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第二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祝詞
回憶叁年前,我曾蒙各位法師居士的垂念,參加了第一屆開學典禮。今天,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舉行第二屆開學典禮,使我有幸再次參加你們的盛典。看到佛種不斷,後繼有人,使我無比喜悅。
我們佛教事業,近幾年來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全國各地,都在修廟造像,金陵刻經處,印行了大量的佛經,我們上海佛協,也印行了十幾萬冊佛經和幾十萬張佛像,流通全國。除了北京中國佛學院以外,南京、福建,四川各地都在創辦或籌建佛學院或僧伽培訓班,這是可喜的現像,佛教徒總是希望佛教興旺,但要求佛教興旺,首先要建立住持叁寶,除了造像印經以外,就是培養僧才了。只有有了大量的、有高尚道德品質、有淵博的佛學知識,而又爲廣大教徒所尊敬的愛國愛教的青年僧人,佛教事業才能健康 貴院在培養僧才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上海佛協也將籌辦上海佛學院,但我們還沒有經驗,不知道應當怎樣才能辦好佛學院,你們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向你們取經,向你們學習。
關於青年學僧應當學些什麼?依我看法,我們既是佛學院,自然應當以佛學爲重點。但也要傳授一些文化知識。如何學習佛學?我認爲,不應把學習佛學理解爲僅僅熟悉一些佛教的名詞術語。名詞術語是要學的,但僅僅停留在名詞術語上就遠遠不夠了,學習佛學,是要懂得佛教的精義。如果只知道學習名詞術語,而把精義忘了,這叫做“買椟還珠”,同時,只在語言文學上懂得佛法精義也是不夠的,還要依教修行,只有懂得佛法精義,又能依教修行,才能得到佛法寶益。有些人雖然會寫文章,會發表演說,講起來臺賢性相無所不通,但卻不依敦修行,這樣終究不能得到佛法實益。
一般人講佛法,往往認爲佛法是厭世的、消極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佛法可以說,既厭世又入世,既消極又積極。在對待名利聲色五欲之娛,佛法是厭世的,消極的。所謂“厭”,就是討厭這些東西,不要這些東西,對這些東西不愛好、不追求,對待這些東西,采取消極態度。佛經中教誡比丘要“少欲知足”,“遠離憤鬧”,“獨處閑層”,“寂靜無爲”等等,就是這個意思。在對國家,人民這些問題上,佛法是入世的、積極的。這就是要做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情。經中佛陀教誡菩薩,要“發菩提心”,要“普度衆生”,“同登彼岸”,要“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等等,都是這個意思。當前,我國的四化建設就是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象這類事,我們佛教徒就要積極地參加。
六祖大師有四句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求鬼角。”這是說,佛法就在於世間法中,不是離了世間法,另外有佛法。佛法雖然就在於世間法中,但要在世間法中覺悟。如果在世間法中不覺悟,那就仍然是世間法而不是佛法。什麼叫“覺悟”,對於世間的名利聲色等, 一切一班,不愛好、不追求,不被這種東西所迷惑,這就是“覺悟”。什麼叫“不離世間”?就是對於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情,盡力去做。只有這樣,才是一位真正愛國愛敦的佛教徒。今天,就是需要這樣的佛教徒。
最後,祝各位法師、居士、四大輕安、六時吉祥!
各位同學精神愉快,學業勝進!
一九八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