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水陸法會不可思議功德

  試論水陸法會不可思議功德

  一、水陸的名稱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關於這一名稱的解釋,《水陸儀軌》卷二寫道:

  何謂法界

  理常一故,諸佛衆生,性平等故。

  何謂聖凡?十事異故。佛及叁乘,是名爲聖,六道群生,是名爲凡。事雖有十,理常是一。

  何謂水陸,舉依報故。六凡所依,其處有叁,謂水、陸、空,皆受報處。今言水陸,必攝於空。又此二處,其苦重故。

  何謂普度?無不度故。六道雖殊,俱解脫故。

  何謂大齋?以食施故。若聖若凡,無不供故。

  何謂勝會?以法施故。六凡界中,蒙勝益故。於此可知,“水陸”是從聽依處,標明六凡。六凡依處爲水、陸、空。何以但說“水陸”就終包括空,因水域和陸地都存在於空間而住。又依“水陸”居住的衆生,苦難特別深重,從悲心出發,所以獨舉“水陸”。首先“水陸”這一名稱告訴人們,我們法會的任務是普度六凡一切衆生,令一切有情皆得解脫。依緣起論的觀點,一切衆生的生存,是互相依賴,互相聯系。彼有則此有,彼減則此減。必須令一切衆生皆得解脫,才能有個人的解脫。這就是《涅槃經》所說「如一衆生末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的道理。怎樣能普令一切衆生皆得解脫?參加法會的法師和施主必須以“四無量心”作爲自己的指導思想。

  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無量指沒有邊際,沒有人我的界限。即我們每做一樣佛事,要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同入涅槃城,同登解脫牀,同證福慧果。

  慈無量心:頤十方世界一切衆生,都得到快樂。

  悲無量心:願拔除一切衆生之苦。爲了拔救別人的痛苦,忘卻了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就是菩薩悲心似海的弘願。

  喜無量心:見到別人離苦得樂,如同自己離苦得樂一樣,頓生無限喜悅的心情,歡喜贊歎。

  舍無量心:丟掉一切分別執著的觀念,心量廣闊,慈悲濟度無量衆生,沒有怡然自得的心情。寃親平等,恰似一潭秋水如鏡,月穿無痕。簡言之,大慈以衆生之樂爲樂,大悲以衆生之苦爲苦,大喜以衆生離苦得樂爲喜,大舍能運心平等,普利群生,無所執著。參加法會的人,都能具足四無量心,則法會的功德,就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可思議。

  其次從“大齋”和“勝會”來看,“大齋”是食施,“勝會”是法施。說明法會的主要內容是食施和法施。

  食施: 一切持誦久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移力,持一食,於一一會,出生一切天須陀甘露味及歡喜丸,醍醐酥酪, 一切美味,莫不畢具。一一味中,出生妙香寶華,天衣璎珞,衆實辇輿, 一切服用。鍾磬金铙,笙箫角只,鼓樂弦歌,一切妙音。流泉浴地,華果園林,光明臺殿,一切住處。我今以此美味、服用、妙音、住處,六塵妙供,普施法界無量群衆, 一時充足,無所乏少。

  法施:在食施時,觀想雖彼衆生,各得受用,而我本無所與,衆生本無可取,亦本無有。我及衆生亦無有相,是爲空觀。雖複無與、無取、無物、無我、無衆生;而其施者、受者及中間物,莫不宛然,曆曆可見,是爲假觀。於一心中,了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非有非無,叁輪俱絕,是爲中觀。叁觀圓照,一念中得,無前無後,何思何慮。作如是觀,而行施者,是爲不住相施,是諸衆生,受此食時,一一自然皆得禅悅法喜。

  如此食施、法施功德,能使天道則轉增勝福,人道則頓悟真歸,修羅能調伏瞋心,餓鬼鹹獲飽滿,畜生自得智慧,地獄永脫拘囚。皆於此時,忏悔業因,進求出世。

  依水陸而住的除六凡外,還有四聖,故法會名“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法會施食,普沾法界,平等廣大,事盡理到。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如佛經說:施諸鬼食,便能具足無量福德,則同供養百幹俱胝如來功德,等無差別。因一切衆生得食,近資色身以行六度,遠資法界以顯四德。原始要終,其實一道。

  二、水陸的緣起

  法會緣起,見《水陸儀軌》卷叁:

  西域阿難爲起敦,東土勸行始夢僧,

  志公贊機梁祖興,僧佑秉法初建會。

  唐代英公複中行,印師感驗頤師述,

  內翰蘇公親製贊,節推楊氏爲修文。

  四明東湖重繼述,雲棲真寂再中興,

  惟茲相繼最功高,故我今辰勸奉供。

  現將此頌略釋如下:第一頌四句說明法會興起之緣由。

  據末宗監灸釋門正統移卷四:“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一神僧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因志公之勸,搜尋經文,早夜披覽;及詳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製儀文,遂於潤州(今鎮江)金山寺修設。帝躬頂法會,命僧佑禅師宣文。”這是水陸法會的肇始。

  第二頌四句說明法會發展之經過。至唐鹹享中(六七〇—六七叁)西京法海寺沙門道英從吳僧義濟得其儀文,遂再興法會於北山寺。宋元豐年,佛印(了元)禅師住持金山時,有海賈到寺設水陸法會,佛印親自主持,大爲壯觀,遂以“金山水陸”馳名。宗頤禅師刪補詳定諸家所集,完成《水陸儀文》四卷,普勸衆生,依法崇修。宋蘇轼重述《水陸法象贊》,後此稱爲《眉山水陸》。熙甯中(一〇六八—一〇七七)東川楊锷祖述舊規,又製儀文叁卷(夫失)行於蜀中。

  第叁頌二句說明法會中興之所以。據《佛祖統紀》卷叁十叁:南宋乾道九年(一一七叁)四明人史浩嘗過鎮江金山寺,慕水陸齋法之盛,乃施地四百畝,於四明東湖月波山專建四時水陸,以報四恩,並親製疏辭,集儀文。孝宗聞之,特給以“水陸無礙道場”寺額。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師徒道俗叁幹人,施財置田, 一遵月波山四時普度之法。衆更力請志磬續成《水陸新儀》十卷,推廣齋法。並勸十方伽藍,視此爲法,大興普度之道。

  明代江浙之間,有南北水陸之分,四明所行江南宋志磬續成的久水陸新儀鑼爲新水陸。金山舊儀,則稱爲北水陸。明末蓮池祩宏不從北而從南,即依志磬《新儀》略加改削,行於杭州。清代真寂儀潤依祩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作法規則: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成爲現行水陸法會的範本,簡稱久水陸儀軌移。此外,還有咫觀就祩宏《水陸儀軌》詳加增補,成《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水陸道場*輪實忏》十卷,流行於世。

  爲什麼宋代以後,水陸法會很快地普及到全國各地?衆所周知,宋元兩代,內憂外患加劇,戰爭頻仍,人民災難深重。朝野人士認爲保慶乎安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善;追資尊長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孝;濟拔卑幼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慈。於是富者獨力營辦,貧者共財修設。這即是現今“獨姓水陸”與“衆姓水陸”的來源。更爲重要的是水陸法會盛大,功德殊勝。宗清《水陸緣起》說:“今之供一佛,齋一僧,尚有無限功德,何況普遍供養十方叁寶,六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亦乃思澤九族。所以江淮兩浙、川、廣、閩水陸佛事,古今盛行。

  叁、水陸的法事

  法會法事,凡七晝夜。主要爲結界,發符、請上堂、供上堂,請下堂·供下堂、奉浴,授戒、送聖等。

  法會二場分爲內壇和外壇。法事以內壇爲主,像設布置,香花供養,力求莊嚴。正中懸挂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叁像,下置供桌,羅列香花燈燭果品供物。其前安置長方臺四只,成四、方形,臺上分置銅磐、門鼓,铙钹,手鈴、手爐及儀軌等,主法有正表、副表。四周繞以布幕,將內壇分成叁間。兩側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陸畫像。列插牌竿,詳記每位聖凡名稱。牌上皆晝寶蓋,下畫蓮花、中用黃紙。下堂則用紅紙,以示區別。

  外壇有六個壇場:大壇二十四人,專門禮拜《梁皇寶忏》等經。諸經壇七人,諷誦諸經。法華壇七人,專誦《妙法蓮華經》。淨土壇七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華嚴壇兩人,分閱《大方廣佛華嚴經》信楞嚴壇七人,專門諷誦《楞嚴經》。瑜伽壇(施食壇)爲夜間施焰口之用,人數由各壇臨時調用。此外監壇一人,共計五十五人。

  四,法事過程:

  (一)、內壇五日佛事:水陸法會進行第叁日五更結界,早粥後發符懸幡:幡上書寫“修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寶幡”,高懸于大雄寶殿左前方的刹竿上。午刻齋僧。第四日五更請上堂,午前供上堂。第五日五更告赦。看《地藏經》午後請下堂,晚間說冥戒,午刻齋僧。第六日午前香燈在表白位,拜大忏悔一部,午前上堂設供,午後供下堂。第七日午前上下堂設普供,午後燒圓滿香,送判,送聖。水陸法會即告圓滿。法會期間,自第一夜起,每夜於瑜伽壇各放焰口一臺,至第六日則放五方焰口,內壇水陸法師及諸壇僧衆均須參加,此爲水陸儀式的高潮,以後即從事結束。

  (二)、外壇七日佛事。法會于前一日下午舉行熏壇儀式。大壇諸師一—四天拜《梁皇忏》,五—七天諷誦《金剛經》《藥師經》《梵網經》余壇誦經內容如前所述,不再贅言。

  五、水陸的威力

  法會所以能産生巨大的威力,主要依靠叁種力量。

  (一)、依佛力加被。法會自始至終,供佛,禮佛,請佛哀憫,降臨法會。法師與施主共于佛前禮忏、誦經、施食,普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如此則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二)、依法力加持。在進行法事時,要內壇、外壇渾爲一體。內壇依外壇誦大乘經,持名念佛的功德以助成其事;外壇依內壇誦持陀羅尼的威力以增長其事。如此顯密結合,其功德和威力不可思議。

  (叁)、依僧俗虔誠的力量。僧人在作法事時,叁業清淨,叁密相應,能所雙泯,是法會獲得力量的源泉。但施主不虔誠,或不夠虔誠,也得不到感應的力量。如《感應錄》卷叁說:通州顧司馬養謙夫人卒,迎沙門修經忏,作種種功德。因其在沙門持誦堂上,與客飲奕,其妻得不到超度。說明在作法事中,施主多一分虔誠,則多一分感應力量。否則,徒勞無益。

  佛力即法身德,法力即般若德,僧俗俱虔誠即解脫德,叁德秘藏具一切法。 一切法同以叁德爲體,故能舉體起用。力即叁德之力用,大周刹海,小極一塵,無事不遍,無德不備。這就是水陸法會具足不可思議的威力。

  六、水陸的歸趣

  法會最後,導歸淨土。以此土衆生障重機疏,縱有進修,難于成辦。極樂淨土的殊勝:其地寶池瓊苑,無叁惡道,清淨光明;其時無寒暑晝夜;其人蓮花化生,純丈夫相;其衣食隨念而至,珍奇美妙,惟成法喜;其壽命同于彼佛,久長熱量。水陸法會的任務,爲使衆生離苦得樂,即離娑婆之苦,得淨土之樂。往生淨土的方法有二:第一觀想念佛,佛說十六妙觀,爲求往生之要。 一觀落日,標想西方,令向彼佛。二觀彼土依報,即觀水、觀地、觀樹、觀池。叁觀彼土正報,即觀座、觀像、觀佛、觀二菩薩,普觀,雜觀。四觀舍劣取勝,即觀叁輩九品往生。在觀想時,要觀即心作佛,從性起修,顯從修得,非是自然;即心是佛,全修成性,顯佛本自具,非從修得。依此修觀,久之自得叁昧。由叁昧力,由阿彌陀佛的願力,由本有的功德力,會叁力于一時,收成功于一念。便不離塵處,坐寶蓮花;不逾刹那,往生彼國。

  第二持名念佛。佛於《阿彌陀經》說: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入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持名時, 一句佛號叁密相應,淨念相繼,即是一心不亂,此之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品上生,指日可待。

  凡我佛子,皆同一心,觀想和持名念佛,求生安養,一定能達到目的。如此水陸道場,真正名爲功德圓滿。

  一九八七年秋寫于美國萬佛城

《試論水陸法會不可思議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