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行菩薩道
——講於上海佛教居士林
今天正逢正月初八,應居士林幾位林長邀請我到這裹來,我非常高興。
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此就向大家說點關于個人的看法。無論是各寺廟,還是居士林,每天都要念普賢菩薩十大願行,所謂: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等等。這是普賢菩薩《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裏的大願。去年,我在玉佛寺講過這一品,全稱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八十卷華嚴經中的最後一品,我今天就從這裏提出一個問題,出家人應該怎樣行菩薩道?
最近佛教協會准備在南市區沈香閣建立應慈法師紀念堂,應慈法師一生研究叁種譯本華嚴經, 即一種是八十卷,一種是六十卷, 一種是四十卷。他老人家一生講經直到九十叁歲圓寂,應慈法師生前的弟子要求在沈香合成立應慈法師紀念堂,這不僅是國內第子的要求,而且還有許多國外的在家弟子和出家弟子,他們都在國外弘揚華嚴宗。據悉農曆二月十五日,應慈法師紀念堂開始恢複。就目前趨勢來看,上海佛教越來越興旺,在座的各位居士有很大的福德因緣。
《華嚴經》在佛教裏是一部重要的經典,釋迦牟尼佛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成佛以後,首先對他的弟子講《華嚴經》,開示華嚴的境界,所以《華嚴經》講:不動寂光,而垂九界。開示弟子如何度脫衆生成正覺,這正是這部經典的重要之處。“行菩薩道”,菩薩二字,這是簡稱,具體稱菩提薩缍。菩薩有叁種解釋:①自求智慧,求覺悟,是自覺。②自己求得智慧,還幫助他人,亦稱自覺覺他。③覺行圓滿,已得正覺,智慧圓滿。
怎樣叫行菩薩道呢?廣義地說,就是菩薩應該怎樣去修持、待人,處事的一些問題。狹義的說:菩薩應該怎樣去做一個完美的人。那麼,以什麼作爲標准呢?用兩句話可以概括:(一)奉行五戒十善,淨化自身。(二)廣修四攝六度,普渡群生。這才是一個佛教徒的真正職責。所以《楞嚴經》雲:“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迫”,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下面我用一個故事來說明行菩薩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熟悉觀音菩薩身邊有位童子,名叫善財童子。他自己發心學佛,但他不知應該怎樣去行菩薩道。于是就去參見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就指定他參見許多善知識,然後他參拜了德雲比丘,善財童子就求教于這位老法師:“我已發成佛之願,度脫衆生之心,但我不知怎樣行菩薩道?”德雲比丘贊賞善財童子的求法精神。佛經雲:“一入耳根,永爲道種”,德雲比丘把自己多年來修行的法門經驗,傳給了善財童子。德雲比丘還令善財童子去參訪更多的善知識,于是他就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故此他雲遊四海,參拜知識。他參見最後一位菩薩是彌勒菩薩,把善財童子引到了華嚴樓閣裏面,使他看到的是重重無盡的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使他發心修道的信念更加堅強。
在座的各位居士,都要像善財一樣去度脫衆生,行菩薩之道,做一個不退轉菩薩,以實際行動去發心實現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最後借此機會,送給大家一句偈:
春回大地景象新,勤修佛事換新春。
惟願人人增福慧,安居樂業瑞豐年。
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