜負惠能大師的一片苦心,齊登第叁層樓,俯瞰四方,滿目春色,無限風光。
一九八八年叁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