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震華法師的佛學思想
震華法師是近代傑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學家。曾任鎮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學院院長,上海佛教會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學院院長等職。今年是他圓寂四十周年、誕辰七十九周年。現在,緬懷他的業績,發揚他的思想,對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發揚農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加強國際交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追隨震華法師多年,親蒙記莉,接受法脈,對他的佛學思想和事業牢記不忘。現將震師的佛學思想向四衆弟子予以介紹,旨在發揚大乘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
一、生平概述
震華(一九〇九年—一九四七年)生於江蘇省興化縣翟唐莊,俗姓唐。幼失怙恃,不堪兄嫂虐待,於一九一九年於興化縣城南圓通庵,依懷蓮上人披薙,法名乘實,字震華。蓮公示以沙彌叁慎,勉令遵守。 一口慎不妄發言,二手慎不妄取財,叁足慎不妄行動。如能凜遵勿忘,則可入道。震師銘記於心,時時不忘,作爲行動的指南。蓮公見其善根萌發,實是可造之才,遂送到私塾就學,以其天資穎悟,記憶過人,學業猛進,每試必列前茅。課余兼習蘭竹,爲同校師生矚目。
一九二六年春,師之師祖霜亭上人,主持金山江天寺,見其穎悟過人,召至鎮江,從超岸寺玉山佛學社守培法師學習經教。守老於臺、賢、性、相,無不通達。辭流叁峽,筆陣橫掃,見解獨到,孤發妙義,堪稱一代巨匠。師在守老座下,親炙叁載,獲益良深。一九二九年於句容實華山受具足戒。戒期圓滿,入夾山竹林寺,從霭亭上入學。 一九叁零年,霭老見其行解相應,才識遇人,聘爲竹林佛學院主講。師銳意改革學製,分班授課,成績卓然,一時竹林佛學院,在全國佛學院中享有盛譬。 一九叁二年,接霭亭,厚寬兩位上人法席,任竹林寺監院,但其主要精力仍在辦學。授課之余,檢閱《續藏》,銳研佛史。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師認爲僧人應該奮起救國,乃博采群籍,撰《僧伽護國史》 一書,喚起僧衆愛國報國的熱忱,使佛教界爲之振奮。一九叁叁年,師從商務印書舘購買《中國人名大辭典》一書,檢其內容,對佛教人物,略其所不應略,詳其所非賞詳。有些重要人物,如伽佛陀,金地藏、德山、法海、藹益等,皆漏而末刊。有些人名被搞錯,如少康誤作山康,真可誤作可真,智仙誤作智山等等。遂立志編寫《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師四處查閱資料,終夜伏案走筆,抄寫剪貼,皆無旁貸,其刻苦洽學精神,令人敬佩。
一九叁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師發動鎮江各大寺廟,組織佛教僧侶救護隊,帶領隊員出入怆林彈雨之中,救護傷員。鎮江失陷,竹林寺毀於兵火,房屋損失大半。一九叁八年,師主持竹林法席,維持殘局,整頓頹綱,大見成效。一九四〇年二月東渡日本考察佛教,曆長崎,京都、東京,條良,鐮倉、名古屋,大阪等地,月余回國,著有《東渡弘法高僧傳》、《入華求法高僧傳》。一九四二年四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後,創辦上海佛學院,發行《妙*輪》月刊,增清《大正藏》、《續藏》,成立弘一法師紀念會,創辦佛教圖書舘。師幾年來獨擘籌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見者聞者,莫不歎服。
抗戰勝利後,師志在完成《佛教入名大辭典》,辭去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學院院長等職,閉關於夾山之八公洞,潛心寫作。時中國佛教會就焦山設會務人員訓練班,聘師授課。師白天授課,夜裹寫作,積勞成疾,至滬就醫,竟於一九四七年叁月十日逝世上海玉佛寺退居寮。遺著有:
《僧伽護國史》 《比丘尼表彰集》
《續比丘尼傳》六卷 《比丘尼轶事叢考移》
《夾山弈葉集》叁卷 《夾山志》
《興化方外詩征》 《回龍山考》
《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 《玉佛寺志》
《清代佛教年鑒》 《圓通庵志》
《清代佛教綱要》 《佛塔考略》
《泰縣佛教通志》 《異類法緣記》
《比丘尼創著集》 《護生原理》
《東渡弘化高僧傳》 《入華求法高僧傳》
《碧岩吟稿》 《碧岩文選》
《興化佛教通志》 《夾山宗譜》
《佛教女衆叢書》
二十八種。
余忝列師之門下,一九四二年隨師到滬玉佛寺,協助創辦上海佛學院。一九四四年接師法嗣,任竹林寺監院,負責竹林佛學院工作。一九四七年任竹林寺方丈,兼任竹林佛學院院長。現在繼承師之法脈,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靜安寺方丈,上海佛學院院長。慨師遺著《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尚未完成,我當繼續編纂,使其盡快出版問世,用報師恩,使師含笑於兜率天宮。
二、佛學思想
一、如何修道?震師認爲修持法門很多,門門都可入道,選擇一門,認真作去,總有到家的一日。修持法門,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
(一)持戒:依大小乘戒律修持。
(二)參禅:祖師所提的公案,久久參究提撕,自然有所悟入。
(叁)念佛:念諸—佛和菩薩的聖號。
(四)誦經:讓誦或爲人解說諸部經典。
(五)持咒:誦持諸呪,叁密相應。
(六)禮佛:稱禮諸佛和菩薩聖號,默默作觀。
但是不論選修那一法門,都要使法門爲我所有,變成我的法門,可以活潑運用。比如參禅,不一定坐在蒲團上,盤著腿子才是禅,放下腿子運水搬柴也是禅。看經,不一定面對黑字白紙才是經,離開本子,大幹微塵也是經。能我與法門,法門與我,融爲一體,才是真會參禅,真會看經。最後才能達到我空,法空的境界。如果彼此都是過來人,相視一笑,這般境界,何等風光!否則,我與法門分了家,就會産生“葷口念佛,素口罵人”行爲上的矛盾。因此,修道者;定要把“道”字,貫徹到行、住、坐、臥的威儀上,表現在尋常日用的生活上,令人一望便知是一位道高望重的人,道貌古樸,和霭可親。不論什麼俗塵煩惱,遇著這位道人,隨時就會風吹雲散。這樣的道人,誰看了都會肅然起敬,受到感化。身敦重于言教,“威儀是無言之教”。道人一日威儀具足,勝過講十日大經,說明了身教的重要。由此看來,震師的修道,是著重于淨化思想粕語言行爲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身口意叁業無一不合乎道。反對蒲團上與蒲團下行爲脫節的矛盾,如果一個道人做不到這點,斷不可接受信衆的供養。還是一面種田,或經營副業,一面用功爲好。·自力更生比仰面求別人強得多。震師對那些無功受祿的人勸告說:
歎彼名利徒, 檀資虛消受。
忘卻因果報, 枉負道人名。
韶華易瞬逝, 何苦貪眼前。
卓哉古高流, 兀自耕田畝。
二、于五明處上求佛道
震師于抗戰勝利後,著《佛教經濟十二門論》,號召僧人:“出家學菩薩,快把工巧習”。大聲疾呼,在今天科學昌明知識發達的社會裏,老皇曆看不得了,非革新不可。如果再裝蒙瞳,等于自趨滅亡。趕緊變無爲爲有爲,化消極爲積極,從事生産活動。並舉出:“一行黃道儀,廬山蓮花刻”“睦州編蒲鞋,惠能墜腰石”等曆史人物,說明古代祖師中,有的是科學家,有的是勞動者。唯有從事發明和勞動才是佛教的真正家風·明確指出今後寺廟經濟來源應著眼于以下幾方面。
(一)技能養活論:每個僧人都應學會一種以上的技能,自己養活自己。
巨然山水畫, 懷素大草字,
精妙稱絕倫, 片紙如珠翠。
耆域單道開, 醫理深造詣,
活人且化人, 勝於演妙谛。
這裏舉出了在書畫和醫學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四位高僧。特別是醫學,既能活人性命,又能軟化人們信佛,這比那些空說教條的所謂宣演妙谛的法師們,不知要超過幾許,因此他又對不學技能,賴佛吃飯的人們,予以辛辣的諷刺:
假使光了頭, 無才又無智。
見人嘴吧吧, 不倫又不類,
真正可憐蟲,法門一累贅。
混進僧人隊伍中無才無智的人,就其個人來說,是一個被別人看不起的可憐蟲。對佛門來說,是累贅。佛門中多一個這樣的人,就多一個累贅。這樣的累贅多了,佛教也就成了社會的累贅,將被社會所抛棄。
(二)農禅自給論:那些無才無智的人,要想不當佛門的累贅也可以,就請他到農村去種田,辦理自己的道糧。震師對這種人,還是稱贊不已的。他說:
有個百丈老, 弘道遠市塵,
不作即不食, 領衆在巅峰。
萬古留公案, 至今衆口傳,
誰說務農賤, 高僧例在前。
在這裏還批評了一些看不起務農的人,殊不知唐以後許多祖師的開悟,不是在禅堂裏,而是在農田裏、磨坊裏。唯有將禅與勞動實際相結合,這個禅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是有源的活水。
(叁)經商生産論:和尚是否可以經商,頗有爭議。震師從禅宗公案中得到啓示,認爲不僅可以經商,商情還能通達禅理。
洞山叁斤麻, 趟州七斤襖。
若以禅法會, 西來意了了,
若以世法會, 經商兩佼佼。
分兩這般精, 秤杆當然曉。
莫參死的禅, 要判活的教;
教理通商情, 商情達禅要。
主要是看經商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爲了常住,爲了公共事業,法法皆是佛道。因此,震師主張,一個叢林,可以在街市上設店經商。監院、副司應是經商的經濟人才。也可以利用寺廟的空閑房屋,作産品加工,或原料加工,或生産新産品等。産品可以自産自銷,也可以批給其他寺廟代銷。盈利,除了保證常住開支,擴大再生産外,還要大辦公益慈善事業,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如果能做到這些,誰人敢譏诮和尚經商。總之,佛法賴僧扶,僧要靠自力。要有勇氣改正過去吃香火的錯誤。自己…
《試論震華法師的佛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